私募基金在公募市场上找“角度”


  最近,一些大型私募股权基金像超市里卖肉的师傅一样,面对案板上一块块血淋淋的动物肢体,举着刀正在寻找剃骨的角度。

  道理很简单:便宜。金融风暴以来,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过去12个月里已经跌去了50%、甚至90%以上的市值,市盈率从过去的30倍、50倍一下子降到了单位数,有的甚至比市场里同一行业发生的私募融资交易中实现的估值倍数还要低。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想法是:既然私募市场中企业家的心态还没有完全调整到位,与其费劲巴拉地和他们扯来扯去,不如直接买一些业务更加成熟、风险更小、同时起码从市盈率上看还更加便宜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不能直接冲出来购买,因为他们的投资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并没有允许他们一边拿着2%到2.5%的管理费,一边购买着这些有限合伙人不通过它们自己也可以买到公众公司的股票。

  因此,他们要想合理合法地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最可能的“角度”无非有两个:一个是并购,一个是退市。

  先说并购,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市场暴跌之后出现了一批主业发展缓慢、市值低于现金、成交量日益萎缩的上市公司。这样的公司很容易成为别人收购的“壳”目标。但是,对于公司创始人来说,在一个不可能卖出高价的市场环境中,唯一的诱惑就是现金。因此,收购方要想完成交易,通常需要手中握有一定的现金。(而一旦收购方完成交易,上市公司的现金就可以为他们所用。)这个时候,私募股权基金就有一个为收购方提供现金,帮助他们完成收购,再把收购方的股票转化为上市公司股票从而迅速获得流通性的“角度”。(不过,每一个“角度”也都有自己的“死穴”。这个角度的问题在于如果上市公司的市值萎缩得过于严重,可能在当前股价附近几乎没有成交的可能。而如果要付出一个远远高于目前上市公司市值的价格,收购方又有些难以说服自己。)

  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希望趁市场低迷通过低价收购整合市场,但是不愿意在股价很低的时候用股票收购,同时自己现金储备不多,又不愿意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通过通过二级市场配售完成融资。这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面向私募投资人的PIPE交易完成融资。(这里的“死穴”是私募投资人通常不可能付出比公募市场高很多的价格,但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方面却有着比公众投资人更高的要求,因此上市公司很可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直接通过二级市场配售拿钱算了,价格上吃点亏就吃点亏,懒得因为一点点可能的价差和私募投资人“掰扯”。)

  再说退市,这里面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私募股权基金“以我为主”直接收购上市公司,把它下市重新变成一家私有公司,管理层可以留用也可以重新寻找。一种是私募股权基金帮助创始人或者管理团队收购上市公司,在“为人作嫁衣”的同时寻求获利。

  理论上讲,一家公众公司在市值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选择退市是在牛市和熊市之间利用价差套利的一种方式。打个比方,你用30倍的市盈率把公司送上了市,现在用10倍(甚至7、8倍)再把公司买回来,将来市场转暖以后还可以再用30倍把公司重新上市。这一上一退之间,其实已经顶出了一个巨大的价差空间。(这里面的“死穴”有两个:一个是创始人通常对下市会比较慎重,因为下市毕竟面子上不好看,况且一旦下市将来想再上还不定猴年马月。另外一个潜在的问题是下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公众股东诉讼。)

  通常,上市公司的创始人的财富都拴在上市公司的股票里,他们自己往往没有足够多的现金把公司从公众股东手里买回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私募股权基金的口袋。这种需求正好为渴望趁低吸纳上市公司股票的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一个切入的“角度”。

  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去年在市场巅峰时候上市的全球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巨头百仕通(Blackstone)。公司创始人Stephen Schwarzman和Pete Perterson分别在IPO的过程里套现了6.8亿美元和18亿美元。而现在,百仕通的市值只有区区10亿美元。换句话说,这两位资本大佬只拿出自己套现金额的很少一部分就可以把整个公司重新买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好像应该不再需要类似他们自己执掌的百仕通这样的私募股权机构的帮助。

  相关文章

  《中国将出现一波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

  《并购投资的中国特色》

  《海尔收购GE家电的胜算有多大》

  《华尔街风暴带来的中国机会》

  《如果华尔街风暴晚来30年》

  《下一个30年:变化,我们同样需要》

  《如果奇瑞收购克莱斯勒》

  《面对2009:我们的展望与信念》

  《很多投资人其实没有什么判断力》

  《投资人常用的忽悠用语》

  《写给2009年的创业者们》

  《麦道夫骗局告诉我们的十件事》

  《企业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还能融资吗》

  《资本的冬天》

  《风险投资与私墓股权市场不会冻结》

  《独立投资银行模式不会消亡》

  《PE投资热将是一场全民试错运动》

  《中国出现世界顶级PE的五个前提条件》

  《关于人民币基金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股市与庞氏骗局》

  《次债危机的中国版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