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就职前的技能准备?——求职准备系列谈之六(上)


 
职场是每个大学生的归宿和期待,面对即将到来的职场挑战,每个大学生往往是多种思绪交织在一起,有期待——寒窗苦读十几载,总算到了彰显个人职业价值、实现人生职业梦想的时候了;有迷茫——尽管书读了不少,考试经历了很多,但对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却并不明确,也很缺乏信心;也有恐惧——都说职场上的竞争惨烈,自己对职场的状况两眼一抹黑,完全看不到自己在能在职场中成功实现个人价值的希望啊。然而,就像人总要长大一样,面对职场挑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期待也好,恐惧也罢,既然必须面对,还是坦然地把精力放在努力做好职前准备上更为现实和理性。笼统地说,职前准备无非有两种,一是心理准备,这方面前文已经讲的不少了,这里着重讲讲职业技能方面的准备吧。
大学毕业并非等同技能准备的完成。如今的大学教育,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随着连年的扩招,其本质已经由曾经的精英教育转换成了大众普及教育了。更由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大学的人才供给与社会职场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有着很大的差距。关于这方面的争论分歧一直很大,质疑的观点坚持说:大学应该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人才,如果大学向职场输送的只是能考试得高分,岗位技能却基本空白的半成品,那就只能证明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失败。而与之相左的观点认为,大学教育是为年轻一代奠定专业知识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进入职场后适应环境并不难。那种要求大学向社会只提供应用性人才的观点是狭隘和片面的。关于大学如何办的问题,并非我们的关注重点,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于每个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你的目标不是继续进行学业深造,不是立足以后进行学术研究,而是要进入职场实现个人价值,那就必须要重视职业技能的修炼。
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大学阶段给我们的基础知识不能等同于实用的职业技能,但这个阶段最大的价值在于有效提升了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如果能早些了解职场有关技能方面的需求,入门其实并不难。比如,计算机课程很多专业都学了,尽管学到的东西也许不能简单地应用于职场的岗位实践。但有了基本的专业基础垫底,结合企业的信息化、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应该是很快就能上手的。在走入社会职场之前,如果能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意识,通过社会兼职和实习等途径,再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定向专业培训。在面向职场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大大增强自信,并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由衷欢迎和重用的。
实践经验可为学历增添亮色。如今的大学生考研比重很大,究其原因,并非是因为喜欢研究性工作而去进行学业深造,往往是主观地以为高学历可以增大以后就业的保险系数。而真实的社会职场需求其实并非如此,尽管有些用人单位借助买方市场的强势,将一些很普通、一般本科学历完全适合的职位,也动辄设下硕士甚至博士的学历门槛。这其实不过是反应在用人市场中的虚假泡沫,并对大学生群体起到了很负面的误导作用。如果我们撇开这些虚假的泡沫,认真分析社会职场真实的用人需求,就会清楚地发现:用人单位的本质需求是选聘那些合适的人才。
而这里所说的合适,当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就一般的职位而言,只要拥有大学本科的教育背景,具有踏实的职业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又掌握了岗位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这就是合适。反观那些高学历的人才,即便其能力不比本科生差,但因为其读书的时间更长,勤于实践、踏实肯干的意识或许还不如后者。加上其高学历的因素,其对职位收入和待遇的心理预期往往会更高些。综合考量,学历高的人相对普通职位说来,往往其性价比反而更低些呢。因此,我经常在和大学生朋友进行职业交流的时候,经常告诫这些年轻人,务必要切实了解社会职场的真实需求,坚决摒弃盲目深造的不理性。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把功夫更多地放在充实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上,这才是可以给自己的学历增添亮色的明智之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