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人类马上就要步入新纪元,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干旱化趋势,探求原因,寻找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点
我国各地出现的干旱灾害情况大体有以下一些特点:
1.干旱灾害面积广,但分布不均匀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田受旱涝灾害的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7%左右,而其中60%左右是旱灾,这说明全国受旱灾面积是很广的。全国各大区都会有旱灾出现,但分布不均匀,其中黄淮海地区占了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就占了全国受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
2.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全国境内,局地性或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例如,据研究,在1979-1991年这13年间,其中有8年是在华北、东北及华南出现干旱,另有2年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出现干旱,2年出现了全国性干旱,1年为长江流域干旱。在华北地区,在1951年-1980年的三十年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就有12年,中等范围的干旱11年,其余7年出现了范围较小干旱,而这时期长江流域也有28年出现了范围不同的干旱。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会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例如,华北地区干旱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2个月或4-5个月左右,有些年份干旱持续时间特长,如1957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1986年,长达5-7个月,又如长江流域常会出现伏旱,但有的年份有的地区会出现连续干旱,例如198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而其中有些地区,如湖南、湖北、上海、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市出现了春夏连旱或夏、伏、秋连旱,持续时间一般在40天以上,部分地区达50-70天。1994年6-8月江淮地区出现了严重伏旱,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伏旱持续时间达40-50天,长的达2个月以上,这一年在全国不少地区还出现了春旱,秋旱范围更广,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华北和西北东部等地。
3.干旱常伴随着高温同时出现
许多干旱灾害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出现高温,致使加重旱情,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更明显,例如1985年出现了夏伏连旱,6-8月份久晴少雨,温度很高,天气燥热,日平均温度都在30℃以上,鄂西北、鄂东南及三峡河谷地区极端最高温度达38-40℃ ,重庆出现38℃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涪陵、万县高达40℃-41℃。杭州连续7天最高温度达35-37℃。气温持续偏高,水分蒸发强烈,助长了伏旱的发展。1965年5-10月华北地区出现了大旱,这一时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高温(≥35℃)日数达10-35天,比常年偏多5-18天。又如上面已提到的1994年江淮流域出现干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温天气,这一地区≥35℃的日数达20-40天。
干旱的灾难性后果
各类史书中,其中公元1637~1647年,五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所造成的后果尤为惨烈。这也间接地导致了明王朝的迅速败亡。建国以来,我们的干旱和旱灾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干旱化现象日趋严重,每年受灾农田约3.1亿亩。这一点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北方地区拥有中国40%的人口和60%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20%,整个北方地区长期处于干旱状态,每年仅因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就高达十亿元。
开始,非洲大部分地区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36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饥饿的威胁。仅1983年就有1600万人死于饥饿和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
干旱的成因和对策
表现。从自然因素讲,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但是近年来人类的一些自身活动也加剧了水的供需的失衡。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 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2. 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
3. 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4. 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行动起来了。在我国,控制人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基本国策,作为农业大国,我们落后的灌溉方式也正在向高效节能的灌溉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