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解决“最后一棒掉棒”问题


  市委、市政府日前做出决定,在全市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新的促农增收举措怎样实施?给农户能带来哪些实惠?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市委常委、市委政研室主任党双忍。

  党双忍告诉记者,农村工作量大面宽,农民收入是首要问题。一季度全市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会上市委明确提出:要力争农民收入绝对值、增长率二季度在全省排名向前至少晋一位,并在三季度有新突破。从上半年省上通报情况看,任务非常艰巨。因此,我们必须在思路、措施、办法上寻求新的突破。近年来,在促农增收方面,中、省、市各级都陆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采取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政策和措施却存在“肠梗阻”现象,没有完全落实到户,如同接力比赛,存在“最后一棒掉棒”的问题。不少干部说,到村不到户,效率打折扣。根据这种情况,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市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到户工程”实行“一户一卡一策”的办法,加快不同类型农户增收致富步伐,确保到 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80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市委已经安排陈仓区在周塬镇进行了试点。近日,市委办、政府办已经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的意见》,对这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举措到户工程具体怎么实施呢?党双忍说,第一步,要全面摸清农户的底子,依据农户的收入来源和结构情况给农户分类,为因户施策、分类指导打好基础。主要分为五类:一是创业户。有独立的生意或企业,长期从事二、三产业,且经营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 90%以上。二是劳务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在非农产业就业,且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 70%以上。三是种养户。家庭主要劳动力从事种植或养殖业,且家庭总收入的 70%以上来自种养业,收入高于本村平均水平。四是兼业户。家庭劳动力亦农亦工亦商,兼营多业,主业不突出,收入来源多样化。五是扶贫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劳动能力差,且收入水平在国家规定贫困线以下。

  “针对 5类农户的实际情况,市上将采取因户施策、分类指导的办法,促其增收。”党双忍说。对劳务户,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突出维权服务 ,促其持续增收。具体办法有四种:一是继续实行“四免一补”扶持政策。加大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等培训项目落实力度,精心培育“宝鸡技工”、“西秦家政女”等优秀劳务品牌。发展订单式培训 ,  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二是加强与劳务需求量较大地区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劳务对接协作机制,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使劳务输出人数稳定增加 ,劳务户收入大幅增加。三是积极建立培训、就业和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利益,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困难。四是采取跟踪联系、亲情感化、政策引导等多种办法,鼓励在外就业人员积极向家乡提供致富创业信息、技术,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对种养户,主要突出壮大规模 ,促其稳定增收。具体办法有三种:一是支持种养户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发展家庭农场、家庭畜牧场。落实粮、畜、果、菜等各类生产补助政策,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业大户集中。二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强化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解决好农产品“卖难”问题。

  对兼业户,主要突出转化升级 ,促其快速增收。具体办法有四种:一是帮助兼业户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尽快分化升级,向创业型、劳务型、种养专业型转变。二是对有一定作务经验、发展农业生产有良好条件的农户,引导其突出主业,扩大种、养业规模,提高作务水平和科技含量,走专业化、产业化、精细化之路。三是对家有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家、靠打零工挣钱的农户,要帮助其解决好养老、托幼等实际困难,支持其走出黄土地,外出务工挣钱。四是对有一定家庭积累、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其投资发展项目,搞生意开门店,发展民营企业,走创新、创业之路。

  对扶贫户,主要突出合力帮扶,促其脱贫增收。具体办法有四种:一是加大小额信贷扶贫、贫困村互助资金以及外资等多渠道投入,建立贫困户增收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对贫困户增收项目和产业的扶持。二是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贫困户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支持贫困户转移就业创业 ,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三是继续实行移民搬迁、西山集中连片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等办法,加快改善贫困户基本生存与发展环境,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四是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帮困工作,全面构建“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切实把帮扶工作做到村、做到户、做到人,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大幅增收。

  “实施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是农村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的重要变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市上决定 2009年先在四星、五星村和三星升四星村实施, 2010年全面推开。这里,我用五句话20个字来概括操作的基本方法。”党双忍说。

  第一句话:逐户填卡。与“三带三进三促”活动相结合,抽调干部深入农户,与群众面对面填写《宝鸡市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通过填表,摸清农户基本情况,帮助分析增收路径、潜力和举措。

  第二句话:因户施策。要根据农户的劳动力结构、收入结构和增收资源状况,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向每一户农户提出切合实际的增收对策与建议,并据此落实帮扶政策措施。

  第三句话:政策到户。要把各级支持产业、就业、创业的补贴、信贷、扶贫等政策措施梳理归类,印送到户,并明确告知农户具体实施这些政策措施的机构、联系人、联系电话。市上政策措施共 7大类 31项,各县区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

  第四句话:分类指导。根据调查,全市 68.4万农户划分成5类,要结合不同类型农户特点,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分类指导。对创业户,要积极引导支持其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大胆进行“二次创业”,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并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对劳务户,要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实际利益,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增强增收能力。尤其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扶持促其由打工仔向“小老板”转变。对种养户,要采取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区园区等措施,促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兼业户,要支持其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区园区等,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扶贫户,要根据困难成因,用好扶贫和社保政策,抓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工程,促其尽快脱贫致富。

  第五句话:配套服务。市县乡相关部门、单位,要立足行业和职能特点,在做好本职工作、使各项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到户的同时,主动上门,向农户宣传和落实政策,积极提供优质的、“一揽子”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