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成本高企,谁来化解民生焦虑?


  根据7日在港公布的亚洲区生活费用最高城市排行榜,日本东京依然是亚洲区生活费用最高昂的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则分列第7至第9位。根据ECA生活费用指数,亚洲区在过去一年内平均货品售价上升8%,而香港上升7%,中国内地上升9%,新加坡上升5.7%。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而其他地区的民众生存成本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老百姓实际感受的生活成本上升压力,可能要比这些枯燥的数据来得更严重,所谓“工资涨得像眉毛一样慢,物价涨得像胡子一样快”等民谚都证明了这点。以北京为列,北京的物价可谓是高了,但与北京相比,在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各种苛捐杂税又多如牛毛,物价其实比北京还要贵很多,但这些地方的民众收入却难以和北京相提并论,更甭提和“国际接轨”了。

  而以上海为列,上海在内地虽然是经济发达城市,但是和香港相比,能够与香港人均收入相媲美吗?显然没有,人均收入可能是香港的四分之一。你没有人家收入高,物价却比人家高,这是什么逻辑?

  通过简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众生活成本逐年上升,民众的心情是复杂的,甚至经常看到一些朋友对自己生活水平的自嘲。而这恰恰击中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软肋:民众幸福指数普遍不高,对生活的满意度普遍不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民众生活满意度下降的事实,也折射出广大民众的民生焦虑。

  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是简单的GDP的递加,不是简单的官员政绩的好坏,而是要使更多人对我们的生活感到更加满意。而生活质量的最权威判断,不是来自于官方各种数据,也不是来自于某个官员对自己政绩的“自我赞许”,应该是来自公众的直观感受。民众生活成本点滴的增加都在诉说着民生之难,民力之艰。而要改变民生的“艰”和“难”,核心的问题是看公众的收入或生活的保障程度,收入等方面。但现实是,收入低,生活成本高、生活质量差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

  从去年以来,涉及民生的粮、油等居民日常消费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让大部分普通百姓难以承受。尽管近几个月来,物价上涨有所缓和,但我们看到国家有关部门不是为解决民众顾虑而费劲心思,而是在研究水价今天能否涨点,电价明天能否再涨点...  ...为什么我们的政府部门就不能多为民众、民生考虑考虑?为什么不通过降低国家相关管理费用来惠民,而一味的将上涨成本让民众来承担?看看高烧不退的房价、物价,高昂的教育、医疗、“灰色支出”(为应对教育、医疗等垄断行业的支出)成本,还有一直在完善,却一直不健全的收入分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要知道这些都是助推人们生存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相关政府部门是应该在这方面下下工夫了。否则,中国民众将永远缺少一张可以兑现,又一直不能兑现的民生支票!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是改善民生,但由于市场经济的无序性,经济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民生的改善。中国经济这些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民众普遍抱怨生存成本过高,“养家糊口”越来越不易了,这不能不值得政府反思。今年是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起步的第一年,未来五年,要满足百姓收入不断提高、收入分配更加趋向公平、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众生活成本不断降低的期盼,不仅需要政府切切实实搞好分配关系调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减轻居民个税负担,才能促进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