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沙市向不干事的干部“动刀”叫好!


    “现在的心态很平和,空闲时间就看书,学新东西,为以后可能的新岗位做准备。”谈起几个月前的那次“特殊人事变动”,贾一鸣(化名)已十分平静。今年年初,这位46岁的副局长因在2008年度绩效考核中排名靠后,虽然任职期间没有明显“硬伤”,但还是被摘去了“乌纱帽”,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2009年8月2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少数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正常情况,甚至能干的不如能混的,能做的不如能说的,导致各种歪风邪气盛行,使老实人吃亏、钻营者得利,挫伤了很多能干事、想干事,也确实干成事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多负面、消极、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整治干部作风。而要整治干部作风,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健全干部考核评价的体制机制,以科学、全面的方法考核评价干部,以规范、严格的程序选拔使用干部,营造一种良好的风气。 

    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上而下已经进行了两批,第三批即将启动。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证,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效抓手。可以肯定地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方面,绝大多数都能严格贯彻执行中组部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并且能够不断创新,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在如何破除长期形成的干部“能上不能下”的老大难问题上,很多地方还没有恰当的方法,仍缺乏足够的勇气。在干部队伍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铁饭碗”、“铁交椅”等不正常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很多干部占着茅坑不拉屎,已经严重丧失了先进性,近乎成了阻碍科学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但一些地方上的主要领导碍于情面,拉不下脸,怕得罪人,一味地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没有及时、果断地让不干事的从位置上下来,无形中更加助长了某些不正之风的蔓延和不良之气的滋生。 

    众所周知,干部职数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坚决地让不干事的干部从位置上下来,才能给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上的机会和可能。否则,只能人浮于事、效能低下,还会使能干事的干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 

    所以说,湖南长沙在“治庸”问题上敢出硬招,敢动真格,敢于向那些不干事的干部下手、动刀,无疑让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拍案叫绝,拍手称快。毫无疑问,出事的干部要下,干不好的干部要下,而不干事的干部当然也得要下,因为不干事的干部误事,甚至可能坏事,虽然无明显的“硬伤”,但是也照样要免职。在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看来,“就是要通过干部绩效考核,打破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让能者上,庸者下!”始于2007年的长沙市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好比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头,已在长沙官场激起波澜,并产生了积极影响。 

    俗话说,没有压力不出油。干部在其位,就该谋其政,干好本职工作,尽到该尽的责任,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绩效考核中不过关,工作干不好、不能干,就应该受到惩罚、得到制裁。只有通过这样的末位淘汰和倒逼机制,才能唤醒干部的责任意识,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使“滥竽充数”的官员难有立足之地,而且一竿子到底,一碗水端平,谁分管的工作在绩效考核中不过关,谁就得承担相应责任,绝无推诿扯皮的可能,从而使干部化压力为动力,变推诿拖拉为尽心尽责,推动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当然,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个个赞成。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那就是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长沙市的这套考核体系对领导干部进行360度的“全景式”扫描,既有实绩考察,又有上下、左右、内外评议,既考班子,也考个体,打破了以往考核中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并坚持“当上”与“当下”不含糊,所以,虽然也有个别干部对自己在考核中成绩不太理想感到委屈、不服气,但是由于事实清楚,即使写信向市委主要领导反映,也未能改变考核的最终结果。干部哪儿好哪儿坏都清清楚楚地写在成绩单上,即便是想替人说情,也无从下口。据悉,两年来,这套干部考核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与调整之中,比如让考核的成果运用更加刚性化,使社会评价更加真实地反映民意等。而再好的制度离开落实,都是摆设。确实,制度完善仍需时间,但一旦确立起来了,就要坚持推行下去。



相关新闻: 

    长沙治庸,无“硬伤”照样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