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华建 重建哲学
序言
在今天的自然科学研究中,所谓的“精神与物质”几乎已经无法分清,遗传基因的发现,人的灵魂也将不再是什么奥秘的东西(如果可以克隆人,那这个克隆人的灵魂(精神)就是物质的),如果我的“需求公理”继续研究下去,人的思维(即人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意念)将也是可以用定量来分析,如果服从“用进废退”法则的神经元计算机问世,那统治世界智慧的主体将再也不是人脑......自然科学已经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突飞猛进;在今天,世界上,还有什么学术领域需要哲学呢!
我以前曾经在想,哲学是什么,到了今天,我才认识到,哲学就是寻找各种各样定律定理公理等自然规律内部——稳定不变的——规律的学问;所以,哲学如果还要在学术界留有一席之地,让人们继续保持敬意,除了进军自然科学及定律定理公理等自然规律内部,别无它途。——尽管这条道路令人望而生畏,但为了重建哲学,我们必须要进入这条毫无温情的逻辑世界的求证之路。
我以前曾经在想,哲学是什么,到了今天,我才认识到,哲学就是寻找各种各样定律定理公理等自然规律内部——稳定不变的——规律的学问;所以,哲学如果还要在学术界留有一席之地,让人们继续保持敬意,除了进军自然科学及定律定理公理等自然规律内部,别无它途。——尽管这条道路令人望而生畏,但为了重建哲学,我们必须要进入这条毫无温情的逻辑世界的求证之路。
我们将建立的是一套哲学自然公理体系
哲学自然公理体系由“自然公理”“科学的定义”“ 真理问题”“ 价值问题(定律)”“需求公理”等部分组成。哲学自然公理体系将回答世界的本源我们人类是否可以认识,真理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需求是什么等这些哲学问题。哲学自然公理体系将结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哲学思辨臆想的无公理局面。哲学自然公理体系将揭示出,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在根本上,都在服从自然规律。
哲学讨论如果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公理,那么张三说,他可以与神仙沟通,李四说,他发现了“意识流”“意识场”;A说物质决定意识,B说意识决定物质;我说真理是绝对的,你说真理是相对的,等等;这样各执一理,我们人类又何年何月才辩得清楚哲学问题呢。所以,哲学需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自然公理体系。就是说,以后哲学辩论,或者先承认“自然公理体系”,或者先推翻“自然公理体系”;如果无法推翻“自然公理体系”的,就得承认“自然公理体系”。
哲学自然公理体系由“自然公理”“科学的定义”“ 真理问题”“ 价值问题(定律)”“需求公理”等部分组成。哲学自然公理体系将回答世界的本源我们人类是否可以认识,真理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需求是什么等这些哲学问题。哲学自然公理体系将结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哲学思辨臆想的无公理局面。哲学自然公理体系将揭示出,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在根本上,都在服从自然规律。
哲学讨论如果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公理,那么张三说,他可以与神仙沟通,李四说,他发现了“意识流”“意识场”;A说物质决定意识,B说意识决定物质;我说真理是绝对的,你说真理是相对的,等等;这样各执一理,我们人类又何年何月才辩得清楚哲学问题呢。所以,哲学需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自然公理体系。就是说,以后哲学辩论,或者先承认“自然公理体系”,或者先推翻“自然公理体系”;如果无法推翻“自然公理体系”的,就得承认“自然公理体系”。
哲学自然公理体系的出现,将结束哲学史上围绕——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的时代。因为在哲学自然公理体系里,人的认识对象不分物质与精神,只分——自然与非自然,即服从自然公理的认识对象为——自然,而不服从自然公理的对象为——非自然,(非自然对象我们人类无法认识)。
实际上,人的认识对象的物质与精神之分已经落后于时代,因为以前由于人的对神经组织的认识和心理的认识的局限,而把人的认识对象在人的感觉器官界面之外的客观存在划分为——物质;而把人的认识对象在人的感觉器官界面之内的主观存在划分为——精神。
因为今天的科学发现,在人的感觉器官界面之内的主观存在的意识(即在神经组织上刺激、复制和传递着的“信息与能量”,也在服从自然公理;所以也是——自然的。就是说,实际上,物质与精神是同一的,只是物质反映在认识的宏观上,而精神反映在认识的微观上。
如果我们把下面的自然公理(1+1>1,1-1<1) 和价值定律R=P/SC ,交换定律P=RSC和 需求公理1 R=I/Cic ,——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和需求公理2——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R→1),中的字母符号配上一幅幅图画,那么宇宙中任何天体的“人”,就都可以清楚我们地球人的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生活方式了。
所以,“哲学自然公理体系”不光是地球人能认识的思想,而且是宇宙中任何角落的人也可以认识的思想。——只要他们存在于服从自然公理的地方。
实际上,人的认识对象的物质与精神之分已经落后于时代,因为以前由于人的对神经组织的认识和心理的认识的局限,而把人的认识对象在人的感觉器官界面之外的客观存在划分为——物质;而把人的认识对象在人的感觉器官界面之内的主观存在划分为——精神。
因为今天的科学发现,在人的感觉器官界面之内的主观存在的意识(即在神经组织上刺激、复制和传递着的“信息与能量”,也在服从自然公理;所以也是——自然的。就是说,实际上,物质与精神是同一的,只是物质反映在认识的宏观上,而精神反映在认识的微观上。
如果我们把下面的自然公理(1+1>1,1-1<1) 和价值定律R=P/SC ,交换定律P=RSC和 需求公理1 R=I/Cic ,——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和需求公理2——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R→1),中的字母符号配上一幅幅图画,那么宇宙中任何天体的“人”,就都可以清楚我们地球人的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生活方式了。
所以,“哲学自然公理体系”不光是地球人能认识的思想,而且是宇宙中任何角落的人也可以认识的思想。——只要他们存在于服从自然公理的地方。
目录:
一、 自然公理
二、 科学的定义
三、 自然的定义
四、 真理问题
五、 价值问题
六、 交换定律
七、 需求公理
八、 道德问题
九、 公平的定义和公平的绝对性
十、 公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十一、国家
十二、人类的归宿
一、自然公理
——同一个对象,对它施于数量上的增加,它在数量上就增加(1+1>1),再对它施于数量上的减小,它在数量上就减小(1-1<1),让这个现象保持永恒不变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也称自然公理)
物质、精神、意识、心灵等都是人的认识对象,自然公理不区分这些人的认识对象,它只指出,自然对象或者服从自然公理,或者不服从自然公理。人的实践证明,我们只能认识服从自然公理的自然对象,而无法认识不服从自然公理的(非)自然对象。
我们今天发现的所有的方程式、定律、定理、公理、逻辑证明等都是建立和依赖在“让这个现象保持永恒不变”的自然公理之上的,如果,有一天,“这个现象”变掉了,我们的“方程式、定律、定理、公理、逻辑证明等”就没有用了,就不稳定可靠了,所以,让“方程式、定律、定理、公理、逻辑证明等”永远有用和稳定的——就是“自然公理”。
二、科学的定义
认识了什么是自然公理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在探索自然规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对象是不是同一的,需要定性和实验,同一对象(不同对象)之间的相加或相减后,在数量上有何变化,需要定量和分析.所以科学的严格的定义应该是,----是指对某对象可以建立的一套可定性定量描述,实验,分析的系统方法的学科.如数学,他对数的领域可进行定量和分析,如物理学他对物理领域可进行定性和实验,等.
显然,一切对某对象不可以建立一套可定性定量描述,实验,分析的系统方法的学科,如宗教(神学),及一些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等,应纳入"非科学"学科.当然,"科学"与"非科学"并非是对立的,它们是平行的,一个是努力地定性定量探索自然规律的系统方法的学科,另一个是思辨地反映自然规律的非系统方法的学科.并且,"科学"与"非科学"学科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由于人类认识的发展,发现一些原来属于"非科学"学科的领域,现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反映了,那么该领域,就可以重新纳入"科学"的学科领域.
不言而喻,"科学"与"非科学"都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现象).从逼近自然规律(真理)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式要优于"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是,很多的人也离不开"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人的大脑里不出现误差信息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而这些各式各样的"误差信息"却需要各式各样的具有丰富想象的对象如宗教神学,及一些文化文学艺术等来对应释放.
三、自然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服从自然规律的对象划分为——自然,不服从自然规律的对象划分为——非自然。
比如基本粒子,当它反映为能量时,我们根据自然规律可以知道它的存在,它是自然的,当它湮灭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然规律知道它的湮灭,湮灭在哪里,及基本粒子的能量由于“湮灭”而减少。所以它还是自然的。
而对于抽象的“时空”,我们却无法根据自然规律知道它的存在,即我们无法知道“对它施于数量上的增加,它在数量上就增加,再对它施于数量上的减小,它在数量上就减小”,所以,抽象的“时空”属于“非自然”。这个问题属于“世界的真实性”问题。
(所以,我们只知道具体的时空,即物理的时空,而无法知道抽象的“时空”)
四、真理问题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自然规律(公理)在人脑中的反映。
真理的内容由“方程式、定律、定理、公理、逻辑证明等”思维工具反映。离开自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真理不具有意义。
2、“真理”内容应该与“世界的真实性”和“对应技术的精确性”相区分。
什么是“世界的真实性”
现代科学指出,比如我们人看到的颜色是红的(我们看到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光波反射的,离开光波反射),也许此对象的真实颜色不是红的;那它的真实颜色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讲,我们人类永远不知道.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再比如,我们只知道电场力的方向从+指向-,磁场力的方向从N指向S,是稳定的不变的,并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具有一定的方向外,我们对——真实的——电场力与磁场力是什么东西却无法知道。我们认识(描述)世界,是用我们所能理解的符号去一一对应这个世界,我们所用的符号跟描述对象越逼真,我们的理解误差就越小,反之,就越大(我们的实践证明,数字符号比文字符号更能逼真地描述对象,定性定量的描述比抽象思辨的描述更能逼真地描述对象)。所以,我们认识(描述)世界的真实性,只能是逼近。世界的真实性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什么是“对应技术的精确性”
我们不能精确计算出圆形容器的体积,是因为我们还无法精确计算圆的面积,这是“对应技术的精确性”问题。但设圆形容器的近似体积是N,而大于N的东西可以装进该圆形容器吗,我们知道不可以,我们怎么知道不可以,是“逻辑证明”告诉我们的。因为“逻辑证明”不可以装。(所以逻辑证明也是反映了真理)
3、真理本身不存在所谓的“相对性”。
“世界的真实性”对我们人来说,永远无法真实知道,而“对应技术的精确性”对我们人类来说,也是永远无法克服,只有“无穷逼近”(但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而“真理”不同于“世界的真实性”和“对应技术的精确性”之处是“真理”具有三个——可认识的——性质;1、绝对性;2、唯一性;3、不可逾越性。就是因为真理具有此三性质,所以成为“真理”。
真理的标准就是自然规律本身。自然规律是唯一的不可逾越的,比方说我们知道,在两点之间就没有比直线更短的曲线。再比如说,大于圆形容器体积的东西就装不进该容器。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不需要知道它的“真实性”和“精确性”,我们只知道这个“理”是唯一的不可逾越的和——真的——就可以了。所以,真理本身不存在所谓的“相对性”。
因为自然规律是不依人的存在而绝对存在的,所以真理具有绝对性。又因为人的大脑虽然生理结构是相同的,但经验结构是可能不相同的,所以真理(自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有可能是不同的。然而,真理在人脑中可能不同的反映不会改变真理的绝对性。同样,由于人的经验结构(知识)的局限,在某时期无法做到正确反映自然规律,但也不会改变真理的绝对性。
(附,关于“绝对”与“相对”两个概念的关系及定义)
绝对与相对之间不存在任何——规律或法则。
“绝对”与“相对”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从属的随机关系,而不是平列的确定关系。绝对不依赖相对存在,而相对必须依赖绝对存在;相对从属于绝对。绝对是客观存在,相对指的是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运动和变化。
比如,地球的存在是绝对的,太阳的存在也是绝对的,而地球跟太阳的相对运动是相对的。但没有地球,太阳存在吗,太阳照样存在,太阳不会因为地球的相对运动消失而消失。没有太阳地球还存在吗,也存在,只不过地球不再跟太阳相对运动了;也许跟其他天体作相对运动,也许作自由运动。而没有地球,有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吗,显然没有;没有太阳,有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吗,也显然没有。所以,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从属的随机关系. 而相对必须依赖绝对存在。
再比如一张白纸A,这张白纸的存在是绝对的,现在,这张白纸什么都没有画,那么A=A;现在,给这张白纸画上画b,那么,白纸可以画画的情况与白纸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相对——关系(A包含b)。那么,除了A包含b,白纸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知道,白纸还可以写字,还可以画无穷多的几何图案,所以白纸的可变化的无穷多相对情况m与白纸的绝对A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无穷多的随机关系(A包含m)。现在我们把这张白纸烧掉,那么,白纸与白纸相对物变化之间的相对的无穷多的随机关系m就立刻消失.
所以,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不是平列确定的,就是说,不是白纸就只能是画画而不能写字和画几何图案等,白纸要画上什么东西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相对的可能性是无穷多的;白纸A不存在,无穷多的随关系m肯定不存在,而(m)不存在,但白纸A却依然存在。显然,绝对与相对之间无论如何都不存在所谓的一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是说,绝对与相对之间不存在任何——规律或法则。
像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作的自由运动和分子的“布朗运动”等,这些都不是相对运动;你到哪里寻找它们的“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客观存在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没有人,难道地球就不转?所以,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而定,而不能根据“客观存在与主观规定辩证统一”而定。
因此,“绝对”的定义是:无条件的、唯一的、不可逾越的、有极限的;“相对”的定义是:有条件的、不唯一的、可以逾越的、无极限的。
五、价值问题
价值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它是我们人任何活动的根据(除了下意识的活动)。在经济交换中,我们认为无价值的物品或劳务,我们不会去交换;在社会活动中,我们认为无价值的事,我们不会去做。在生活中,为了更加节约自身的精力和劳力,我们需要事先了解我们所要交换的物(商)品的价值;在社会活动中,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我们需要树立价值观,如信仰、道德、伦理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历史的价值;“千金易得,真情难求”反映的是爱(感)情的价值;让人“如痴如醉”的,是艺术的价值;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美的价值,等。
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人的“精神”生活中,价值无处不在。价值究竟是什么,是否有规律可循,价值是完整的还是可分割的,(有人还认为价值可分割成剩余部分)这些问题在今天是可以回答清楚的。
1、价值定律:
价值定律:R=P/SC (在经济交换中)
R=价值;P=价格;S=供求系数(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消费量,i表示供方投资量);C=成本
价值定律指出:在供求系数S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比,跟成本C成反比;在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比,跟供求系数S成反比;在价格P与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实际经济)价值R跟投资量i成正比,跟消费量b成反比。
不在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等价需求系数R(见我的需求公理1)
(经济交换中,P=0;或者S=0;或者C=0;那么R=0)
2、价值的定义:
价值(等价)于需求;需求反映在心理学或生理学上,而价值则更多地反映在经济学和哲学上。价值不能离开需求而独立存在。
价值可反映为人的神经组织中的传递的“信息/能量”与外界对应的一种关系式(用需求系数R表示,见我的需求公理1),这种“关系式”反映出的在神经组织上——形成——的“信息/能量”量(也可以理解为《生理学》上的“兴奋量”),即是——价值的真实的量。(简单可以理解为,价值即兴奋“信息”).
(说明: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的人对应,产生的对应关系式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人对应,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价值在经济交换中的物化的量可以求得,
R=P/SC (见价值定律)
上式就是求价值在经济交换中的物化的量的定义式。价值不在经济交换中,价值的量由“需求系数R”表示。
3、交换价值系数和需求价值系数
在一般的表达或思维中,我们往往会说或想,某某对象有无价值,价值的量是多少,实际上,这种表达或思维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表达或思维应该是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多少,并区别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反映在经济交换中,还是反映在需求里。所以,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价值,我们还要引进两个概念:
1、 交换价值系数:(是指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定律R=P/SC反映的R是交换价值系数).
2、 需求价值系数:(是指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由“需求定律 R=I/Cic ”中反映的R是需求价值系数)
(说明):从严格意义上讲,价值没有自己的量,因为价值离开人的需求就不存在,所以价值的量只能反映为人的需求与对应对象之间的一种在人的神经组织中“物化”的对比量,即只能反映为对比系数。
(需求定律也称“需求公理1 ”,在求需求系数R时,称 R=I/Cic 为需求定律;在反映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时,称为“需求公理1 ”)
(详见需求定律公理1)
一、自然公理
——同一个对象,对它施于数量上的增加,它在数量上就增加(1+1>1),再对它施于数量上的减小,它在数量上就减小(1-1<1),让这个现象保持永恒不变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也称自然公理)
物质、精神、意识、心灵等都是人的认识对象,自然公理不区分这些人的认识对象,它只指出,自然对象或者服从自然公理,或者不服从自然公理。人的实践证明,我们只能认识服从自然公理的自然对象,而无法认识不服从自然公理的(非)自然对象。
我们今天发现的所有的方程式、定律、定理、公理、逻辑证明等都是建立和依赖在“让这个现象保持永恒不变”的自然公理之上的,如果,有一天,“这个现象”变掉了,我们的“方程式、定律、定理、公理、逻辑证明等”就没有用了,就不稳定可靠了,所以,让“方程式、定律、定理、公理、逻辑证明等”永远有用和稳定的——就是“自然公理”。
二、科学的定义
认识了什么是自然公理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在探索自然规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对象是不是同一的,需要定性和实验,同一对象(不同对象)之间的相加或相减后,在数量上有何变化,需要定量和分析.所以科学的严格的定义应该是,----是指对某对象可以建立的一套可定性定量描述,实验,分析的系统方法的学科.如数学,他对数的领域可进行定量和分析,如物理学他对物理领域可进行定性和实验,等.
显然,一切对某对象不可以建立一套可定性定量描述,实验,分析的系统方法的学科,如宗教(神学),及一些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等,应纳入"非科学"学科.当然,"科学"与"非科学"并非是对立的,它们是平行的,一个是努力地定性定量探索自然规律的系统方法的学科,另一个是思辨地反映自然规律的非系统方法的学科.并且,"科学"与"非科学"学科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由于人类认识的发展,发现一些原来属于"非科学"学科的领域,现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反映了,那么该领域,就可以重新纳入"科学"的学科领域.
不言而喻,"科学"与"非科学"都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现象).从逼近自然规律(真理)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式要优于"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是,很多的人也离不开"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人的大脑里不出现误差信息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而这些各式各样的"误差信息"却需要各式各样的具有丰富想象的对象如宗教神学,及一些文化文学艺术等来对应释放.
三、自然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服从自然规律的对象划分为——自然,不服从自然规律的对象划分为——非自然。
比如基本粒子,当它反映为能量时,我们根据自然规律可以知道它的存在,它是自然的,当它湮灭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然规律知道它的湮灭,湮灭在哪里,及基本粒子的能量由于“湮灭”而减少。所以它还是自然的。
而对于抽象的“时空”,我们却无法根据自然规律知道它的存在,即我们无法知道“对它施于数量上的增加,它在数量上就增加,再对它施于数量上的减小,它在数量上就减小”,所以,抽象的“时空”属于“非自然”。这个问题属于“世界的真实性”问题。
(所以,我们只知道具体的时空,即物理的时空,而无法知道抽象的“时空”)
四、真理问题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自然规律(公理)在人脑中的反映。
真理的内容由“方程式、定律、定理、公理、逻辑证明等”思维工具反映。离开自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真理不具有意义。
2、“真理”内容应该与“世界的真实性”和“对应技术的精确性”相区分。
什么是“世界的真实性”
现代科学指出,比如我们人看到的颜色是红的(我们看到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光波反射的,离开光波反射),也许此对象的真实颜色不是红的;那它的真实颜色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讲,我们人类永远不知道.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再比如,我们只知道电场力的方向从+指向-,磁场力的方向从N指向S,是稳定的不变的,并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具有一定的方向外,我们对——真实的——电场力与磁场力是什么东西却无法知道。我们认识(描述)世界,是用我们所能理解的符号去一一对应这个世界,我们所用的符号跟描述对象越逼真,我们的理解误差就越小,反之,就越大(我们的实践证明,数字符号比文字符号更能逼真地描述对象,定性定量的描述比抽象思辨的描述更能逼真地描述对象)。所以,我们认识(描述)世界的真实性,只能是逼近。世界的真实性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什么是“对应技术的精确性”
我们不能精确计算出圆形容器的体积,是因为我们还无法精确计算圆的面积,这是“对应技术的精确性”问题。但设圆形容器的近似体积是N,而大于N的东西可以装进该圆形容器吗,我们知道不可以,我们怎么知道不可以,是“逻辑证明”告诉我们的。因为“逻辑证明”不可以装。(所以逻辑证明也是反映了真理)
3、真理本身不存在所谓的“相对性”。
“世界的真实性”对我们人来说,永远无法真实知道,而“对应技术的精确性”对我们人类来说,也是永远无法克服,只有“无穷逼近”(但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而“真理”不同于“世界的真实性”和“对应技术的精确性”之处是“真理”具有三个——可认识的——性质;1、绝对性;2、唯一性;3、不可逾越性。就是因为真理具有此三性质,所以成为“真理”。
真理的标准就是自然规律本身。自然规律是唯一的不可逾越的,比方说我们知道,在两点之间就没有比直线更短的曲线。再比如说,大于圆形容器体积的东西就装不进该容器。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不需要知道它的“真实性”和“精确性”,我们只知道这个“理”是唯一的不可逾越的和——真的——就可以了。所以,真理本身不存在所谓的“相对性”。
因为自然规律是不依人的存在而绝对存在的,所以真理具有绝对性。又因为人的大脑虽然生理结构是相同的,但经验结构是可能不相同的,所以真理(自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有可能是不同的。然而,真理在人脑中可能不同的反映不会改变真理的绝对性。同样,由于人的经验结构(知识)的局限,在某时期无法做到正确反映自然规律,但也不会改变真理的绝对性。
(附,关于“绝对”与“相对”两个概念的关系及定义)
绝对与相对之间不存在任何——规律或法则。
“绝对”与“相对”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从属的随机关系,而不是平列的确定关系。绝对不依赖相对存在,而相对必须依赖绝对存在;相对从属于绝对。绝对是客观存在,相对指的是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运动和变化。
比如,地球的存在是绝对的,太阳的存在也是绝对的,而地球跟太阳的相对运动是相对的。但没有地球,太阳存在吗,太阳照样存在,太阳不会因为地球的相对运动消失而消失。没有太阳地球还存在吗,也存在,只不过地球不再跟太阳相对运动了;也许跟其他天体作相对运动,也许作自由运动。而没有地球,有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吗,显然没有;没有太阳,有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吗,也显然没有。所以,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从属的随机关系. 而相对必须依赖绝对存在。
再比如一张白纸A,这张白纸的存在是绝对的,现在,这张白纸什么都没有画,那么A=A;现在,给这张白纸画上画b,那么,白纸可以画画的情况与白纸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相对——关系(A包含b)。那么,除了A包含b,白纸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知道,白纸还可以写字,还可以画无穷多的几何图案,所以白纸的可变化的无穷多相对情况m与白纸的绝对A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无穷多的随机关系(A包含m)。现在我们把这张白纸烧掉,那么,白纸与白纸相对物变化之间的相对的无穷多的随机关系m就立刻消失.
所以,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不是平列确定的,就是说,不是白纸就只能是画画而不能写字和画几何图案等,白纸要画上什么东西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相对的可能性是无穷多的;白纸A不存在,无穷多的随关系m肯定不存在,而(m)不存在,但白纸A却依然存在。显然,绝对与相对之间无论如何都不存在所谓的一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是说,绝对与相对之间不存在任何——规律或法则。
像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作的自由运动和分子的“布朗运动”等,这些都不是相对运动;你到哪里寻找它们的“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客观存在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没有人,难道地球就不转?所以,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而定,而不能根据“客观存在与主观规定辩证统一”而定。
因此,“绝对”的定义是:无条件的、唯一的、不可逾越的、有极限的;“相对”的定义是:有条件的、不唯一的、可以逾越的、无极限的。
五、价值问题
价值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它是我们人任何活动的根据(除了下意识的活动)。在经济交换中,我们认为无价值的物品或劳务,我们不会去交换;在社会活动中,我们认为无价值的事,我们不会去做。在生活中,为了更加节约自身的精力和劳力,我们需要事先了解我们所要交换的物(商)品的价值;在社会活动中,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我们需要树立价值观,如信仰、道德、伦理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历史的价值;“千金易得,真情难求”反映的是爱(感)情的价值;让人“如痴如醉”的,是艺术的价值;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美的价值,等。
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人的“精神”生活中,价值无处不在。价值究竟是什么,是否有规律可循,价值是完整的还是可分割的,(有人还认为价值可分割成剩余部分)这些问题在今天是可以回答清楚的。
1、价值定律:
价值定律:R=P/SC (在经济交换中)
R=价值;P=价格;S=供求系数(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消费量,i表示供方投资量);C=成本
价值定律指出:在供求系数S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比,跟成本C成反比;在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比,跟供求系数S成反比;在价格P与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实际经济)价值R跟投资量i成正比,跟消费量b成反比。
不在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等价需求系数R(见我的需求公理1)
(经济交换中,P=0;或者S=0;或者C=0;那么R=0)
2、价值的定义:
价值(等价)于需求;需求反映在心理学或生理学上,而价值则更多地反映在经济学和哲学上。价值不能离开需求而独立存在。
价值可反映为人的神经组织中的传递的“信息/能量”与外界对应的一种关系式(用需求系数R表示,见我的需求公理1),这种“关系式”反映出的在神经组织上——形成——的“信息/能量”量(也可以理解为《生理学》上的“兴奋量”),即是——价值的真实的量。(简单可以理解为,价值即兴奋“信息”).
(说明: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的人对应,产生的对应关系式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人对应,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价值在经济交换中的物化的量可以求得,
R=P/SC (见价值定律)
上式就是求价值在经济交换中的物化的量的定义式。价值不在经济交换中,价值的量由“需求系数R”表示。
3、交换价值系数和需求价值系数
在一般的表达或思维中,我们往往会说或想,某某对象有无价值,价值的量是多少,实际上,这种表达或思维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表达或思维应该是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多少,并区别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反映在经济交换中,还是反映在需求里。所以,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价值,我们还要引进两个概念:
1、 交换价值系数:(是指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定律R=P/SC反映的R是交换价值系数).
2、 需求价值系数:(是指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由“需求定律 R=I/Cic ”中反映的R是需求价值系数)
(说明):从严格意义上讲,价值没有自己的量,因为价值离开人的需求就不存在,所以价值的量只能反映为人的需求与对应对象之间的一种在人的神经组织中“物化”的对比量,即只能反映为对比系数。
(需求定律也称“需求公理1 ”,在求需求系数R时,称 R=I/Cic 为需求定律;在反映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时,称为“需求公理1 ”)
(详见需求定律公理1)
六、交换定律:
我们劳动,我们是用智慧(精力)、力气(体力)和技术(劳动)工具与大自然交换;我们需要别人的物品,又要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这是经济交换;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是情谊(礼仪上)的交换;等。我们人的生活,需要每时每刻处于交换之中。交换有规律可循吗,什么样的方式的交换在(自然资源的耗用)经济上最节约有效,这不光是经济学课题,同时也是哲学课题。现在,我们发现了交换定律,交换定律回答了这个问题。
交换定律(在经济学里可称为价格定律) 可由价值定律R=P/SC 推出。
任何物品或劳务一旦交换即产生价格.就是说,交换一方变成了另一方的价格.没有需求,不产生交换.没有物品或劳务的供应也不能交换.物品或劳务的形成需要成本,所以不投入成本也无法交换(投入的体力、精力、感情等也是成本).显然,需求,供应与成本是交换成立所必需的三要素.同一个东西对不同的人产生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需求是一个变量,我这里给这个变量起个名词叫"需求系数",用字母"R"表示.我们不知道对方口袋里有多少钱,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购买我们的东西,因此,我们的(供应方)的投资量跟需求方的实践的支付量也是一个变量,我把这个变量叫"供求系数",用字母"S"表示.再用字母"C"表示成本,用字母"P"表示价格,那么,价格的代数表达式就可以写成:
P=RSC (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量,i表示供方投资量)
上式称为交换(价格)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
1,利润产生于RS, (因为成本C在每一时刻一旦形成,就不会变,而P>C是利润,所以利润产生于RS)(RS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两只看不见的手")
2,当R趋向1时,S大于1即有利润,S小于1即亏损 (这就是说,当需求在缩小时,若要获得利润就要压缩投入或节约成本)
3,当S趋向1时,R大于1即有利润,R小于1即亏损 (这就是说,当整个行业的总投入逼近于需求方的总的支付能力时,那一家的提供的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系数R越大,那一家就能获得利润)
4,当RS逼近(趋向)1时,C不管取什么值,都不会有利润.(这就是说,当RS逼近(趋向)1时,即使成本C很低,就是工人不要工资,也不会有利润。)
5,当S取值0,那么P=0.(比方说计划经济,没有市场供求关系S,交换关系就或者反映为P=0,(即内部供养,没有价格)或者反映为P=RC ,当反映为P=RC,R→1时,也就没有利润,所以,计划经济社会经济无法发展)
——交换定律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利润不是由劳动创造的。(任何劳动只能是变成成本C)
(说明,当物品或劳务的提供者自己消费该物品或劳务时,S取值0)
我们劳动,我们是用智慧(精力)、力气(体力)和技术(劳动)工具与大自然交换;我们需要别人的物品,又要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这是经济交换;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是情谊(礼仪上)的交换;等。我们人的生活,需要每时每刻处于交换之中。交换有规律可循吗,什么样的方式的交换在(自然资源的耗用)经济上最节约有效,这不光是经济学课题,同时也是哲学课题。现在,我们发现了交换定律,交换定律回答了这个问题。
交换定律(在经济学里可称为价格定律) 可由价值定律R=P/SC 推出。
任何物品或劳务一旦交换即产生价格.就是说,交换一方变成了另一方的价格.没有需求,不产生交换.没有物品或劳务的供应也不能交换.物品或劳务的形成需要成本,所以不投入成本也无法交换(投入的体力、精力、感情等也是成本).显然,需求,供应与成本是交换成立所必需的三要素.同一个东西对不同的人产生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需求是一个变量,我这里给这个变量起个名词叫"需求系数",用字母"R"表示.我们不知道对方口袋里有多少钱,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购买我们的东西,因此,我们的(供应方)的投资量跟需求方的实践的支付量也是一个变量,我把这个变量叫"供求系数",用字母"S"表示.再用字母"C"表示成本,用字母"P"表示价格,那么,价格的代数表达式就可以写成:
P=RSC (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量,i表示供方投资量)
上式称为交换(价格)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
1,利润产生于RS, (因为成本C在每一时刻一旦形成,就不会变,而P>C是利润,所以利润产生于RS)(RS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两只看不见的手")
2,当R趋向1时,S大于1即有利润,S小于1即亏损 (这就是说,当需求在缩小时,若要获得利润就要压缩投入或节约成本)
3,当S趋向1时,R大于1即有利润,R小于1即亏损 (这就是说,当整个行业的总投入逼近于需求方的总的支付能力时,那一家的提供的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系数R越大,那一家就能获得利润)
4,当RS逼近(趋向)1时,C不管取什么值,都不会有利润.(这就是说,当RS逼近(趋向)1时,即使成本C很低,就是工人不要工资,也不会有利润。)
5,当S取值0,那么P=0.(比方说计划经济,没有市场供求关系S,交换关系就或者反映为P=0,(即内部供养,没有价格)或者反映为P=RC ,当反映为P=RC,R→1时,也就没有利润,所以,计划经济社会经济无法发展)
——交换定律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利润不是由劳动创造的。(任何劳动只能是变成成本C)
(说明,当物品或劳务的提供者自己消费该物品或劳务时,S取值0)
七、需求公理
在经济学和哲学中,“需求”都是个最根本的问题,如果人类不对物品(环境)等喜新厌旧,不对需求贪得无厌,那人类就不存在——自私,人类社会很可能就不会有经济交换和出现货币。所以,不解开人类为什么要——喜新厌旧——和对需求贪得无厌的奥秘,及找到规律,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将无法建立。但我们一讨论到需求问题,人们往往会想到人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性?在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中,我们找不到关于——人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离开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我们的大脑只剩下一个与其它动物大脑毫无区别的一堆东西,只是容量不同而已;所以人性就只能是人的——欲望或价值取向或情绪,否则,人性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正像电(性)的种类(正与负)具有稳定的方向性一样,人性也一定有(意识的或生理冲动的)稳定的趋向性,否则,人性的存在就毫无意义。那么我们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的稳定的趋向性存在吗,我告诉你们,是存在的,在现在,我们还可以用数学代数式来描述。也就是说,人性并非是个奥秘的东西,而是可以用数学代数式来描述的对象。下面有个数学代数式称为“需求公理”,在“需求公理”里,揭示了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等所有的心理活动的在生理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它的趋向性。
——我们将会看到,人性离开了“需求公理1”与“需求公理2”,人性将没有任何内容。这就是说,人性包含在人的需求趋向之中;我们还将看到,人性在我们人的价值观上的判定上是中性的,它跟动物性是一样的,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生理冲动的趋向性。所以人性所反映出的所谓的“善与恶”,是因为由于外界的所刺激的信息量在脑神经中的传递的原因造成的,而与脑神经的生理结构和机制无关;就是说,人的善与恶,只跟人的与环境的接受的信息有关,而与人性本身无关。
1、需求公理1
需求公理1,——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需求系数R内容,也包括“理想”“想象”等,因为“理想”“想象”等也是在神经组织上传递着的“信息与能量”)
需求公理1由“需求定律”得到证明。
R=I/Cic ( I=Li/e , CIc=ftd )
(上式称为需求定律。R表示需求系数;I 表示“兴奋量”;Cic 表示“体能与精力消耗”)。需求定律指出:
需求系数R跟“兴奋量I ”成正比,跟“体能与精力消耗Cic ”成反比。并且,识别量i越大,传递系数L越大,识别误差e 越小,那么“兴奋量I ”也就越大。
名词解释及证明过程:
1, i (识别量) 外界对象以光波,声波,电波等载体传递入我们神经组织,刺激神经组织引起兴奋,并引起此前留下的与此相联系的所有记忆部位(想象,联想及情绪等)兴奋,这两个兴奋的合并的物理量,称它为识别量(用字母i表示).识别量是我们人对外界作出反应的主要根据.
2, e (识别误差) 神经组织对外界传递入的刺激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传递误差.(用字母e表示).就是说,外界A刺激应该传递入神经组织的A部位,但由于神经组织本身的或i本身的原因,神经组织把A刺激传递入B部位,显然,B兴奋无法对应外界A对象.
从理论上讲,识别误差会影响我们跟外界的对应速度和强度.因为识别误差越大,传递次数(解释见下面)也就越多,传递时间也就越长,所以影响对应速度.又因为识别误差把A信息传递到神经组织的B部位,使B部位也引起兴奋,造成B部位兴奋与本来的A部位兴奋产生互相抑制,从而降低了本来的A部位的兴奋强度.显然兴奋强度降低,对应强度也降低.(对应强度可以理解为刻划对应状态的持久)
(解释)传递次数 是指A刺激,第一次就传递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为1;如果A刺激第一次传递入B部位,等第二次再传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为2;再如果A刺激第二次也传递入B部位或C部位,再等第三次再传递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3.以此类推.(显然,神经组织在传递某信息至某部位的次数越小,说明识别误差越小,反之就越大)
3, L (传递系数) 神经组织传递i在某一时刻的能力跟它正常的传递能力之比.(用字母L表示).设神经组织在某一时刻的传递能力为l1,而神经组织的正常传递能为l2,那么
L=l1/l2 (2)
显然,L=1,传递效果最好,而L<1或L=0,则表示传递能力下降,或神经组织坏死.(在生理学上,比如过度,长期的刺激都会造成神经组织传递能力下降;疲劳,疾病或严重营养不良等也会造成神经组织的传递能力下降)
4, f (对应距离) 人跟对象之间的地理上的尺度.(用字母f表示).(从理论上讲,任何对象跟人体之间都存在对应距离,人趋向任何对象的过程事实上也都是在克服对应距离的过程.比如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是我们克服了对应距离它们才会到我们口中及穿在我们身上.我们面前的,身边的一切东西,都是我们克服了对应距离它们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身边及被我们所拥有)
5, t (对应时间) 人跟对象之间对应的时间刻度.(用字母t表示).(也跟对应距离一样,人跟对象之间也都存在对应的时间刻度.比如从购买到消费,从恋爱到结婚,从开学到毕业,从生产到销售,从播种到收获等等)
6, d (对应难度) 是指在对应过程中,对应过程给我们造成的需要我们去克服的复杂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对应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用字母d表示)
(在实践中,对应难度在理论上还有标准对应难度与非标准对应难度之分.比如一项技术标准化后,这项技术的对应难度就是标准对应难度(可用字母d1表示).一项技术未成熟,这项技术的对应难度就是非标准对应难度(可用字母d2表示).因为非标准对应难度比标准对应难度往往使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辛苦,即我们往往要克服的复杂程度更大)
只要人跟任何对象产生对应,上述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就会同时出现,与此同时对应关系也出现,否则,人跟对象的对应消失,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也就随之消失.显然,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在对应关系中的作用在时间上是同时的,不可分的.现在把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放在一个模式中反映,我们就会立刻发现我们人的趋向性是稳定的.
我们用对象A的识别量i比于对象A的识别误差e,显然,识别误差e越大,识别量i与识别误差e的比值(兴奋量I)就越小,反之就越大.还有当对象A的传递系数L越小时,I也越小,反之,I就越大.所以,识别量i与识别误差e与传递系数L和兴奋量I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I=Li/e (2)
我们在跟对象对应过程中,克服对应距离f,对应时间t,对应难度d要消耗体能(用C表示体能)与精力(用Ic表示精力),所以我们在克服f,t,d时消耗掉的体能与精力是CIc,所以
CIc=ftd (3)
(我们称C为体能消耗系数,用C1表示在对应对象时消耗掉的体能量,用C2表示人的体能极限,C=C1/C2)(CIc可以简单地作为能力来理解)
我们用(2)式对比于(3)式,得到
R=I/CIc (4)
我们称(4)式为需求定律,称R为需求系数.显然,只要我们人跟任何对象对应,我们人跟任何对象之间立刻就会出现需求系数R.下面我们来证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
证明1 设人在对应某对象R,我们向对象靠近时,对应距离f在减小,对应时间t在减小,对应难度d也在减小,所以CIc在趋向减小;又因为我们跟对象不断靠近,所以对象的光波,声波,电波等载体传入的强度(兴奋量I)在趋向増大,因此,人在趋向某对象时,需求系数R趋向极大.
证明2 生理学研究指出,支配人的活动的是大脑神经中一种兴奋冲动,在同一时间,人的某个器官只能执行一种兴奋冲动,(比如在向前走的同时就不能向后退),所以当大脑中同一时间出现两个以上不同部位(R)的兴奋冲动时,脑神经就产生兴奋互相抑制现象,其结果是兴奋冲动(I量)小被抑制,而兴奋冲动(I量)大的进入执行器官.显然,兴奋冲动(I量)极大就无法被其他兴奋冲动(I量)抑制.
所以根据证明1和证明2我们可以证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注意: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是指当R2>R1时,人趋向R2.)
“需求公理1”从科学上找到了人(包括动物)存在——自私——的根据。生理学指出,外界任何对象,一旦与人产生对应,外界的信息就要在人的大脑神经里留下记忆,并且,人的任何创造,实际上也就是——记忆信息——的再创造。进一步的研究还指出,“记忆”需要与外界留下原“记忆”的对象或“记忆信息”创造的对象保持对应关系,我们人就会感到“幸福”,(即脑神经里感到愉快,下面我们还会讨论到),否则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所以,人的需要——“记忆”需要与外界留下原“记忆”的对象或“记忆信息”创造的对象保持对应关系——的过程,就成了——自私。
“需求公理1”还给美学中——为什么明亮干净比阴暗肮脏美;为什么歌声比讲话动听;为什么弯曲比平直美;为什么造型上,整体设计优于部分组合(建筑、桥梁、车体设计等);为什么形状的无理数组合(黄金分割,圆周等)比形状的有理数组合(四方、长方)美,住惯城市的人看到乡村美,而住惯乡村的人却看到城市美,喜新厌旧…等,——找到了根据;因为前者的“识别量I” 、“传递系数L ”都大于后者,而识别误差 e、消耗掉的体能与精力 CIc、却小于前者,所以前者比后者在到神经中引起的“兴奋量”更大,所以前者比后者——美。
在经济学和哲学中,“需求”都是个最根本的问题,如果人类不对物品(环境)等喜新厌旧,不对需求贪得无厌,那人类就不存在——自私,人类社会很可能就不会有经济交换和出现货币。所以,不解开人类为什么要——喜新厌旧——和对需求贪得无厌的奥秘,及找到规律,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将无法建立。但我们一讨论到需求问题,人们往往会想到人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性?在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中,我们找不到关于——人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离开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我们的大脑只剩下一个与其它动物大脑毫无区别的一堆东西,只是容量不同而已;所以人性就只能是人的——欲望或价值取向或情绪,否则,人性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正像电(性)的种类(正与负)具有稳定的方向性一样,人性也一定有(意识的或生理冲动的)稳定的趋向性,否则,人性的存在就毫无意义。那么我们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的稳定的趋向性存在吗,我告诉你们,是存在的,在现在,我们还可以用数学代数式来描述。也就是说,人性并非是个奥秘的东西,而是可以用数学代数式来描述的对象。下面有个数学代数式称为“需求公理”,在“需求公理”里,揭示了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等所有的心理活动的在生理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它的趋向性。
——我们将会看到,人性离开了“需求公理1”与“需求公理2”,人性将没有任何内容。这就是说,人性包含在人的需求趋向之中;我们还将看到,人性在我们人的价值观上的判定上是中性的,它跟动物性是一样的,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生理冲动的趋向性。所以人性所反映出的所谓的“善与恶”,是因为由于外界的所刺激的信息量在脑神经中的传递的原因造成的,而与脑神经的生理结构和机制无关;就是说,人的善与恶,只跟人的与环境的接受的信息有关,而与人性本身无关。
1、需求公理1
需求公理1,——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需求系数R内容,也包括“理想”“想象”等,因为“理想”“想象”等也是在神经组织上传递着的“信息与能量”)
需求公理1由“需求定律”得到证明。
R=I/Cic ( I=Li/e , CIc=ftd )
(上式称为需求定律。R表示需求系数;I 表示“兴奋量”;Cic 表示“体能与精力消耗”)。需求定律指出:
需求系数R跟“兴奋量I ”成正比,跟“体能与精力消耗Cic ”成反比。并且,识别量i越大,传递系数L越大,识别误差e 越小,那么“兴奋量I ”也就越大。
名词解释及证明过程:
1, i (识别量) 外界对象以光波,声波,电波等载体传递入我们神经组织,刺激神经组织引起兴奋,并引起此前留下的与此相联系的所有记忆部位(想象,联想及情绪等)兴奋,这两个兴奋的合并的物理量,称它为识别量(用字母i表示).识别量是我们人对外界作出反应的主要根据.
2, e (识别误差) 神经组织对外界传递入的刺激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传递误差.(用字母e表示).就是说,外界A刺激应该传递入神经组织的A部位,但由于神经组织本身的或i本身的原因,神经组织把A刺激传递入B部位,显然,B兴奋无法对应外界A对象.
从理论上讲,识别误差会影响我们跟外界的对应速度和强度.因为识别误差越大,传递次数(解释见下面)也就越多,传递时间也就越长,所以影响对应速度.又因为识别误差把A信息传递到神经组织的B部位,使B部位也引起兴奋,造成B部位兴奋与本来的A部位兴奋产生互相抑制,从而降低了本来的A部位的兴奋强度.显然兴奋强度降低,对应强度也降低.(对应强度可以理解为刻划对应状态的持久)
(解释)传递次数 是指A刺激,第一次就传递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为1;如果A刺激第一次传递入B部位,等第二次再传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为2;再如果A刺激第二次也传递入B部位或C部位,再等第三次再传递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3.以此类推.(显然,神经组织在传递某信息至某部位的次数越小,说明识别误差越小,反之就越大)
3, L (传递系数) 神经组织传递i在某一时刻的能力跟它正常的传递能力之比.(用字母L表示).设神经组织在某一时刻的传递能力为l1,而神经组织的正常传递能为l2,那么
L=l1/l2 (2)
显然,L=1,传递效果最好,而L<1或L=0,则表示传递能力下降,或神经组织坏死.(在生理学上,比如过度,长期的刺激都会造成神经组织传递能力下降;疲劳,疾病或严重营养不良等也会造成神经组织的传递能力下降)
4, f (对应距离) 人跟对象之间的地理上的尺度.(用字母f表示).(从理论上讲,任何对象跟人体之间都存在对应距离,人趋向任何对象的过程事实上也都是在克服对应距离的过程.比如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是我们克服了对应距离它们才会到我们口中及穿在我们身上.我们面前的,身边的一切东西,都是我们克服了对应距离它们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身边及被我们所拥有)
5, t (对应时间) 人跟对象之间对应的时间刻度.(用字母t表示).(也跟对应距离一样,人跟对象之间也都存在对应的时间刻度.比如从购买到消费,从恋爱到结婚,从开学到毕业,从生产到销售,从播种到收获等等)
6, d (对应难度) 是指在对应过程中,对应过程给我们造成的需要我们去克服的复杂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对应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用字母d表示)
(在实践中,对应难度在理论上还有标准对应难度与非标准对应难度之分.比如一项技术标准化后,这项技术的对应难度就是标准对应难度(可用字母d1表示).一项技术未成熟,这项技术的对应难度就是非标准对应难度(可用字母d2表示).因为非标准对应难度比标准对应难度往往使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辛苦,即我们往往要克服的复杂程度更大)
只要人跟任何对象产生对应,上述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就会同时出现,与此同时对应关系也出现,否则,人跟对象的对应消失,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也就随之消失.显然,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在对应关系中的作用在时间上是同时的,不可分的.现在把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放在一个模式中反映,我们就会立刻发现我们人的趋向性是稳定的.
我们用对象A的识别量i比于对象A的识别误差e,显然,识别误差e越大,识别量i与识别误差e的比值(兴奋量I)就越小,反之就越大.还有当对象A的传递系数L越小时,I也越小,反之,I就越大.所以,识别量i与识别误差e与传递系数L和兴奋量I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I=Li/e (2)
我们在跟对象对应过程中,克服对应距离f,对应时间t,对应难度d要消耗体能(用C表示体能)与精力(用Ic表示精力),所以我们在克服f,t,d时消耗掉的体能与精力是CIc,所以
CIc=ftd (3)
(我们称C为体能消耗系数,用C1表示在对应对象时消耗掉的体能量,用C2表示人的体能极限,C=C1/C2)(CIc可以简单地作为能力来理解)
我们用(2)式对比于(3)式,得到
R=I/CIc (4)
我们称(4)式为需求定律,称R为需求系数.显然,只要我们人跟任何对象对应,我们人跟任何对象之间立刻就会出现需求系数R.下面我们来证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
证明1 设人在对应某对象R,我们向对象靠近时,对应距离f在减小,对应时间t在减小,对应难度d也在减小,所以CIc在趋向减小;又因为我们跟对象不断靠近,所以对象的光波,声波,电波等载体传入的强度(兴奋量I)在趋向増大,因此,人在趋向某对象时,需求系数R趋向极大.
证明2 生理学研究指出,支配人的活动的是大脑神经中一种兴奋冲动,在同一时间,人的某个器官只能执行一种兴奋冲动,(比如在向前走的同时就不能向后退),所以当大脑中同一时间出现两个以上不同部位(R)的兴奋冲动时,脑神经就产生兴奋互相抑制现象,其结果是兴奋冲动(I量)小被抑制,而兴奋冲动(I量)大的进入执行器官.显然,兴奋冲动(I量)极大就无法被其他兴奋冲动(I量)抑制.
所以根据证明1和证明2我们可以证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注意: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是指当R2>R1时,人趋向R2.)
“需求公理1”从科学上找到了人(包括动物)存在——自私——的根据。生理学指出,外界任何对象,一旦与人产生对应,外界的信息就要在人的大脑神经里留下记忆,并且,人的任何创造,实际上也就是——记忆信息——的再创造。进一步的研究还指出,“记忆”需要与外界留下原“记忆”的对象或“记忆信息”创造的对象保持对应关系,我们人就会感到“幸福”,(即脑神经里感到愉快,下面我们还会讨论到),否则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所以,人的需要——“记忆”需要与外界留下原“记忆”的对象或“记忆信息”创造的对象保持对应关系——的过程,就成了——自私。
“需求公理1”还给美学中——为什么明亮干净比阴暗肮脏美;为什么歌声比讲话动听;为什么弯曲比平直美;为什么造型上,整体设计优于部分组合(建筑、桥梁、车体设计等);为什么形状的无理数组合(黄金分割,圆周等)比形状的有理数组合(四方、长方)美,住惯城市的人看到乡村美,而住惯乡村的人却看到城市美,喜新厌旧…等,——找到了根据;因为前者的“识别量I” 、“传递系数L ”都大于后者,而识别误差 e、消耗掉的体能与精力 CIc、却小于前者,所以前者比后者在到神经中引起的“兴奋量”更大,所以前者比后者——美。
2、需求公理2
需求公理2:
——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
需求公理2证明:
1、现在设,有个“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为N;有个“极大的范围(极大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为M。因为极大>有限,所以M>N.
2、现在设,有两个人的需求系数R分别为R1与R2,根据需求公理1已知(见下附4)——“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所以需求趋向(R1+ R2)=M。
3、根据不证自明的公理——人的活动不能超越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 ,即人的活动不能——M>N。
4、所以,在当(R1+ R2)=M>N时,R1与R2,在N内,必然交叉。
5、所以,当R1与R2,在N内,交叉时,根据需求公理1“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可推出,R1就成了R2的对应趋向的障碍,R2也就成了R1对应趋向的障碍。R1与R2就互相变成了对方的对应难度d。
6、在需求定律R=I/CIc中,对应难度d增大,CIc就增大,因为在“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时,是I>CIc,所以当CIc 的不断增大,I 不增大的情况下(在“当CIc的不断增大”时,I 不会“不断增大”,因为I 存在极限),所以,R就趋向1。
7、所以——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
需求公理2得到证明。
需求公理1与需求公理2得到证明的意义在于,——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进入共产主义的理论是错误的。
因为,需求公理2指出,——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就是说,地球即使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的需求系数R的范围(如果这两个人寿命足够长)最终一定会——交叉。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处于——需求系数R的对抗——之中;直到永远。
我们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需求系数R的对抗——的问题。解决这个“对抗”,我们人类社会只有几种方法:1、杀戮;2、掠夺;3、(市场自由)交换。今天,我们的理论与实践(100年来的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可以得到证明,(市场自由)交换是解决需求系数R的对抗的最优方法;无论从自然资源节约或减轻人的各种痛苦方面衡量。
共产主义理论否定(市场自由)交换,提出“高度自觉的按需分配”主张。但我们问,你“按需分配”的东西从哪里来?是不是如要获得“按需分配”的东西,人类社会又要重新杀戮与掠夺。我们已知,没有人的需求,世界上没有任何财富;比如说,你在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的家里,你就吃不到猪肉,因为猪肉他不需求,所以你吃不到。人类财富产生于人的需求,因此,人类产生财富服从——需求公理。——如果生产财富时人类服从需求公理,“分配”财富时,人类又不服从需求公理,那么我们问,——人的神经组织中的这个“开关”在哪里?怎样去“揿”?
共产主义理论所以错误,是因为它违反了自然规律(公理)。也许我们认为,我们人的——意志——是自觉的,我们可以自由支配我们的思想言论与行为,这是错觉。实际上,人的意志是一个“十足的懒汉和饭桶”,它没有参与我们大脑的任何工作,也没有指挥我们干过任何一件事,它只是让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想出了什么主意,我们正在做什么事情而已。
进一步的研究会指出,自由支配我们的思想言论与行为的信息在脑神经组织的传递扩散中是服从一定规律而随机组合的,先于我们的感觉形成;脑神经组织中储存和传递的信息越多,意味着可能出现的——思想言论与行为(创新创造)——就越多,至于这些信息是否能对应于现实,这由在感觉中的执行器官(效应器)的反馈机制决定。显然,人的社会(自然)的实践越丰富,这些信息的成功对应现实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这些都是生理事实,不是我们人为可以改变的。就是说,我们的“自觉意志”不能决定我们是否聪明或能得到多少聪明;所以,共产主义理论大厦建立在人的“自觉意志”之上注定是不牢固的。
需求公理2:
——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
需求公理2证明:
1、现在设,有个“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为N;有个“极大的范围(极大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为M。因为极大>有限,所以M>N.
2、现在设,有两个人的需求系数R分别为R1与R2,根据需求公理1已知(见下附4)——“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所以需求趋向(R1+ R2)=M。
3、根据不证自明的公理——人的活动不能超越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 ,即人的活动不能——M>N。
4、所以,在当(R1+ R2)=M>N时,R1与R2,在N内,必然交叉。
5、所以,当R1与R2,在N内,交叉时,根据需求公理1“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可推出,R1就成了R2的对应趋向的障碍,R2也就成了R1对应趋向的障碍。R1与R2就互相变成了对方的对应难度d。
6、在需求定律R=I/CIc中,对应难度d增大,CIc就增大,因为在“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时,是I>CIc,所以当CIc 的不断增大,I 不增大的情况下(在“当CIc的不断增大”时,I 不会“不断增大”,因为I 存在极限),所以,R就趋向1。
7、所以——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
需求公理2得到证明。
需求公理1与需求公理2得到证明的意义在于,——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进入共产主义的理论是错误的。
因为,需求公理2指出,——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就是说,地球即使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的需求系数R的范围(如果这两个人寿命足够长)最终一定会——交叉。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处于——需求系数R的对抗——之中;直到永远。
我们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需求系数R的对抗——的问题。解决这个“对抗”,我们人类社会只有几种方法:1、杀戮;2、掠夺;3、(市场自由)交换。今天,我们的理论与实践(100年来的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可以得到证明,(市场自由)交换是解决需求系数R的对抗的最优方法;无论从自然资源节约或减轻人的各种痛苦方面衡量。
共产主义理论否定(市场自由)交换,提出“高度自觉的按需分配”主张。但我们问,你“按需分配”的东西从哪里来?是不是如要获得“按需分配”的东西,人类社会又要重新杀戮与掠夺。我们已知,没有人的需求,世界上没有任何财富;比如说,你在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的家里,你就吃不到猪肉,因为猪肉他不需求,所以你吃不到。人类财富产生于人的需求,因此,人类产生财富服从——需求公理。——如果生产财富时人类服从需求公理,“分配”财富时,人类又不服从需求公理,那么我们问,——人的神经组织中的这个“开关”在哪里?怎样去“揿”?
共产主义理论所以错误,是因为它违反了自然规律(公理)。也许我们认为,我们人的——意志——是自觉的,我们可以自由支配我们的思想言论与行为,这是错觉。实际上,人的意志是一个“十足的懒汉和饭桶”,它没有参与我们大脑的任何工作,也没有指挥我们干过任何一件事,它只是让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想出了什么主意,我们正在做什么事情而已。
进一步的研究会指出,自由支配我们的思想言论与行为的信息在脑神经组织的传递扩散中是服从一定规律而随机组合的,先于我们的感觉形成;脑神经组织中储存和传递的信息越多,意味着可能出现的——思想言论与行为(创新创造)——就越多,至于这些信息是否能对应于现实,这由在感觉中的执行器官(效应器)的反馈机制决定。显然,人的社会(自然)的实践越丰富,这些信息的成功对应现实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这些都是生理事实,不是我们人为可以改变的。就是说,我们的“自觉意志”不能决定我们是否聪明或能得到多少聪明;所以,共产主义理论大厦建立在人的“自觉意志”之上注定是不牢固的。
八、道德问题
道德是一把正义之剑。道德问题也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几乎所有思想学说和社会观念都会涉及道德问题,但同样,也几乎所有思想学说都没有对——道德——有过明确的定义。对道德没有明确的定义给社会带来的害处是,道德这把正义之剑往往可以被人滥用;当道德这把正义之剑拿在邪恶之人手上时,社会上的真正——正义——也会被它斩尽杀绝。所以道德需要明确的定义。
道德定义:
——在第一方在跟第二方对应时,不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被视(是)为道德。人(动物)的感觉独立人体(动物体)其它器官而成为一方。
举例:
例1,比方说窥视异性洗澡,第一方是窥视者,第二方是洗澡者的身体(器官),第三方是第二方的感觉.在这里,,第一方对应第二方,如果第二方的感觉(第三方)不感到难受,即没有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那么第一方没有不道德;如果第二方的感觉(第三方)感到难受,即给"第三方"造成了附带损害,那么第一方就被视为不道德.
例2,比方说A,B双方大声说话,使第三方C感到很吵,很难受,因为第一方和第二方互为对应双方,所以第一方和第二方就被视为不道德.
例3,比方说异性A,B当众亲吻拥抱,众人C是第三方.如果某C1看了感到羞耻或不舒服,那么第三方(C1)已经造成了附带损害;如果某C2看了不感到羞耻或没有不舒服,那么第三方(C2)没有造成附带损害;所以异性A,B当众亲吻拥抱是否被视为不道德,应由具体的第三方是否造成了附带损害而定.
例4,比方说执法者——不作为——被视为不道德.执法者为第一方,法律为第二方,被法律保护的对象为第三方.所以执法者,是因为他的职责对应法律,所以给第三方造成了附带损害,是因为第三方由于第一方的不作为而没有受到法律保护.
例5,战争(政治)期间,滥杀无辜被视为不道德.战争双方互为对应双方,无辜者为第三方.
例6,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被视为不道德,吐者是第一方,痰在地上的位置是第二方,(第一方与第二方是对应的),旁边的人和环境是第三方.(旁边的人和环境因地上的痰而造成附带损害)
例7,虐待动物也被视为不道德,因为虐者是第一方,动物的身体是第二方,而动物的感觉是第三方.(动物的感觉因虐待而造成附带损害)
......
道德只能自律行为,意识不受道德约束,因为意识没有在客观上对任何第三方造成了附带损害.
(当第一方在跟第二方对应时,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的程度的认定,由法律来规定。法律是道德的延伸和具体体现。即,法律是道德的化身)
道德的定义是广泛适用的,对于国家政治行为也同样适用。
比如无产阶级全部没收地主的土地,理由是地主剥削了无产阶级;根据道德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无产阶级的行为(在无根据之前)——至少一部分——为不道德。因为无产阶级为第一方,地主剥削者及剥削的财产为第一方所对应的第二方,而地主及家属、子女等自己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所得的财产部分应为第三方;所以,如果地主及家属、子女等自己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所得的财产部分也被——没收,那么就——在第一方在跟第二方对应时,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所以是不道德。就是说,在认定——那些财产为剥削所得时——要有根据并分清。
再比如以前的政权对地、富、反、坏、右的家属及子女们的社会排挤与歧视,根据道德的定义,也可以认为是不道德。因为政权为第一方,被认为是反对政权的地、富、反、坏、右为第二方,而他们的家属及子女们显然为第三方,所以给他们的社会排挤与歧视,就是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所以为不道德。
所以今天这种情况不存在了,就是因为发现了以前这种做法不道德。
道德是一把正义之剑。道德问题也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几乎所有思想学说和社会观念都会涉及道德问题,但同样,也几乎所有思想学说都没有对——道德——有过明确的定义。对道德没有明确的定义给社会带来的害处是,道德这把正义之剑往往可以被人滥用;当道德这把正义之剑拿在邪恶之人手上时,社会上的真正——正义——也会被它斩尽杀绝。所以道德需要明确的定义。
道德定义:
——在第一方在跟第二方对应时,不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被视(是)为道德。人(动物)的感觉独立人体(动物体)其它器官而成为一方。
举例:
例1,比方说窥视异性洗澡,第一方是窥视者,第二方是洗澡者的身体(器官),第三方是第二方的感觉.在这里,,第一方对应第二方,如果第二方的感觉(第三方)不感到难受,即没有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那么第一方没有不道德;如果第二方的感觉(第三方)感到难受,即给"第三方"造成了附带损害,那么第一方就被视为不道德.
例2,比方说A,B双方大声说话,使第三方C感到很吵,很难受,因为第一方和第二方互为对应双方,所以第一方和第二方就被视为不道德.
例3,比方说异性A,B当众亲吻拥抱,众人C是第三方.如果某C1看了感到羞耻或不舒服,那么第三方(C1)已经造成了附带损害;如果某C2看了不感到羞耻或没有不舒服,那么第三方(C2)没有造成附带损害;所以异性A,B当众亲吻拥抱是否被视为不道德,应由具体的第三方是否造成了附带损害而定.
例4,比方说执法者——不作为——被视为不道德.执法者为第一方,法律为第二方,被法律保护的对象为第三方.所以执法者,是因为他的职责对应法律,所以给第三方造成了附带损害,是因为第三方由于第一方的不作为而没有受到法律保护.
例5,战争(政治)期间,滥杀无辜被视为不道德.战争双方互为对应双方,无辜者为第三方.
例6,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被视为不道德,吐者是第一方,痰在地上的位置是第二方,(第一方与第二方是对应的),旁边的人和环境是第三方.(旁边的人和环境因地上的痰而造成附带损害)
例7,虐待动物也被视为不道德,因为虐者是第一方,动物的身体是第二方,而动物的感觉是第三方.(动物的感觉因虐待而造成附带损害)
......
道德只能自律行为,意识不受道德约束,因为意识没有在客观上对任何第三方造成了附带损害.
(当第一方在跟第二方对应时,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的程度的认定,由法律来规定。法律是道德的延伸和具体体现。即,法律是道德的化身)
道德的定义是广泛适用的,对于国家政治行为也同样适用。
比如无产阶级全部没收地主的土地,理由是地主剥削了无产阶级;根据道德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无产阶级的行为(在无根据之前)——至少一部分——为不道德。因为无产阶级为第一方,地主剥削者及剥削的财产为第一方所对应的第二方,而地主及家属、子女等自己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所得的财产部分应为第三方;所以,如果地主及家属、子女等自己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所得的财产部分也被——没收,那么就——在第一方在跟第二方对应时,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所以是不道德。就是说,在认定——那些财产为剥削所得时——要有根据并分清。
再比如以前的政权对地、富、反、坏、右的家属及子女们的社会排挤与歧视,根据道德的定义,也可以认为是不道德。因为政权为第一方,被认为是反对政权的地、富、反、坏、右为第二方,而他们的家属及子女们显然为第三方,所以给他们的社会排挤与歧视,就是给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所以为不道德。
所以今天这种情况不存在了,就是因为发现了以前这种做法不道德。
九、公平的定义和公平的绝对性
公平问题虽然在以往哲学中好像不是很重要,这是由于以往哲学还没有发现其重要性的原因,实际上,公平问题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会发现,越是公平的行为,给对应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就越小,就是说越道德,反之,给对应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就就越大,就越不道德。
1,公平定义:
——在对应关系R中,对应方反映的R量值在(趋向)逼近1时,对应方的对应被视为公平对应.
解释"对应方":对应方指的是——设A与B以上多方互相对应,如果R关系是根据A反映的,那么A为对应方;如果R关系是根据B反映的,那么B为对应方.对于各方同解.(进一步的研究还会指出,"R在(趋向)逼近1时"的对应关系是社会资源最节约的一种对应关系)
举例 现在有件物品O拍卖,有四人分别为A,B,C,D投标,这四人跟拍卖物品的关系就是,A,B,C,D同向对应O,对应关系是R(A→O),R(B→O),R(C→O),R(D→O).根据"同向不同人对应式的R的不同性"可知R(A→O),R(B→O),R(C→O),R(D→O)的量值是不同的.又因为A,B,C,D同时对应O,所以R(A→O),R(B→O),R(C→O),R(D→O)成为互为对应难度.根据"同式的传递性"可知各人的"R"在互为对应难度面前都会使各人的R量值在(趋向)逼近1(服从需求公理2)而产生"需求迁移".比方说.如果A报价N,而B报价M,M>N,那么A就因为M的对应难度增加,兴奋量随之减小,使R(A--O)很快逼近1而放弃投标.接下来,随着报价的增大,B也是这样,C也是这样,最后就剩下D.那么这时的D也就实际处于R(D→O)逼近1的趋向中.显然,投标的人越多,R(D→O)就越逼近1.所以这时的R(D→O)的对应,应被视为公平对应.(实际上,自由市场里的物品或劳务的标价或报价跟前述投标的性质是一样的)
(互为对应难度是指,当两人以上A,B等对应同一对象O,由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服从需求公理1),因此人之间出现的对应中的相互对抗——称为互为对应难度)
2,公平的绝对性 有了公平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公平具有绝对性.设两个互不联系的对应关系R(A→X)与R(B→Y),当某时R(A→X)→1,又当某时也R(B→Y)→1,那么R(A→X)=1=R(B→Y),不管R(A→X)与R(B→Y)是多么地毫无联系和多么地千差万别,但它们在公平的定义中是绝对地等价的.(当然,R(A→X)=0=R(B→Y),它们在公平的定义中也是绝对地等价的)
说明:等号"="在这里也可作"近似等于"理解.
举例1 一个搬运工A一天不偷懒,做到了精疲力竭(R(A→X)=1)而拿到100元报酬,另一个大财团的总裁B也一天不偷懒,做到了精疲力竭(R(B→Y)=1),而拿到10万美元报酬,他们为什么是公平的,就是因为"R(A→X)=1=R(B→Y)"而在公平的定义中他们是绝对地等价的.
举例2 两个人A,B在决斗中同时(或前后)死去或一方死去,因为他们前提是R(A→B)=0=R(B→A),所以他们也都是公平的.
十、公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没有公平,道德与法律就没有正义。
一直来,道德与法律的两个外延覆盖着整个社会的人的行为规范领域.随着人类的文明的发展,我们看到,道德的外延正在逐步交叉于法律的外延.这就是说,很多以前属于道德自律的行为现在已逐步为法律所禁止.比方说"性骚扰"的案例,A为骚扰者,B为被骚扰者,被骚扰者的感觉为第三方.当B(第三方)感觉到羞耻或难受的时候,A才被视为不道德.如果B(第三方)不感觉到羞耻或难受,反而有点兴奋,那么A就没有不道德.所以现在的法律的外延已在尝试如何更多地交叉于道德的外延,但是,在道德上可由"第三方"说了算,但在法律上却不能让"第三方"说了算,所以我们还需要一种能够衡量道德的公平.
在自然公理体系里,公平将交叉于道德和法律,并给道德提供量化根据.
因为已知,在第一方跟第二方对应时,给第三方不造成附带损害,被视为道德;又已知,在对应关系R中,对应方反映的R量值在(趋向)逼近1时,对应方的对应被视为公平对应.所以越是公平的对应给第三方——可能——造成的附带损害就越小.
所以,如果说法律的根据是道德,那么道德的根据就是公平,量化的公平定义完美地解决了公平,道德和法律这三个问题的自洽的循环问题.在哲学自然公理体系里,法律保护公平,公平为道德提供量化根据,道德为法律提供立法根据.接下来法律又保护公平......
十一、国家
国家由国家思想(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国家民族文化)、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所组成。显然,任何国家的国家思想(意识形态)都应该是崇尚自然规律与真理,国家都应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国家所有活动和社会制度的内容都应该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幸福。下面我们来讨论社会制度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人民的幸福和国家利益等。
1、 社会制度的本质
社会制度的本质由——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即所谓的“生产关系”)决定。我们已知,不管在怎样的社会,我们人的需求都要经过社会(自然)交换获得;就是说,即使我们还处于动物状态,我们的需求也必须要与自然界用我们的体力去交换,当然,当我们处于社会状态时,我们的社会需求就更依赖于社会交换。所以,任何社会制度的本质都是反映了用怎样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去交换我们的需求。
现在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实际上只有两种社会生产交换关系。1、原始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2、在原始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基础上,加上货币(资本)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
我们已知,即使再原始,我们人也必须有需求(所以就有需求系数R),得到需求,我们必须得付出体力(成本C),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得到需求的交换(P);所以,原始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
P=RC。(1)
在漫长的交换过程中,社会上有了所谓的(社会分工),有些人较喜欢需求A而不喜欢需求B,所以提供者就想办法多生产A,少生产B。而又有一些人较喜欢X而不喜欢Y,所以又有些提供者想办法多生产X,而少生产Y。所以,在交换中,就自发出现了货币(资本),也出现了市场——供求关系(用S表示)。于是式(1)如果加上供求关系就变成了:
P=RSC (2) (详见交换定律)
显然,地球上,除了P=RC与P=RSC这两种交换关系,任何人再也造不出第三种交换关系。也就是说,地球上,从本质上讲,只能存在两种——有效——状态的社会:即P=RC的原始社会与P=RSC的货币(资本)社会这两种交换关系的社会。
在需求公理2中,我们已知,“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所以在原始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P=RC中,当R→1时,得到的交换P=付出的成本C,所以,原始社会的生产几乎没有利润(社会生产增值);只有到了P=RSC的货币(资本)交换关系的社会,我们人类才有了利润,我们才从石器时代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关于利润,详见上面的利润定律)
我们今天讲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指的就是P=RSC的货币(资本)交换关系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际指的就是P=RC原始交换关系的社会,(因为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中,货币(资本)及市场的供求关系S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计划”与“高度自觉的按需分配”,而“计划”与“高度自觉的按需分配”实际上都是人的需求系数R,所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交换关系式反映的就是P=RC)。
我们不难发现,P=RC与P=RSC这两个公式虽然不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但它们却明白无误地向我们指出,实行P=RC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将不会有利润(社会生产增值),人类将会退回原始社会。(这个理论公式已被近代的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所以,在今天地球上,若不想退回原始社会,我们就得服从自然规律,服从P=RSC的货币(资本)交换关系,也就是说,得必须走——自由公平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道路(人类没有抽象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至于贫穷者和老弱病残及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孩子教育,医疗和温饱等),应由社会福利周济与照顾,这些开支来自与社会税收;这才是我们要真正提倡的——“社会福利主义”。
公平问题虽然在以往哲学中好像不是很重要,这是由于以往哲学还没有发现其重要性的原因,实际上,公平问题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会发现,越是公平的行为,给对应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就越小,就是说越道德,反之,给对应第三方造成附带损害就就越大,就越不道德。
1,公平定义:
——在对应关系R中,对应方反映的R量值在(趋向)逼近1时,对应方的对应被视为公平对应.
解释"对应方":对应方指的是——设A与B以上多方互相对应,如果R关系是根据A反映的,那么A为对应方;如果R关系是根据B反映的,那么B为对应方.对于各方同解.(进一步的研究还会指出,"R在(趋向)逼近1时"的对应关系是社会资源最节约的一种对应关系)
举例 现在有件物品O拍卖,有四人分别为A,B,C,D投标,这四人跟拍卖物品的关系就是,A,B,C,D同向对应O,对应关系是R(A→O),R(B→O),R(C→O),R(D→O).根据"同向不同人对应式的R的不同性"可知R(A→O),R(B→O),R(C→O),R(D→O)的量值是不同的.又因为A,B,C,D同时对应O,所以R(A→O),R(B→O),R(C→O),R(D→O)成为互为对应难度.根据"同式的传递性"可知各人的"R"在互为对应难度面前都会使各人的R量值在(趋向)逼近1(服从需求公理2)而产生"需求迁移".比方说.如果A报价N,而B报价M,M>N,那么A就因为M的对应难度增加,兴奋量随之减小,使R(A--O)很快逼近1而放弃投标.接下来,随着报价的增大,B也是这样,C也是这样,最后就剩下D.那么这时的D也就实际处于R(D→O)逼近1的趋向中.显然,投标的人越多,R(D→O)就越逼近1.所以这时的R(D→O)的对应,应被视为公平对应.(实际上,自由市场里的物品或劳务的标价或报价跟前述投标的性质是一样的)
(互为对应难度是指,当两人以上A,B等对应同一对象O,由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服从需求公理1),因此人之间出现的对应中的相互对抗——称为互为对应难度)
2,公平的绝对性 有了公平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公平具有绝对性.设两个互不联系的对应关系R(A→X)与R(B→Y),当某时R(A→X)→1,又当某时也R(B→Y)→1,那么R(A→X)=1=R(B→Y),不管R(A→X)与R(B→Y)是多么地毫无联系和多么地千差万别,但它们在公平的定义中是绝对地等价的.(当然,R(A→X)=0=R(B→Y),它们在公平的定义中也是绝对地等价的)
说明:等号"="在这里也可作"近似等于"理解.
举例1 一个搬运工A一天不偷懒,做到了精疲力竭(R(A→X)=1)而拿到100元报酬,另一个大财团的总裁B也一天不偷懒,做到了精疲力竭(R(B→Y)=1),而拿到10万美元报酬,他们为什么是公平的,就是因为"R(A→X)=1=R(B→Y)"而在公平的定义中他们是绝对地等价的.
举例2 两个人A,B在决斗中同时(或前后)死去或一方死去,因为他们前提是R(A→B)=0=R(B→A),所以他们也都是公平的.
十、公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没有公平,道德与法律就没有正义。
一直来,道德与法律的两个外延覆盖着整个社会的人的行为规范领域.随着人类的文明的发展,我们看到,道德的外延正在逐步交叉于法律的外延.这就是说,很多以前属于道德自律的行为现在已逐步为法律所禁止.比方说"性骚扰"的案例,A为骚扰者,B为被骚扰者,被骚扰者的感觉为第三方.当B(第三方)感觉到羞耻或难受的时候,A才被视为不道德.如果B(第三方)不感觉到羞耻或难受,反而有点兴奋,那么A就没有不道德.所以现在的法律的外延已在尝试如何更多地交叉于道德的外延,但是,在道德上可由"第三方"说了算,但在法律上却不能让"第三方"说了算,所以我们还需要一种能够衡量道德的公平.
在自然公理体系里,公平将交叉于道德和法律,并给道德提供量化根据.
因为已知,在第一方跟第二方对应时,给第三方不造成附带损害,被视为道德;又已知,在对应关系R中,对应方反映的R量值在(趋向)逼近1时,对应方的对应被视为公平对应.所以越是公平的对应给第三方——可能——造成的附带损害就越小.
所以,如果说法律的根据是道德,那么道德的根据就是公平,量化的公平定义完美地解决了公平,道德和法律这三个问题的自洽的循环问题.在哲学自然公理体系里,法律保护公平,公平为道德提供量化根据,道德为法律提供立法根据.接下来法律又保护公平......
十一、国家
国家由国家思想(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国家民族文化)、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所组成。显然,任何国家的国家思想(意识形态)都应该是崇尚自然规律与真理,国家都应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国家所有活动和社会制度的内容都应该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幸福。下面我们来讨论社会制度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人民的幸福和国家利益等。
1、 社会制度的本质
社会制度的本质由——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即所谓的“生产关系”)决定。我们已知,不管在怎样的社会,我们人的需求都要经过社会(自然)交换获得;就是说,即使我们还处于动物状态,我们的需求也必须要与自然界用我们的体力去交换,当然,当我们处于社会状态时,我们的社会需求就更依赖于社会交换。所以,任何社会制度的本质都是反映了用怎样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去交换我们的需求。
现在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实际上只有两种社会生产交换关系。1、原始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2、在原始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基础上,加上货币(资本)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
我们已知,即使再原始,我们人也必须有需求(所以就有需求系数R),得到需求,我们必须得付出体力(成本C),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得到需求的交换(P);所以,原始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
P=RC。(1)
在漫长的交换过程中,社会上有了所谓的(社会分工),有些人较喜欢需求A而不喜欢需求B,所以提供者就想办法多生产A,少生产B。而又有一些人较喜欢X而不喜欢Y,所以又有些提供者想办法多生产X,而少生产Y。所以,在交换中,就自发出现了货币(资本),也出现了市场——供求关系(用S表示)。于是式(1)如果加上供求关系就变成了:
P=RSC (2) (详见交换定律)
显然,地球上,除了P=RC与P=RSC这两种交换关系,任何人再也造不出第三种交换关系。也就是说,地球上,从本质上讲,只能存在两种——有效——状态的社会:即P=RC的原始社会与P=RSC的货币(资本)社会这两种交换关系的社会。
在需求公理2中,我们已知,“在有限范围(有限自然空间及物的集合)内,存在两个以上的人,这两个以上的人所对应的需求系数R一定最终趋向1”,所以在原始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P=RC中,当R→1时,得到的交换P=付出的成本C,所以,原始社会的生产几乎没有利润(社会生产增值);只有到了P=RSC的货币(资本)交换关系的社会,我们人类才有了利润,我们才从石器时代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关于利润,详见上面的利润定律)
我们今天讲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指的就是P=RSC的货币(资本)交换关系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际指的就是P=RC原始交换关系的社会,(因为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中,货币(资本)及市场的供求关系S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计划”与“高度自觉的按需分配”,而“计划”与“高度自觉的按需分配”实际上都是人的需求系数R,所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交换关系式反映的就是P=RC)。
我们不难发现,P=RC与P=RSC这两个公式虽然不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但它们却明白无误地向我们指出,实行P=RC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将不会有利润(社会生产增值),人类将会退回原始社会。(这个理论公式已被近代的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所以,在今天地球上,若不想退回原始社会,我们就得服从自然规律,服从P=RSC的货币(资本)交换关系,也就是说,得必须走——自由公平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道路(人类没有抽象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至于贫穷者和老弱病残及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孩子教育,医疗和温饱等),应由社会福利周济与照顾,这些开支来自与社会税收;这才是我们要真正提倡的——“社会福利主义”。
2、国家利益(也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宪法精神)
国家利益主要由四方面内容所组成——国民的(包括海外侨民)的生命财产(私有的或公共的财产)安全,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的法律与尊严不容践踏,人民追求文明与幸福的权利。
上述国家利益的内容对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历史阶段,任何社会制度都是普遍适用的。
国家自身没有利益和财产,因为国家不是自然人,它不懂花钱。国家是由国民和其领土所组成的,所以国家利益是指国人的(包括海外侨民)的生命财产(私有的或公共的财产)和国家的领土完整。(我们现在所谓的国家财产,实际上就是指国民的公共财产)
为了社会生活的和睦相处和经济的自由公平交换,国民之间需要划分各自的私有财产(归属物)的合法边界,所以国家需要法律。所以法律的存在符合国家利益。
为什么法律不能践踏,法律需要人人平等,就是因为法律标示的是各人各自的私有财产(归属物),和活动及语言行为的“法定边界”,跨越和践踏了这个边界,或在没有得到他方的认可或签约而擅自迁移和变更自己的合法边界进入他方合法边界,就是不公平。因为这个事实的结果会造成一方得到利益(财产),而另一方会丧失利益(财产),这样社会就不会和睦,所以不符合国家利益。
现在有理论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政治)的工具,为统治阶级(政治)利益服务。这个理论是不对的。因为法律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了,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社会生产)经济的交换就不会自由公平,社会就不会和睦。社会不和睦,国民就不幸福;经济的交换不公平,社会经济就不会繁荣。所以这个结果不符合国家利益。
国家的尊严是指国民的集体意志的肯定性与严肃性。国民的集体意志的肯定性与严肃性往往表现在国家法律或国家的象征物上。显然国民的集体意志的肯定性与严肃性不容践踏。所以,国家尊严属于国家利益。——国民的集体意志由民主政治体现;否则,国家的尊严残缺和不完整。
显然,国家走向文明与幸福是国民的集体意志所向往的,国家也是需要走向文明与幸福的,所以国家人民追求文明与幸福的权利的拥有符合国家利益。反之,国家人民不拥有追求文明与幸福的权利,那么国家就会出现野蛮和苦难,这不符合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需要全体国民来维护,但普通国民只是义务而政治家和国家公务员却是职责。
国家人民追求——文明与幸福的权利——由所谓的“普世价值”所体现。
什么是“普世价值”
我们从价值定律已知,价值等价于需求,所以,如果是人们普遍追求的需求,就是——普世价值。显然我们从价值定律里又已知,人的“理想与信念”也是人的需求,所以,价值也可以是“理想与信念”。在现实和理论中,我们都可以得到证明,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与人权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与信念,所以,普世价值应由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与人权所组成。因为普世价值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与信念,所以不属于那个人或那个国家的“意识”。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与人权由如下定义:
自由,——自身为第一方,在不给第二方(自身之外的任何对象,包括环境)造成损害或附带损害的前提下的不受人为限制的思想、言论与行为。(“损害”应由世界上公认的法律认定。自杀可以不认定为自由,因为自杀给亲人朋友等第二方造成了精神上或利益上的附带损害)
民主,——每一个生在地球上的人,都应该具有和得到——自由,这就是民主。
平等,——1、如要得到他人的东西,必须要用自己的东西与之交换,这是平等;2、每个人都应享有民主的权利,这也是平等。
博爱,——人与人都应该互相承认和尊重对方的——自由,并关心对方,这是博爱。
人权,——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上得到确保和行使——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权利,这就是人权。
任何国家和任何主义都不能背离或否定“普世价值”,因为“普世价值”符合任何国家的国家利益。
(说明)
有人也许会提问,普世价值为什么不包括“公平”与“正义”,因为:
“公平”由人得到社会生活需求公平与得到人格公平两方面内涵组成。在上述的“平等”定义的外延里,就已经包含了“公平”的内涵。上述“平等”定义使“公平”概念具体化;比如买卖的公平,必须要由——力所能及——的自由的“交换”来体现,比如就业的公平,必须要由社会需求(顾客的需求)来体现。比方说,相貌漂亮与不漂亮的人在某些行业的就业为什么会得到——不公平,这是因为社会需求(顾客需求)漂亮的人所导致的,如果社会需求(顾客需求)不漂亮的人,那么老板就不会要漂亮的人了。所以,人的得到社会生活需求的公平必须得由“如要得到他人的东西,必须要用自己的东西与之交换”来定义。
人的得到人格的公平,已经由上述平等定义“2、每个人都应享有民主的权利,…”来定义。
3、什么是使人痛苦的社会,什么是使人幸福的社会
人的痛苦定义与幸福定义
(1)痛苦的定义:
先举个例。我们在几个月前,跟一个好朋友订好约会,但到了约会那天,好朋友(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联系不上了,这种情况,我们会感到很痛苦。这种情况为什么使我们感到痛苦,这是因为:
我们的大脑神经组织中传递着的——信息,是一种——能量(兴奋量)。生理学研究指出,信息在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传递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我们到了约会那天,在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充满着大量的有关跟朋友约会的信息,(平常说的就是希望,想象,计划等)比如一见面要讲什么话,吃什么,到哪里玩,等等。现在,因为由于好朋友突然不来了,那么显然,在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充满着大量的有关跟朋友约会的信息,就无法对应——跟朋友约会事件——而向外传递(释放)了。因为——信息在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传递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所以,这些无法——向外传递(释放)——的信息(能量)会不同程度地压迫或损伤(坏)我们大脑的神经组织。这种压迫或损伤(坏),我称之为“信息(能量)的生理途径释放”,表现为——情绪——过程,比如忧郁,难过,哭泣(物理学告诉我们,固体转变为液体吸收热量,所以泪水吸收了大脑中的“生理途径释放”的热量),悲痛,自杀等。再比如,亲人的亡故,财产的丧失等,也都是由于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充满着大量的有关亲人的或财产的信息在现实中再也得不到对应,向外传递(释放),而由“生理途径释放”,给我们造成痛苦。所以,
——在大脑神经组织中传递着的——信息,因为无法跟外界对应而经过“生理途径释放”的,称为——痛苦。(这是我的“痛苦”定义)
由于我们的嘴不能同时发出两种声音,我们的脚不能在前进时同时又倒退,所以,我们大脑对在神经组织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的互不连接的信息(此“信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一般称为“兴奋”,所以我也用“兴奋”),采取了互相抑制的方式(大的兴奋抑制小的兴奋)来选择——兴奋量大的兴奋进入执行器官(效应器)。(这种生理机制人与动物都是一样的)那么显然,被抑制掉的兴奋量就会不同程度地进入“生理途径释放”,就会不同程度地给我们造成痛苦。
我把上述——“生理途径释放”和“兴奋互相抑制”——统称为“信息的对应迁移”简称为——对应迁移。
显然,在人的大脑神经组织中,对应迁移的次数越多,幅度越大,人的不同程度的痛苦的次数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当然,不造成“信息的对应迁移”的对应,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都是不可能的,就是说,人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外界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神经组织中信息传递的速度都远远大于我们人跟外界的对应速度,所以在客观事实上神经组织中时时刻刻都会有大量的无法对应外界的信息通过“对应迁移”被抑制掉,尽管绝大部分是很轻微的,我们无法明显感觉到的。——这就是在宗教中,把人在地球的生活(痛苦)说成是上帝或神对我们人的惩罚而用来证明天堂的幸福。当然,宗教是在胡扯。
虽然人的痛苦不可避免,但实际上,经过我们人类几千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把一些“客观上的痛苦”降低到了很低的程度。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像汽车,飞机,火箭,都是在为了如何提高人的对应速度;大型超市里的琳琅满目,多种多样的商品,也都是在为了如何提高人的对应速度,减少和降低人的“对应迁移”的次数和幅度;还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它尽可能多地让不同人的神经组织中的大量的无法对应外界的信息,在它的模拟对象上“对应释放”。(这就是为什么人坐上高速的交通工具,人感到兴奋,人逛超市会感到愉快,人沉浸于艺术之中,会感到幸福的原因)
幸福的定义:
——不造成“信息的对应迁移”的跟外界的对应,是幸福。(“外界”的概念在这里是这样划分的:人的机体(包括神经组织)以外的界面,都是外界)
“幸福”的定义是根据造成痛苦的生理机制推导出来的。上述幸福定义,是科学意义上的定义,因为这个定义是可以建立在定性定量描述基础上的。在这里,幸福再也不需要去区分什么是“物质幸福”什么是“精神幸福”,因为“物质”与“精神”的界面,在信息层次是不存在的。
人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拥有自己的创造物,种着自己的土地,等等,都会让人感到幸福,是因为人的大脑中的信息是跟这些对象一直对应着的,并且,跟这些对象对应的信息又重新反馈传递(刺激)我们的神经组织,使我们的神经组织又产生兴奋,于是我们跟对应对象就会保持持久的对应。(这个对应过程直到“传递系数L”减小,从而使需求系数R减小,产生“对应迁移”,趋向新的R值大的需求为止。详见《需求定律》)。
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既然“信息的对应迁移”,给人带来痛苦。而为什么人们还要需求交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后,我令人欣慰地发现,“需求交换”会给人带来幸福。因为交换前的在我们大脑中的关于某对象的信息,通过现实的交换的信息传递(刺激),连接到了交换后的某对象的信息上,(这个信息连接是在大脑中完成的)使原来的信息不仅不“对应迁移”,而且还因为得到新需求而增大。就是说,我用自己的A去跟他人交换B,我大脑中的A信息通过现实的跟B交换的信息传递(刺激),而在我大脑中现实形成了A-B连接。A-B连接的信息现在同时对应需求B,所以对需求B的对应会爱不释手。(为什么在需求交换中被人骗会使人感到痛苦,就是因为B方许诺交换B,而实际没有交换B,A方大脑中的A信息没有通过现实的跟B交换的信息传递(刺激),而使A方失去A而得不到A-B连接,使A方在实际上无法对应B,造成A“信息的对应迁移”,给A方带来痛苦)
所以,“需求交换”会给人带来幸福。
(也许有人会反驳,慈善家,捐助者他们把自己的财产捐助他人或公益事业,难道不是一种“信息的对应迁移”,难道他们不痛苦,他们为什么会有“公有观念”。我来回答,我在“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中说过,需求系数R是神经组织中一种对应关系形成的兴奋量,在这个兴奋量里,包含了“此前留下的与此相联系的所有记忆部位(想象,联想及情绪等)兴奋”所以,慈善家,捐助者捐助出去的财产的接受对象必须是他们——同意的,就是说,接受对象在他们的神经组织中的信息之间必须是连接的,因此,慈善家,捐助者们捐助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需求交换”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是幸福的。否则,慈善家,捐助者为什么不会把他们的财产丢在马路上任人拿或送给小偷,以及不会有强迫的捐助,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样的社会,会让人幸福呢?我相信,当看了我上述的“幸福”与“痛苦”讨论后,谁都会很清楚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了。
显然,越是公平自由交换的社会,人的“对应迁移”的次数和幅度就越少。经济法则指出,越是公平自由的市场经济,大型超市里的商品就越会琳琅满目,多种多样;社会生产技术在公平自由的市场经济里,通过竞争淘汰,使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效益变得越来越高;社会的思想与艺术越是丰富多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的神经组织中的大量的无法对应外界的信息在它的模拟对象上“对应释放”而获得更多的幸福。
社会的公平与自由跟法律与道德的误差成反比例;就是说,社会越公平自由,社会上的法律与道德的误差就越小,反之就越大。(以后我会证明这个规律)
所以,公平与自由交换的社会,是唯一一个通向人类幸福的社会;除此之外,并无他途。真理是唯一的,是绝对的,在两点之间,你找不到比直线更短的曲线。
什么社会制度才能满足——自由交换——的定义,显然只有——政治民主的私有制。因为只有“政治民主的私有制”才能确保“自由”——我愿意交换还是不愿意交换。
4、政治
在国家中,还有政治。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社会需求都在服从“交换定律,P=RSC”,我们的社会还需求政治吗?我想是不需要了;即使是还有一些老弱病残的人需要人来周济与照顾,那也用不到这么庞大的政府、军队和警察等。
现在的所有问题都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有很多——好逸恶劳、心术不正等——人存在。这些人的社会需求的获得,没有在服从P=RSC。就是说,这些人的社会需求的获得没有“如要得到他人的东西,必须要用自己的东西与之交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P=RSC之中的“供求系数S”,使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变得脆弱
显然,好逸恶劳、心术不正的人在社会上如果不想成为乞丐的话,只有两个去向,1、进监狱(成为罪犯);2、进政府(当官)。那么这样的人的这“两个去向”由谁来决定呢,当然,是由他们之间的力量和智慧的对比来决定进监狱还是进政府。我把这种人的——力量和智慧的对比——称为——“社会人分流”。于是,我们就找到了一很形象和很准确的——政治定义:
——决定“社会人分流”的为政治。
政治由政治机构组成,政治机构不生产任何东西,所以政治机构也没有任何东西可向社会交换。政治机构中的人需要过好日子,所以要向社会收税。这个税是无交换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P=RSC之中的“供求系数S”,使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变得脆弱。——因此,我说,税是万恶之源。
不言而喻,社会上缴的税越少,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就越起作用,反之,就越脆弱。如何才能让社会上缴的税减少呢,还是那句话,——政治民主。政治民主的实质就是——让百姓自己来选择花钱节省(让百姓少缴税)的当官的人。
在哲学上政治就这么简单,因为,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社会需求都在服从“交换定律,P=RSC,那么政治就无事可做(充其量,当一个福利机构);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在哲学上,政治不是好东西。
但愿人类的明天没有政治。
十二、人类的归宿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只有两种社会,即服从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的货币(资本)社会和服从P=RC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的原始(掠夺)社会。如果天堂没有路,又不想回到原始(掠夺)社会去,我们的归宿只有唯一一处,就是即服从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的货币(资本)社会。
近代来,有思想家曾提出,我们人类应该寻找一条新的——能有计划地更理想地——调控社会经济(计划经济),改变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但这种设想不是无法操作,就是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发现,除了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中的供求系数S可以让人们改变外,其他两项需求系数R与成本C都是无法改变,就是说,人不能没有需求及获得需求不能没有成本。马克思曾主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不要供求系数S,社会供求关系由——社会机构的——计划取代,结果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人的每时每刻的趋向需求的由货币(资本)反映的供求系数S的信息量是趋向无穷大的,在计划技术上,我们人类根本无法处理和计算这样趋向无穷大的反映供求系数S的信息量,当供求系数S一拿掉,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就变成了P=RC,社会上很快什么东西都少下去了——这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所以计划经济彻底失败。(所谓的宏观调控,就是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一样,都是在调控供求系数S,——实际上,也只有唯一的供求系数S可供调控——即用经济手段调控社会经济或货币的供求关系)
在思想界,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胡扯的主张,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P=RSC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即所谓的资本主义)会毁掉人类,但我问,你们的根据是什么?当然,这些人除了胡扯还是胡扯;这些人除了告诉人死掉可以去天堂外,他们拿不出任何可以用科学来证明的命题来。
所以,朋友们,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服从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的货币(资本)社会。
国家利益主要由四方面内容所组成——国民的(包括海外侨民)的生命财产(私有的或公共的财产)安全,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的法律与尊严不容践踏,人民追求文明与幸福的权利。
上述国家利益的内容对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历史阶段,任何社会制度都是普遍适用的。
国家自身没有利益和财产,因为国家不是自然人,它不懂花钱。国家是由国民和其领土所组成的,所以国家利益是指国人的(包括海外侨民)的生命财产(私有的或公共的财产)和国家的领土完整。(我们现在所谓的国家财产,实际上就是指国民的公共财产)
为了社会生活的和睦相处和经济的自由公平交换,国民之间需要划分各自的私有财产(归属物)的合法边界,所以国家需要法律。所以法律的存在符合国家利益。
为什么法律不能践踏,法律需要人人平等,就是因为法律标示的是各人各自的私有财产(归属物),和活动及语言行为的“法定边界”,跨越和践踏了这个边界,或在没有得到他方的认可或签约而擅自迁移和变更自己的合法边界进入他方合法边界,就是不公平。因为这个事实的结果会造成一方得到利益(财产),而另一方会丧失利益(财产),这样社会就不会和睦,所以不符合国家利益。
现在有理论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政治)的工具,为统治阶级(政治)利益服务。这个理论是不对的。因为法律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了,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社会生产)经济的交换就不会自由公平,社会就不会和睦。社会不和睦,国民就不幸福;经济的交换不公平,社会经济就不会繁荣。所以这个结果不符合国家利益。
国家的尊严是指国民的集体意志的肯定性与严肃性。国民的集体意志的肯定性与严肃性往往表现在国家法律或国家的象征物上。显然国民的集体意志的肯定性与严肃性不容践踏。所以,国家尊严属于国家利益。——国民的集体意志由民主政治体现;否则,国家的尊严残缺和不完整。
显然,国家走向文明与幸福是国民的集体意志所向往的,国家也是需要走向文明与幸福的,所以国家人民追求文明与幸福的权利的拥有符合国家利益。反之,国家人民不拥有追求文明与幸福的权利,那么国家就会出现野蛮和苦难,这不符合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需要全体国民来维护,但普通国民只是义务而政治家和国家公务员却是职责。
国家人民追求——文明与幸福的权利——由所谓的“普世价值”所体现。
什么是“普世价值”
我们从价值定律已知,价值等价于需求,所以,如果是人们普遍追求的需求,就是——普世价值。显然我们从价值定律里又已知,人的“理想与信念”也是人的需求,所以,价值也可以是“理想与信念”。在现实和理论中,我们都可以得到证明,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与人权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与信念,所以,普世价值应由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与人权所组成。因为普世价值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与信念,所以不属于那个人或那个国家的“意识”。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与人权由如下定义:
自由,——自身为第一方,在不给第二方(自身之外的任何对象,包括环境)造成损害或附带损害的前提下的不受人为限制的思想、言论与行为。(“损害”应由世界上公认的法律认定。自杀可以不认定为自由,因为自杀给亲人朋友等第二方造成了精神上或利益上的附带损害)
民主,——每一个生在地球上的人,都应该具有和得到——自由,这就是民主。
平等,——1、如要得到他人的东西,必须要用自己的东西与之交换,这是平等;2、每个人都应享有民主的权利,这也是平等。
博爱,——人与人都应该互相承认和尊重对方的——自由,并关心对方,这是博爱。
人权,——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上得到确保和行使——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权利,这就是人权。
任何国家和任何主义都不能背离或否定“普世价值”,因为“普世价值”符合任何国家的国家利益。
(说明)
有人也许会提问,普世价值为什么不包括“公平”与“正义”,因为:
“公平”由人得到社会生活需求公平与得到人格公平两方面内涵组成。在上述的“平等”定义的外延里,就已经包含了“公平”的内涵。上述“平等”定义使“公平”概念具体化;比如买卖的公平,必须要由——力所能及——的自由的“交换”来体现,比如就业的公平,必须要由社会需求(顾客的需求)来体现。比方说,相貌漂亮与不漂亮的人在某些行业的就业为什么会得到——不公平,这是因为社会需求(顾客需求)漂亮的人所导致的,如果社会需求(顾客需求)不漂亮的人,那么老板就不会要漂亮的人了。所以,人的得到社会生活需求的公平必须得由“如要得到他人的东西,必须要用自己的东西与之交换”来定义。
人的得到人格的公平,已经由上述平等定义“2、每个人都应享有民主的权利,…”来定义。
3、什么是使人痛苦的社会,什么是使人幸福的社会
人的痛苦定义与幸福定义
(1)痛苦的定义:
先举个例。我们在几个月前,跟一个好朋友订好约会,但到了约会那天,好朋友(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联系不上了,这种情况,我们会感到很痛苦。这种情况为什么使我们感到痛苦,这是因为:
我们的大脑神经组织中传递着的——信息,是一种——能量(兴奋量)。生理学研究指出,信息在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传递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我们到了约会那天,在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充满着大量的有关跟朋友约会的信息,(平常说的就是希望,想象,计划等)比如一见面要讲什么话,吃什么,到哪里玩,等等。现在,因为由于好朋友突然不来了,那么显然,在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充满着大量的有关跟朋友约会的信息,就无法对应——跟朋友约会事件——而向外传递(释放)了。因为——信息在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传递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所以,这些无法——向外传递(释放)——的信息(能量)会不同程度地压迫或损伤(坏)我们大脑的神经组织。这种压迫或损伤(坏),我称之为“信息(能量)的生理途径释放”,表现为——情绪——过程,比如忧郁,难过,哭泣(物理学告诉我们,固体转变为液体吸收热量,所以泪水吸收了大脑中的“生理途径释放”的热量),悲痛,自杀等。再比如,亲人的亡故,财产的丧失等,也都是由于我们大脑神经组织中充满着大量的有关亲人的或财产的信息在现实中再也得不到对应,向外传递(释放),而由“生理途径释放”,给我们造成痛苦。所以,
——在大脑神经组织中传递着的——信息,因为无法跟外界对应而经过“生理途径释放”的,称为——痛苦。(这是我的“痛苦”定义)
由于我们的嘴不能同时发出两种声音,我们的脚不能在前进时同时又倒退,所以,我们大脑对在神经组织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的互不连接的信息(此“信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一般称为“兴奋”,所以我也用“兴奋”),采取了互相抑制的方式(大的兴奋抑制小的兴奋)来选择——兴奋量大的兴奋进入执行器官(效应器)。(这种生理机制人与动物都是一样的)那么显然,被抑制掉的兴奋量就会不同程度地进入“生理途径释放”,就会不同程度地给我们造成痛苦。
我把上述——“生理途径释放”和“兴奋互相抑制”——统称为“信息的对应迁移”简称为——对应迁移。
显然,在人的大脑神经组织中,对应迁移的次数越多,幅度越大,人的不同程度的痛苦的次数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当然,不造成“信息的对应迁移”的对应,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都是不可能的,就是说,人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外界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神经组织中信息传递的速度都远远大于我们人跟外界的对应速度,所以在客观事实上神经组织中时时刻刻都会有大量的无法对应外界的信息通过“对应迁移”被抑制掉,尽管绝大部分是很轻微的,我们无法明显感觉到的。——这就是在宗教中,把人在地球的生活(痛苦)说成是上帝或神对我们人的惩罚而用来证明天堂的幸福。当然,宗教是在胡扯。
虽然人的痛苦不可避免,但实际上,经过我们人类几千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把一些“客观上的痛苦”降低到了很低的程度。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像汽车,飞机,火箭,都是在为了如何提高人的对应速度;大型超市里的琳琅满目,多种多样的商品,也都是在为了如何提高人的对应速度,减少和降低人的“对应迁移”的次数和幅度;还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它尽可能多地让不同人的神经组织中的大量的无法对应外界的信息,在它的模拟对象上“对应释放”。(这就是为什么人坐上高速的交通工具,人感到兴奋,人逛超市会感到愉快,人沉浸于艺术之中,会感到幸福的原因)
幸福的定义:
——不造成“信息的对应迁移”的跟外界的对应,是幸福。(“外界”的概念在这里是这样划分的:人的机体(包括神经组织)以外的界面,都是外界)
“幸福”的定义是根据造成痛苦的生理机制推导出来的。上述幸福定义,是科学意义上的定义,因为这个定义是可以建立在定性定量描述基础上的。在这里,幸福再也不需要去区分什么是“物质幸福”什么是“精神幸福”,因为“物质”与“精神”的界面,在信息层次是不存在的。
人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拥有自己的创造物,种着自己的土地,等等,都会让人感到幸福,是因为人的大脑中的信息是跟这些对象一直对应着的,并且,跟这些对象对应的信息又重新反馈传递(刺激)我们的神经组织,使我们的神经组织又产生兴奋,于是我们跟对应对象就会保持持久的对应。(这个对应过程直到“传递系数L”减小,从而使需求系数R减小,产生“对应迁移”,趋向新的R值大的需求为止。详见《需求定律》)。
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既然“信息的对应迁移”,给人带来痛苦。而为什么人们还要需求交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后,我令人欣慰地发现,“需求交换”会给人带来幸福。因为交换前的在我们大脑中的关于某对象的信息,通过现实的交换的信息传递(刺激),连接到了交换后的某对象的信息上,(这个信息连接是在大脑中完成的)使原来的信息不仅不“对应迁移”,而且还因为得到新需求而增大。就是说,我用自己的A去跟他人交换B,我大脑中的A信息通过现实的跟B交换的信息传递(刺激),而在我大脑中现实形成了A-B连接。A-B连接的信息现在同时对应需求B,所以对需求B的对应会爱不释手。(为什么在需求交换中被人骗会使人感到痛苦,就是因为B方许诺交换B,而实际没有交换B,A方大脑中的A信息没有通过现实的跟B交换的信息传递(刺激),而使A方失去A而得不到A-B连接,使A方在实际上无法对应B,造成A“信息的对应迁移”,给A方带来痛苦)
所以,“需求交换”会给人带来幸福。
(也许有人会反驳,慈善家,捐助者他们把自己的财产捐助他人或公益事业,难道不是一种“信息的对应迁移”,难道他们不痛苦,他们为什么会有“公有观念”。我来回答,我在“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中说过,需求系数R是神经组织中一种对应关系形成的兴奋量,在这个兴奋量里,包含了“此前留下的与此相联系的所有记忆部位(想象,联想及情绪等)兴奋”所以,慈善家,捐助者捐助出去的财产的接受对象必须是他们——同意的,就是说,接受对象在他们的神经组织中的信息之间必须是连接的,因此,慈善家,捐助者们捐助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需求交换”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是幸福的。否则,慈善家,捐助者为什么不会把他们的财产丢在马路上任人拿或送给小偷,以及不会有强迫的捐助,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样的社会,会让人幸福呢?我相信,当看了我上述的“幸福”与“痛苦”讨论后,谁都会很清楚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了。
显然,越是公平自由交换的社会,人的“对应迁移”的次数和幅度就越少。经济法则指出,越是公平自由的市场经济,大型超市里的商品就越会琳琅满目,多种多样;社会生产技术在公平自由的市场经济里,通过竞争淘汰,使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效益变得越来越高;社会的思想与艺术越是丰富多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的神经组织中的大量的无法对应外界的信息在它的模拟对象上“对应释放”而获得更多的幸福。
社会的公平与自由跟法律与道德的误差成反比例;就是说,社会越公平自由,社会上的法律与道德的误差就越小,反之就越大。(以后我会证明这个规律)
所以,公平与自由交换的社会,是唯一一个通向人类幸福的社会;除此之外,并无他途。真理是唯一的,是绝对的,在两点之间,你找不到比直线更短的曲线。
什么社会制度才能满足——自由交换——的定义,显然只有——政治民主的私有制。因为只有“政治民主的私有制”才能确保“自由”——我愿意交换还是不愿意交换。
4、政治
在国家中,还有政治。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社会需求都在服从“交换定律,P=RSC”,我们的社会还需求政治吗?我想是不需要了;即使是还有一些老弱病残的人需要人来周济与照顾,那也用不到这么庞大的政府、军队和警察等。
现在的所有问题都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有很多——好逸恶劳、心术不正等——人存在。这些人的社会需求的获得,没有在服从P=RSC。就是说,这些人的社会需求的获得没有“如要得到他人的东西,必须要用自己的东西与之交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P=RSC之中的“供求系数S”,使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变得脆弱
显然,好逸恶劳、心术不正的人在社会上如果不想成为乞丐的话,只有两个去向,1、进监狱(成为罪犯);2、进政府(当官)。那么这样的人的这“两个去向”由谁来决定呢,当然,是由他们之间的力量和智慧的对比来决定进监狱还是进政府。我把这种人的——力量和智慧的对比——称为——“社会人分流”。于是,我们就找到了一很形象和很准确的——政治定义:
——决定“社会人分流”的为政治。
政治由政治机构组成,政治机构不生产任何东西,所以政治机构也没有任何东西可向社会交换。政治机构中的人需要过好日子,所以要向社会收税。这个税是无交换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P=RSC之中的“供求系数S”,使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变得脆弱。——因此,我说,税是万恶之源。
不言而喻,社会上缴的税越少,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就越起作用,反之,就越脆弱。如何才能让社会上缴的税减少呢,还是那句话,——政治民主。政治民主的实质就是——让百姓自己来选择花钱节省(让百姓少缴税)的当官的人。
在哲学上政治就这么简单,因为,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社会需求都在服从“交换定律,P=RSC,那么政治就无事可做(充其量,当一个福利机构);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在哲学上,政治不是好东西。
但愿人类的明天没有政治。
十二、人类的归宿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只有两种社会,即服从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的货币(资本)社会和服从P=RC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的原始(掠夺)社会。如果天堂没有路,又不想回到原始(掠夺)社会去,我们的归宿只有唯一一处,就是即服从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的货币(资本)社会。
近代来,有思想家曾提出,我们人类应该寻找一条新的——能有计划地更理想地——调控社会经济(计划经济),改变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但这种设想不是无法操作,就是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发现,除了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中的供求系数S可以让人们改变外,其他两项需求系数R与成本C都是无法改变,就是说,人不能没有需求及获得需求不能没有成本。马克思曾主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不要供求系数S,社会供求关系由——社会机构的——计划取代,结果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人的每时每刻的趋向需求的由货币(资本)反映的供求系数S的信息量是趋向无穷大的,在计划技术上,我们人类根本无法处理和计算这样趋向无穷大的反映供求系数S的信息量,当供求系数S一拿掉,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就变成了P=RC,社会上很快什么东西都少下去了——这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所以计划经济彻底失败。(所谓的宏观调控,就是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一样,都是在调控供求系数S,——实际上,也只有唯一的供求系数S可供调控——即用经济手段调控社会经济或货币的供求关系)
在思想界,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胡扯的主张,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P=RSC社会生产交换关系(即所谓的资本主义)会毁掉人类,但我问,你们的根据是什么?当然,这些人除了胡扯还是胡扯;这些人除了告诉人死掉可以去天堂外,他们拿不出任何可以用科学来证明的命题来。
所以,朋友们,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服从P=RSC的社会生产交换关系的货币(资本)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