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政策推进需破除认识误区


  A股再一次向下跌破2000点,市场的“冷”与有一系列数据指标支撑的经济“温和回暖”背道而驰。

  不管承认与否,此次回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此前一直保持热度的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突然“撤火”。与此同时,有关政策不应该干预市场的议论声正占据舆论的主流。

   政府“有形之手”需要干预市场吗?这其实早已不是“形而上”的争论,它关乎经济增长、波动与民生疾苦。撇开各种理论教义,笔者认为在“非正常时期”,这个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无数的事实已经进行了证明,无需回顾,这里只引入一个一直被各国政策实践广被采取反周期操作例证:在通胀时期,各国政府以减息、抑需求应对,在经济衰退时减息、扩投资、促消费,有谁能够否定宏观政策应该对“偏离常态”的经济进行干预吗?

  那些认为在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政府无需插手”的主张是经不起辩驳的,这就犹如说,物价上涨,让它涨好了,价格在哪个阶段静止了都可以视为是一种均衡,它本身也“自会”回复到均衡。“存在即是合理的”吗?如果是,那么反问一下:瘟疫与战乱也是一种现实存在,而如果能够预先防范与避免,是不是可以不需要防范与避免?

   由此可以说,应对市场非理性波动本就应该是政府“有形之手”应该扮演的角色,此即所谓应对“市场失灵”,如果放任只会使市场加重“失灵”。

  当然这里需要申明,其实笔者也是“市场发挥基础资源配置功能”的坚定拥趸者,只是认为这种自发调节作用也有条件的,也即是在常态之下进行,而反对将市场功能绝对化的教条主义。当“市场失灵”出现时不进行干预则预示着失职,这与市场发挥基础资源配置功能的观点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