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当道,“微招聘”悄然兴起。
“微招聘”以其零成本、高效率、即时性等优点,吸引不少企业运用微博这种最新的社交网络进行招聘。然而,在“微招聘”中,企业和求职者的匹配成功率能有多高呢?它又有哪些不足?
热点链接
“微简历”、“微猎头”横空出世
随着微博的日益盛行,“微简历”悄然流行,成为当今不少求职者“营销”自己的一种全新方式。所谓“微简历”,就是以微博的形式,用精练的语言对个人经历及优点进行介绍,展示个人风采。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如何在短短140个字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在一众简历中脱颖而出,这是对求职者的考验。
“微简历”引来“微猎头”。“微猎头”,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微博网罗人才的专业猎头。通过加V用户推荐,“微猎头”可以轻而易举地锁定行业领域,通过实名认证的方式,微博可以变身一个巨大的人才数据库,猎头很容易找到对口人才。与传统猎头的资料库相比,“微猎头”获取的信息更新,而且能通过微博对候选人有全面的认识,人才筛选便有了更精确的把握。刘兴阳说,传统猎头一般通过电话或邮件联系候选人,但如果电话或邮件失效,那么就会与候选人失之交臂。在这方面,“微猎头”能通过微博和候选人建立即时联系,并可以长期关注候选人,了解其最新状态,从而在其愿意的情况下给其推荐合适的职位。
微博求职者多为职场新人
微博当道,打造传统网络及社交网络的整合招聘平台,已成为当前不少网络招聘平台跃跃欲试的契机。近日,中华英才网率先推出国内首个职位微博同步上线的分享功能——微博通。企业用户通过该功能可以轻松地把发布在该网站的招聘信息关联至新浪、腾讯微博,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拓展企业新增职位曝光渠道。
“目前,就微博求职者而言,由于使用习惯等原因,一般以大学毕业生或者工作5年以下的职场新人为主,而且他们的求职方向大多以IT、广告和市场营销等为主。”刘兴阳说,“微博将有可能成为和QQ、人人网一样的沟通平台,而且因它更简单易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声音放大。”他认为,“围脖招聘”是由微博衍生出来的新的招聘方式,它反映了社会沟通的扁平化和透明化。“我们可以通过微博这种工具来获得求职者或者职位的一些碎片的信息,但是简历、电话、面试这些步骤,仍是必不可少的。”他说道。
争论
支持者:
微博招聘零成本效率高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尝试用网络进行招聘。有人用微博,有人用社区网,有人用QQ群,甚至有人直接将QQ签名改成招聘信息。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免费、效率高。利用社交群体,将招聘要求和联系方式发送出去,覆盖面肯定不低。此前我让人事部门招一个网管助理,在招聘网投了一个月的广告,收到的简历只有十份八份,并且有些是网站根据所谓程序自动匹配过来的,应聘者并不是主动投递,结果钱花了,时间也花了,来的人却不合适。后来狠下心,用社区网络来招聘,把电话、工作邮箱都发出去,一周就招到人了。
(——白先生,IT行业,网管)
反对者:
网络招聘或令企业被动
我尝试过网络招聘和常规渠道两种招聘模式,发现所谓的网络招聘、托朋友找人有很大的弊端。最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很被动。应聘的人几句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反过来问上班地点在哪、工作内容是什么、薪酬福利又是怎样,他们想了解更多才考虑给简历。增加我们的工作量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在谈判时被动。每一个岗位都是实行有弹性的薪酬,会在考察应聘者能力后才最终确定,但如今却无法进行灵活的谈判。现实情况是,这种模式看似简单,但我把招聘消息通过朋友圈和社交网络圈发送出去后,收到的关注不少,但认真投递简历的很少,只有两份。
(——小芯,私企,人事部)
分析 微博招聘的“长短板”
优势:传播快而广
刘兴阳介绍,有一些行业,例如IT、互联网,其从业人员大部分都使用微博,而且他们也习惯于用微博进行沟通。对这些行业的企业,尤其是对其中的小企业而言,微博是一个廉价而有效的沟通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微博来寻找到合适的人才。
传统的招聘网站在信息量以及数据处理上享有优势,但社交网络却也有其长处:精准的发布渠道、口碑传播、互动沟通。社交网络可以帮助招聘企业和求职者获得较可靠的信息交流渠道,而且企业HR可以通过SNS平台上的关联人、关联事来考察和验证应聘者的经历、兴趣和性格秉性,从而使得企业的HR们更有效率地筛选目标应聘者。同时,社交网络强大的交流互动机制可以解决传统网聘中求职者无法及时获得反馈的遗憾,为供求双方深度交流架起多维度通道。
不足:缺乏针对性筛选
“但微博也有短板,就是在针对性筛选方面远不如专业类的招聘网站,特别是真实性方面,比如性别、年龄、工作经验等等。招聘网站可以设置多个条件进行针对性筛选,而微博招聘只能人工一个个筛选,如果应聘的人数比较多,需要花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都要比招聘网站多得多。”他说。
微博招聘目前更偏重于与IT相关的行业,在其他行业方面,微博招聘的作用还比较有限。由于微博招聘在人才筛选方面的缺点,使用微博招聘,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量将会大大增加,海量的“微简历”和个人介绍,也会使HR们“伤不起”。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各个人才机构、招聘网站等也会尝试通过微博来网罗人才,“微博招聘”会被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和企业运用。
建议 网络求职:既要真诚也要谨慎
刘兴阳相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项资源的开放,我们的身边将会有更多不同的网络招聘平台纷纷涌现,无论是求职者、企业还是一些专业招聘网站,应该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抱着“敢于吃螃蟹”的态度,勇于尝试,开拓招聘市场。
“对于微博招聘及其他的网络招聘,我认为求职者和用人方都应保持真诚的态度,因为双方在微博上的言论会代表个人和企业的立场,在微博上弄虚作假更容易被发现。同时,双方也要保持谨慎。求职者要查证企业的真实性,从多角度了解企业及其文化,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该企业。用人方也要考察求职者学历、能力等是否和‘微简历’一致,以便高效率地吸收人才。”刘兴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