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备受国人关注的高考拉开帷幕,为时两天(6月7号,8号,有些地方要进行三天),在这两天的时间先后进行语文,数学,综合,英语等几个科目的考试。
今年是高中新课改安徽省高考命题三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求新,求变或许是体现改革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今年试卷的命制打破常规,在一些地方彰显出新意。从数学科目来看,由于去年文理科数学较易,所以今年试题创新的力度很大,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而且难度较去年也有所抬高。下面试从各个方面对试卷加以评析。
一.题目数量和分值表现平稳即试卷分第一,第二卷,其中第一卷分选择,填空两部分。选择题依然10题,每题5分,计50分,填空5题,每题亦是5分,计25分,第二卷为解答题,共6大题,计75分,全卷总计150分,和往年保持一致。
二.题目顺序,结构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动。针对选择题和填空题可以说都很平稳,但在解答题的命制和编排上出现了较大的调整。由于今年解答题没有单独安排考查三角函数及相关知识,而是把三角函数寓于数列题之中,把函数与导数等知识点的考查安排在第一题,让人感觉到非常意外,当然由于放在第一题,设计时降低了难度要求,但由于函数,导数以前多出压轴题,所以势必会影响一些考生的情绪,而且往常三角函数就等于送分题,而虽然函数,导数的考查降低了难度,但第二问求参数范围问题一直是学生的弱项,随后就是立体几何,数列,不等式,概率,解析几何,特别是不等式的考查,以前总是寓于数列,函数等知识点考查题之中,今年单独把其拿出来考查,也令许多老师感到意外和学生感到不适应,总之从试题的安排顺序上和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上看给学生的情绪带来较大的影响,因而也将在成绩上有所反映。
二.试题有相当比例部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通性通法,比如理科(1)(2)(3)(4)(5)(6)(7)(11)(12)(13)(14)(16)(17)(18)等,这是都是平常经常训练的,可以说是学生的保底分,也是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考查的主干知识大体稳定,主要集中在函数与导数,立体几何,数列,不等式证明,概率,解析几何等,但题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数列题(与三角函数交汇在一起命题意在稳字的当头的情况下,突出新意,以便在解答题上腾出位置来考查大学更为常见的不等式的知识),概率(以日本的核危机为背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可以应用实际,深化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最优化问题),不等式证明等题有很大的创新,而这些创新一方面是为了彰显安徽新课改的成果,体现安徽卷的新意,同时高考本来就是通过甄别数学能力来为各高校选拔人才的,而今年所做出的创新可以说都指向未来的大学学业,可以说目的性很强。
四 .试题的难度波动较大,比如较以往选择题的难题有所降低,填空题表现得很平稳,也就是总体来说选择填空试题的设计比较平稳,且设计由易到难,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且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但是6大题的解答题,各题对一般学生而言,要顺利完成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认为今年安徽高考理科数学的解答题并没有很好的体现稳字当头,而更多的是突出求变,求新。由于和之前的高考试题及平时各方面训练不甚衔接,使许多考生感觉很难,也就是此次考试的区分度不高,特别是能力中弱一些学生的成绩会更为集中,而上等生之间也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考后的考生反映就可见一斑,所以我认为既然要改革,就要之前发出信号,然而综合各地的信息可以觉察到今年的试卷创新力度比较大。
五.各知识点考查,分值分配,比重和去年大体一致:
考查知识 |
题号 |
分值(分) |
复数及其运算 |
(1) |
5 |
集合及其运算 |
(8) |
5 |
向量(模,数量积,夹角) |
(13) |
5 |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5) |
5 |
线性规划 |
(4) |
5 |
常用逻辑用语(全称命题的否定) |
(7) |
5 |
算法初步(循环结构) |
(11) |
5 |
二项式定理 |
(12) |
5 |
三角,数列 |
(9),(14),(18) |
23 |
函数,导数 |
(3)(10) (16) |
23 |
立体几何(三视图,空间线面关系,几何体表面积,体积) |
(6)(17) |
17 |
不等式 |
(19) |
12 |
概率 |
(20) |
13 |
解析几何(双曲线标准方程,实轴,抛物线,轨迹方程,直线上的整点问题) |
(2)(15)(21) |
23 |
六.今年数学试卷繁冗的文字少了,设问更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我想应该是向全国卷看齐),比如理科第(16)(19)(20)等都非常简约,可以说既节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又更好的实现了数学本质的回归,实现了高考主要是在短时间内考能力的目的,另外解答题的设问次数减少,比如立几就设置两问,而往常一贯的设置三问,又比如解析几何压轴题,就设置一问,往常多是三问,从中我们可以感到命题组对题目创新后的担心,忧虑,因而希望减少设问次数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适应和思考时间,以让其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但是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在如此大变下,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因而实际可能比出题者预想的要差。
针对2011安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所发出的一些信号,对2012届的理科数学教学,我认为在这些地方需要关注的:
一.要注重概念,细节的教学,比如说理科数学第二题,考查的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实轴等概念,如果对概念掌握不清,极易受到椭圆的长轴概念的影响,而选择错误的答案,同时试卷中许多题目都是非常基础性的,且具有通性通法,这就意味着夯实基础,注重基础训练,常规训练,通性通法的归类仍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二.由解析式综合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极值点,拐点等知识,性质选择所对应的图像应引起关注,比如今年理数的第(10)题。我们看到这三年安徽省高考理科数学都考查了这一题型,而且设置多靠后,属于区分性的题目,在教学中要格外关注。
三.不等式本来就是难点,热点,也是高数中的重点,难点,而今年突然在不等式题型,方向上的考查上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即单纯的考不等式的证明,这在近几年的安徽高考中是很少见的,意图何在?我想就是削减繁冗的文字,让数学更加朴实化,理论化,抽象化,也就是意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应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思维发散,主动研究的能力。
四.要注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重温,回顾和从广度,深度上的再研究,因为高考是为高等学校甄别,选拔人才的,而同时出卷人多是高校的教授,自然希望高考作为高中和大学的过渡,衔接的桥梁。全体教师要加强对创新性问题的研究。这两年安徽高考数学理科卷多在概率,不等式,数列等方面推陈出新,当然高考会常变常新,将来创新或许在其它方面,但是六大解答题的考查方向还是比较稳定的,教师应该对这六七个专题要进行创新性研究,也就是在吸收外来信息的同时,本校的教研组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对该年的命题趋势进行判断和研究,否则仅凭外来卷,外来信息不足以使学生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也就是以后的教学,管理要更加注重内功的训练和积累。
总体来看,2011年安徽理科数学试卷选择,填空题稳中有变,稳中求新,但是在解答题方面显然有点偏离稳字当头的基调,更多的突出了新和变,我想经历过争议和褒奖声后,下一届试卷将有所回归。其实针对今年的安徽高考数学试卷,既然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之前就应该发出一些改革的信号的,以免让学生措手不及,因为历数当下的大大小小改革,比如事业单位改革等等都是先吹风,先发出改革的信号,然后释放一些改革的信息,以便于起到导向作用,让学校,老师,学生做好应对,准备,以至使改革在各方都较为满意的情况下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