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礼”为温总理解疑答惑
近期媒体文章:
《能源评论》:低碳生活能减碳么
《领先》:什么是“政府投资范围”
《法治周末》:胡润让我很失望
《法人》:不敢看好“新36条”
《南方日报》:当务之急是对治利益集团
《公共外交季刊》:安得“广厦”千万间
《资本时代》:“悟本堂”的倒掉揭示了什么
《法人》:文化融合那点事:兼评《海外鏊兵》
《法治周末》:改变国籍更不利于改善国家
千龙财富、腾讯财经:季羡林“死”了(《南方日报》原发、中山大学《求进》报转发)
(以上文章凡在本人博客的都是纸媒发稿前的标题和内容)
观摩段绍译快乐理财苑第17期游学后,在长沙接到湘商文化创始人、社会活动家 伍继延先生的电话:君山,有没有兴趣到我的家乡湘阴去走走,参观一下左宗棠故居?为免你落寞,特引荐一青年作家同行,《湖南人怎么了》的作者徐志频先生。我欣然应命,左宗棠公仰慕久矣,想当年,意气风发,抬棺出征,西定新疆,何等豪放!无奈时间斑斑,不能亲见,但能到左公故居感悟一番,不定亦能神交,何乐而不游?
正在继延先生的车里掂念着左公故居会是怎样一番情形的时候,志频先生中途上来了,个头较高,声音浑厚,皮肤白晳。我算见过一些搞文学的人,感觉都是舞文弄墨,缺乏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离“文以载道”甚远。但志频先生谈吐不凡,就着为《华商》杂志写的系列专栏文章“湘商谜语”,他侃侃而谈,更多的是品人论事,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令我耳目一新,不愧为湖南作家中的新秀。
当然聊到了“注目礼”,像很多人初听一样,志频先生明显也感到新奇。我简单作了些介绍,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切入,直言注目礼不是什么“哥”与“姐”,而是“注目”加“礼”,而且重点在“礼——没有后边的“礼”的支撑,光引人“注目”是不行的。今日社会乱象纷纷,重要原因就是“注目”与“礼”相分裂,媒体渲染哗众取宠,人正变得越来越肤浅,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浮躁。
似乎引起志频先生的深思,于是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点出注目礼的要义在人与人的比较,他立即表示:这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呀,曾见过一段马克思谈人都生活在比较中的文字。我当然也见过,马克思曾明确提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正是“注目礼人”在需要的角度上的含义——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马克思写道:
“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的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讲究或者要求很低;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
就这样在激荡中深入,我最后点出注目礼其实只是个人性的常识,一方面肯定人性自利,即每个人都在围着“我”转;另一方面强调人性自利的内容不是别人,而在别人的承认,每个人在围着“我”转的同时又不得不围着别人转,因为注不注目、致不致礼是由别人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人性是个太极,一个圆心是“我”,一个圆心是别人,双心圆融一体;通常所谓人性自利或利他也包括人性善或恶的提法都是欠清晰的。志频先生这时候又插了话:有意思,注目礼思想应该让温家宝总理来了解!
这并非玩笑,直接表现在一个事实,那就是温总理至少7次提到甚至推荐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表面看,这是推荐一本经典,正如温总理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曾谈到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但实质上,温总理是在推荐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人性自利与利他及与之相关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甚至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对人性自利与利他的思考广泛存在,为什么非要提到甚至推荐斯密的作品呢?不只因为斯密权威,被誉为“经济学之父”,而且也因为斯密在他的两部最重要著作也就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表现出矛盾,《国富论》强调人性自利,《道德情操论》突出人性利他,“大水猛冲龙王庙”,以至于闹成公案——史称“斯密问题”。
有人认为斯密问题子虚乌有,《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一脉相承,都是从利己出发。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道德情操论》的确也秉持人性自利的核心观点,如也明确写道:“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关心自己。”但也存在与事实不合的地方,那就是《道德情操论》开门见山就写道:“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别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提醒,显而易见,矛盾是存在的。
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斯密没有化解人性自利与利他的矛盾,《道德情操论》明确写道:“这种自相矛盾似乎扎根于不变的人性原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道德情操”的说法,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利己的人所具有的作出判断以克制私利的能力。斯密也强调过《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的互补关系——这一些似乎都表明斯密内心的迷惑。
但实际上,人性自利与利他一点也儿不矛盾,恰恰相反,十分圆,极其融。关键就在于人性自利的具体内容——注目礼!“我”所自利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正是别人的注目礼,所以“我”不得不时时处处也想着别人,因为注不注目是别人决定的,致不致礼更是别人决定的,注目礼的一切都是别人决定的,如果“我”不能首先满足别人,注目礼何来?
就这么简单,就这样搞掂!斯密只是个“半桶水”,不客气讲,《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就是个“精神分裂症”,而且怎么读也不解决问题,温总理用不着推荐了,一注目礼足矣!
同主题阅读:“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社会各界对欧阳君山及“注目礼”思想的点评(排列不分先后)
“注目礼”的学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这一点应该肯定。“经济学假设人追求财富极大化,但注目礼学说认为人们追求的不是财富极大化,而是相互比较,这整个颠覆了经济学。”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茅于轼
在“创造体系”已成学界笑话的今天,君山先生的确创造了一个体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 卢周来
一位草根学子论证了人类社会的“注目礼”,颠覆了迄今世界上已有的经济学原理,惊倒了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显得十分初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与改革研究院院长 邹东涛
通过君山的努力,我们得到了这个富有中华传统文明色彩的理论解释,由此出发来改造我们的行为使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时刻应不会很遥远了。
——经济学博士、香港招银国际金融公司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 郑磊
“通透”作为一种思想的大境界,或许没有人能够真正达到。但思想者总能通透于一点一时一事,以“注目礼”为点,勾连起中华文明与经济学,这就是君山思想的通透。
——香港某著名媒体主笔 冼岩
经朋友介绍,偶然认识欧阳君山。第一次见面是在《百家讲坛》当选题组长,公主坟城乡贸易中心匆匆一见,没太拿这位个子不高的文人当回事。然而,拜读君山先生“注目礼”大作,并有多次交流和接触后,一位高大的当代思想家顿时耸立面前。世人皆醉我独醒,每读此公新作,都获益匪浅,深受启发。
——英国普罗派乐卫星电视总监 刘克瑞
从一个草根学者的探求和坚持来说,欧阳君山先生对于现代文明应“返璞归真”的思考是积极的,也是当下人类文明避免自我毁灭的正确方向,即真正的精英不是追求以兽欲奴役世人的变态快感,而是追求世人发自内心的尊崇与注目,即不是成为豺狼虎豹,而是成为高山大地,令人仰视,为人依托。希望“注目礼”理论得到更多人的注目礼!
——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黄金保卫中国》作者 张庭宾
直面现实与人生,思想深邃,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透彻。
——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副主任 陈庆立
君山的文章呈现的是大气象,仔细读来,还有大智慧、大判断和大趋势。
——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 孔志国
读君山的文字有感触,并赞同他不少看法,特别欣赏他的文字。对现代性的批评,当然有道理;不忘记传统社会的恐怖,更有道理。他的文字至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参照。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 党国英
对做学问来讲,时间其实是品性唯一的解。恭喜君山,时间见证了你的品性。自从我认识你,在思想的思考和坚持上一直风雨不动。
——金融博士、精算师、澳大利亚华人金融专家协会理事长 郭生祥
用“注目礼”来解读世界,并成功建立一个话语体系,对于一个草根学者来说,是平凡中的卓越。
——湖南社科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陈文胜
坦率地讲,如今网上纸上的文字,值得读的不多。然而读欧阳先生的作品,可让人油然产生一种阅读的审美体验——简约但不粗浅,博大但不扎眼——把“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的道理演绎到了极致。
——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讲师 李明
就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样,越是草根的,也理应越是公众的。草根的君山先生凭借其独立思考,成为学术发现意义上并不草根的“注目礼之父”,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思:经济学究竟是一种科学,还是一种价值观?人类需要如何完善自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 朱敏
“注目礼”思想表面上体现为一种挑战现代经济学标准体系的经济学体系,但更重要的是,其理论雄心在于建立一种新的哲学与逻辑标准,从而为人类知识提供一种新的、基础性的、具有元哲学性质的公理化视角。与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样板——阿罗-德布鲁体系(新古典经济学)和斯密-科斯-杨小凯体系(新兴古典经济学)——所不同,注目礼思想不是以自由主义的市场制度为假设前提,而是从人性自利和“我”追求别人的承认出发,推演出自由主义的市场制度本身。用经济学的行话讲,它内生出自由市场,看起来比两大样板体系还牛。
——经济学博士 王智慧
欧阳君山用注目礼阐释哲学上主体与客体互动关系,极富创见地思考从人生到社会到经济到政治到文化的天下事。可以预见,注目礼思想会像吴思先生的潜规则、血酬定律一样普及开来,并引发思想原创的浪潮。
——资源交换网创立者 雷超银
苦口慈音,天地良知,战无不胜!
——价值中国网友 陈毛宁
欧阳君山是个思想家,一个草根的思想家,一个独立的思想家,一个天地人和的思想家。
——香港乐施会顾问、《我向总理说实话》作者 李昌平
君山的“注目礼”思想,闪烁着真智慧,能和其光同其尘、抱其朴守其真。
——“皇甫平”评论主笔、《人民日报》前副总编 周瑞金
君山谦和而深邃,他总是在独立思考,用他的“注目礼”穿透历史与现实的烟云,这让他始终沉浸在寻觅真理的世界里,摒弃浮躁,求得真知。
——《南方日报》资深评论员、理论评论部主任助理 周虎城
对人类财富为什么会增长,亚当·斯密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即是分工和自由贸易。正是因为分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形成。这种关系,用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就是“纳什均衡”,也就是制度。在一个分工的世界里,制度约束无处不在。制度的达成是通过博弈来实现的,博弈的过程就是“知对方之所知,想对方之所想”,并以此判断对方的行为,从而选择自己的行为。“注目礼”刚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那就是如何观察人与人的互动,从而更清晰地看到制度的“自生自发”。
——《不涂口红的经济学》作者陈毕松
君山是我认识的大陆知识分子中,最为昂然独立的一位。读书不少,不为稻梁谋,其建构知识体系及发文论事 ,皆出于一份热血衷怀。近二十年来,出入大陆参加过不少学术会议,认识不少任教学府之学人教授,有不少知交。但像君山这样的年轻人,只能形容他是孟子笔下的大丈夫气概型,俯仰天地,悠游世间,自得其乐,以胸中为丘豁,以大块为文章,其志实不小! 愿君山继续,无须媚俗,或开出一番气象。我这么看他,也这么期待他!
——历史学教授、台湾佛光大学历史所所长 李纪祥
一个人整天想一堆八杆子打不着的事,还活得有滋有味,还干得热火朝天,不倦,无悔,一路高歌,这个怪人,就是欧阳君山!
——香港《文汇报》社长助理、高级记者 田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