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节奏变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变得紧张。有一个朋友,她跟父母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好。她认为,父母对她的要求很多,这些要求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对她的要求比较苛刻,而且在她看来,父母很多地方不应该继续花钱。而在她父母看来,他们的这些要求是“正当的”或“应该的”,因为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时候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变卖了供她读书,那现在出来工作了就应该“回报”家里了,也应该负担弟弟妹妹。但是我这个朋友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经济能力有限,而且在与父母沟通方式上出现了问题,跟家里的关系逐渐恶化。那应该怎么办?他曾经有段时间努力尝试过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他们的需求,发现很累,效果并不理想。
就家庭关系,佛学是如何处理的呢?
这个只能靠双方沟通理解,没有另外一条路走。父母有父母的立场,子女有子女的立场。问题的解决就在于双方能否理解并能够体验到对方。有些子女能体验父母过去的付出,父母又能体验到子女现在的处境,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刚出来工作,负担家庭确实是不小的负担。
家庭问题依靠单方不容易解决,最好是通过双方,比较现实。佛陀在《善生经》里面讲到六轮关系的时候他认为都要靠双方,就是父母对孩子尽什么责任,要怎么体谅孩子,同时孩子反过来要怎样体谅父母。也就是说,体谅是双方的。单方解决,那意味着对一方的要求非常高,也只有在他素质高超才能够,并且会导致一方的压力非常大。因此,单向的不能维持长久。
佛陀在同一部经中阐述了师徒关系,也就是现在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应该怎么对学生,学生又应该怎么对老师,这也是双方的。佛陀阐述的《善生经》中所谓的夫妻、父子、师生的六方关系中,都是双向的。
儒家最初也是双向的,如父慈子孝。但是到了后来发展成为礼教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因为礼教只强调子孝,不注重父慈,因此父子关系变成一种单向的、高压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鲁迅会在《狂人日记》中说看到“仁义道德”背后有“吃人”两个字。单向的关系一定会出问题,如师生关系中不能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就那佛陀制定的师徒关系中,可以看出关系应该双方。平时徒弟要师傅做很多事情,比如端洗脸水,背钵,打伞,但师傅也有义务教徒弟各种佛法,引导徒弟往好的方向发展,此外当徒弟生病的时候,所有过去徒弟帮师傅做的,师傅要到回头帮徒弟做。也就是说,佛陀在《善生经》中制定的师徒关系是双向的。六方关系中都是双向,也只有讲了双向的话,双方才能走进。
提倡双向,让双方都能够互相体谅,虽然物质问题不一定能够马上得到解决,但是在精神层面问题就马上解决了。比如,孩子可能没办法马上给我很大的回报,但是至少能够将父慈子孝的精神关系维持得很好。而且佛陀认为,精神比物质享受更重要,物质享受能够带给人的体验是很单薄的。处于贫困状态的一家人的心意能够互相善待对方,那生活一样非常舒心,回到家就会觉得安全。
佛学里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comment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