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拔剑唱《楚歌》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楚乃春秋战国时代江淮流域大国,雄据江淮流域大部分地区。它在政治、文化上虽与中原地区有所交往,但一直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诗、歌、乐、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楚歌,当是那时楚地民歌。诗经中《周南》、《召南》、《汉广》、《螽斯》,《摽有梅》等,以及《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孟子·离娄》中的《孺子歌》、《说苑·善说篇》中的《越人歌》、《新序·节士篇》中的《徐人歌》等,实际上都是楚地民歌。它们的特点都是在隔句末尾用语助词“兮”字,与中原地区的民歌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有不同。这些楚地民歌的艺术特色,曾被屈原所吸取和采用,成为他创作“楚辞”体诗篇的基础。当然,最著名的楚歌当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秦汉之际仍然流行楚歌并受到中原人士喜爱,《史记·项羽本纪》上载:“项王军壁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留侯世家》载:“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汉书·韩延寿传》“歌者先居射室,望见延寿车,噭咷楚歌”。又据《汉书·礼乐志》说:“高祖乐楚声。”汉高祖刘邦所作的《大风歌》,亦是楚歌体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平黥布还,过故乡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
秦汉之际仍然流行楚歌并受到中原人士喜爱,《史记·项羽本纪》上载:“项王军壁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留侯世家》载:“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汉书·韩延寿传》“歌者先居射室,望见延寿车,噭咷楚歌”。又据《汉书·礼乐志》说:“高祖乐楚声。”汉高祖刘邦所作的《大风歌》,亦是楚歌体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平黥布还,过故乡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
作为歌名的古代《楚歌》,当是后人感悟秦末楚汉相争故事而作。椐《西麓堂琴统》:“项籍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有并吞秦之志。淮阴侯围之垓下,会军中作楚歌。楚军闻之皆散去,因遂破籍。后人仿之,故有此作”。《楚歌》有多种版本,当是不同时代的文人进行的艺术加工和修改。唱将起来应该是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可惜原曲失传,我们不能再聆听曲之美,只能在词的吟读中细细体会了。
1、《浙音释字琴谱》记载《楚歌》为八段,且每段都给出了标题:
第一段衔枚出塞:寒风飒飒兮九月霜天,家乡忆别兮古有余年。父母盼望兮心悬悬,早晚忧煎。衔枚出塞,晓夜无眠,执锐披坚,间关留连。尘埃兮狼烟,雁来兮消息无传。铁马兮北风寒月,鸟巢南天,何日归旋。
第二段气欲吞秦:拔山力那颠覆,吞秦声兮哭泣,哽咽心兮何抑郁,逡巡兮那五更促。人生兮皆从你那父母生,休忘了那养育,乾湿三年寻乳哺艰辛,保爱如珠玉。望儿立计成家,老来也旨羹菽。倚门朝暮,反使双眉蹙,肝肠刀割兮死生难卜。
第三段夜闻铁笛:铁笛声声报道,听声声报道归宜早。负剑担枪,铁衣尘土,征战如何好。眠沙卧草,梦里旌旗忽倒,急忙惊觉,枕鼓眠旗懊恼,生死谁为保。光阴兮似箭也如梭,急催人老。恨山川的那盘泊盘泊路难行,问君呵,何日得返家乡道,父母恩谁报。碌碌碌碌兮何时了,何时了,只思那无常事怎生了,输赢生死兮怎能生是了。江东云渺渺,关山程杳杳,妻子也如何好,世事也难分晓。不如归去兮,事事皆了,行歌坐眺。
第四段 尘土十年:辞亲奉君王,十年兮百战疆场。我家东望也何方,是何方,八千子弟兮好同返江东上。
第五段 英雄气消:人生百岁,春梦也一场。战阵苦奔忙,伤心百箭疮,身死不归故乡。你那魂魄滞他方,父母断肝肠,两头消息茫茫。诸军将,你那早识便宜兮,免得将身到那无常。楚歌兮,机深张子房。
第六段泣别虞姬:项王兮对虞姬也,泣说一个因依。时不利兮那骓不逝,无可奈何兮虞姬两分离。悲歌的那痛惨悽,溃围南渡也,星怖八百乘余骑。
第七段阴陵失道:溃围用渡出淮,失陷大泽,汉师追至和洲界,逼来城门外。历思从起兵,越而今而八载,百未尝而一败。依谁罪,阴陵失道真无奈,溃围斩将,往事难追悔。
第八段乌江不渡:乌江长舣舟来,江东虽小王何碍,愿急渡。于心独愧,无奈八千子弟今也何在,无面见,无面见江东父兄辈。
2 、明代《谢琳太古遗音》和《黄士达太古遗音》版本的《楚歌》,没有标段,但是给出了标题,其词与《浙音释字琴谱》词意相同而词相去甚远:
忆别江东:辞父母,事君王,戎衣戎行。辞父母,事君王,号令风霜。奈何十年余,一为离别永相忘。关塞既穷,道路何长。销我农器,作干戈戚扬。别我妻子,断恩义,诉衷肠。项羽渡乌江,旌旗蔽空霸业攻。辞父母,事君王,十年在疆场。
长驱关塞:十年关塞总驱驰,也艰危。半纸功名不到头,空丈夫,百夫御,不顾身躯,而今存万死有余。鱼雁绝音书,怕执役别驱,而饰戎车,思羁旅,犯寒暑,务的是旌旄。金鼓连城隅,谁数倾城貌,谁愿指望侯封三万户。虚徇身,徒征虏,辞父母,奔走历尽艰危,霸业予何有,面夸身躯孤负。
铁衣尘土:辞亲兮,事君王,十年在疆场,辞父母,事君王,旅越历风霜。铁衣尘土是辉光,父母谁奉养,妻子别而谁将。时势无常,武勇猖狂。驱龙蛇,逐犬羊,干戈戚扬。威武威武,为守天一方。
禾黍秋风:关河空有,祖龙飞去,而阿房变丘墟,况秋风禾黍。秦无道,秦振长策驭宇,将天下虎视。一世二世至千万世,儿戏耳。弃礼乐,焚诗书,万里长城居。空碌碌,今日总成墟。
夜闻铁笛:辞父母,事君王,辛苦忙忙。铁笛弄宫商,寒夜五更长,念父母在何方,听铁笛惊梦想。辞父母,事君王,十年在他乡,我心彷徨。
八千兵散:辞父母,事君王,大事也渺茫。刚强死,不义亡,八千兵散也消长。歌一曲,对红妆而掩泣,战袍泪湿。抚幼爱以噫呜,置身何所。万人敌,奸雄辈而今暴露。今王功不可圆,霸业也空无。范增去,决胜负,谁能辅。
英雄气消:薰天气,贻地隳(hui),不读书,无仁义。对人而言语徒呕,当封印敞忍弗予。
阴陵失道:三军散尽旌旗倒,霸业消,佳人老。天下横行,屠城杀十方,举烽火,害秦子婴。天报也,在期不用造意,肆毒也,田父言数声。
虞姬泣别:妾非金错刀,不斩将军帽。中军帐,连决策,奈大亭长去矣如风扫。辞父母,事君王,徒心长剑苦茫茫。
拔剑声:三尺横刚绝,四海声光灭。不能辅仁义王,陆地空流血。玉帐红妆,徒照青史一行。
乌江不渡:乌江渡,乌江不渡。一治一乱,皆由天数。身胜七十余战,惟一战不胜,徒劳辛苦。慨自刎,今成苦,叹可怜亭长虽有言,天下非吾土。
3、而《扬抡太古遗音》版本只标出了段序,没有标题,其词也美,其意也壮。与前谱不同的是,全曲分为十段(九段之外又加一泛尾,发一感叹“功名利禄终成土”):
第一段:始皇无道,天心厌乱除剿。万姓离心,处处雄据英雄,吴会势坚牢。论将略,羽称最骁,力能拔山,志殄(tian)秦朝。长驱八千貔(pi)虎,遂尔奉行天讨,匆匆那行色,别江东,星驰电扫。待富贵回乡,列土那分茅,论心倾倒。
第二段:祖龙大肆茶毒,二世法严令酷。坑儒焚书,虐用民力,众叛也,天下共逐其鹿。钜鹿之战,沉船破斧,决胜负,咸阳遂屠。喑(yin)哑叱咤,面缚独夫。章邯辈,望风那降附。汉高皇,府首鸿门,听迁于巴蜀。这毫气,有谁人敢触。惜乎残愎(bi)也,范增而见逐,舍关中,都彭城,沐猴之蜀。更怜他,诛无道,巨勋泯没。
第三段:赤帝鸿沟败约,重瞳屡挫军威。正清秋,风捲乎旌旗,月色溶溶,戍楼书角,点点频催。时有铁笛,迎风戴月轻吹,声透重围,如怨如慕如啼,思想故乡而具归。辞父母,事君王,沙场两泪交垂。楚羽闻之,慷慨啼悲。楚曲楚声楚人吹,汉何为有此。
第四段:令人闻知,展转踌躇,余音嘹亮也满疆宇。天意欲忘予韩侯妙计,播楚歌,送入那西楚王之耳。初非是画楼中鼓之声,又非牛背闻短笛之音。只此这牢笼,不必用刀兵。英雄听,心胆惊,席捲势,笛腔中。堪嗟他百胜威,到此成空,天禄永终。
第五段:九里由前,巧计排成,八千子弟,一旦潜踪。想昔日貔貅虎旅也,今日狐奔,兵与将两不相关。多则是断肠声,散了他的雄兵。
第六段:堪叹英雄气消,又叹霸业徒劳。空自也伤怀抱,百倍增烦恼。汉三杰计离,摆列下百万雄兵,十面埋伏也最难逃。图王事,全没下稍。龙逢在于浅水,虎陷也网牢。于时有谁授救,更猜何人计较。提起心间事,魂飞在九霄。
第七段:虞兮,虞兮,虞兮,汉兵追迫,同林鸟各自也分飞。想当日誓谐那连理,今朝呵永别鸳帷,顿觉泪伤悲。王帐佳人也节坚持,香魂花貌,夜逐剑光飞,志难移。
第八段:项籍百战之豪,产自江东,论地利,必能分晓,胡为乎失道。只为那时不利,追兵到,多颠倒。更恨田父诡言诒(dai)诈也,迷误了。出龙潭,入虎穴,祸災非小。遥望江东,咫尺也无缘到。
第九段:不渡乌江果天乎,天心渡汉不渡楚。势穷促,纵使渡,难恢复,有何面目。度帝魂,新安骨,这岂是捲土江东之仁术。
尾泛:至今长江浩荡无恙,楚汉双亡。
4、埙曲《楚歌》
今人葛勇编排的埙曲《楚歌》似乎可以解吾等壮怀激烈之渴。相传垓下之战中,张良用箫吹奏那凄婉哀怨的楚歌。天空,箫声呜咽,如泣如诉;地上,汉军随声唱和,凄清苍凉:“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因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5、现代版《楚歌》
现代版的《楚歌》由邓伟雄作词、顾家辉作曲、张学友演唱,其词也美,余也喜欢。然全失楚韵,没有了楚汉相争的豪气、霸气,与歌词与《楚歌》相去甚远:“淡淡野花香烟雾盖似梦乡,别后故乡千里外,那世事变模样。池塘有鸳鸯心若醉两情长,月是故乡光与亮,已照在爱河上我却在他乡。千里关山风雨他乡,乡音我愿听家里酒我愿能尝。莫道隔千山朝夕里也梦想,但望有朝身化蝶,对抗着风与霜我再踏家乡。”
6、慨叹
楚歌泣血。我想象着那位古代英豪,您挺戟立马于乌江岸。江流滔滔,西风猎猎,一叶扁舟如何载得下您万丈豪情?血染征衣,红颜香魂追随,却留一声长叹“奈若何!”您的倒下,成就了小人的千秋伟业,岂不悲哉?
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