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启明真是国内最后一名飞虎队队员?
国内唯一健在、91岁的飞虎队队员龙启明因病医治无效,10月1日零时35分逝世。不少亲朋好友和重庆市民在获知这一消息后来到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悼念这位曾经的飞虎队队员,为他献上一朵菊花。据悉,龙启明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3日20点在殡仪馆举行。(10月2日《国防部网站》)
这篇来源于《新华社》的文章,标题《国内唯一健在飞虎队队员龙启明病逝》就显得愈发存在问题,将“健在”与“病逝”放在一起明显不妥,因此引发网民质疑,一位网友指出:既然“健在”何称“病逝”?既已“病逝”又怎能“健在”?而笔者以为,该标题本意应该是“国内最后一位飞虎队队员——龙启明病逝”。
除了标题存在问题外,笔者发现内容更有问题。
一方面,这个“国内”是否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凭借笔者对“飞虎队队员”这个身份的理解,至少以49年为界限,及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里,在台湾的飞虎队队员,一定远多于参与“两航起义”回大陆的队员。此外,香港、澳门或许也有飞虎队队员居住。
事实也是这样。9月2日,新华社发《寻访台北百岁“飞虎队”老兵》一文报道:8月30日,在台北市林森北路一所普通的住宅楼里,101岁的“飞虎队”老兵李继贤接受采访时说:“我这一生,值了!最得意的事就是打日本鬼子,参加了对日空战。”1941年,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成立,由美军退役飞行员陈纳德指挥,因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而得名“飞虎队”,在中国对日抗战中立下赫赫功勋。时光荏苒,老兵凋零,而今健在的“飞虎队员”已为数不多。在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日前夕,新华社驻台记者寻访到“抗日飞官”李继贤。
那么,大陆媒体称龙启明老人为“国内唯一健在飞虎队队员”,将台湾排除在“国内”之外,问题就大了。
另一方面,龙启明是否真的就是大陆最后一名飞虎队队员?在网上稍微搜索一下,真是令人大吃一惊。
9月27日《光明网》一篇题为《媒体指“唯一健在飞虎队员病危”系炒作:不会开飞机》的文章,披露媒体曾采访龙启明前同事熊少硕,他说龙启明根本不是最后的“飞虎队员”。而这种新闻,网上早在2005年5月即已报道。
熊老先生认为报道很不妥当,“影响恶劣”,在国外的一些老同事得知后也认为“不合适”,熊老于是打电话到报社、省委统战部反映情况。后又做了如下补充:一、龙启明根本就不是飞虎队员之一。二、一九四二年底或一九四三年初进中国航空公司任飞行报务员,根本就不会驾驶飞机。三、他没有中国民航发的两航起义人员证,所以亦非两航起义人员,更不是北飞起义回国的……
而2005年7月2日,《新华网》编发的一篇题为《专访国内唯一健在的飞虎队队员龙启明》的文章,并未提及熊少硕的质疑。
本来,无论龙启明老人是否真为飞虎队队员,但他确实是参加了抗战,因此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老人即使为普通的抗战老兵,如今病逝,社会都应哀悼。但老人毕竟代表一段历史,新闻报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更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笔者抛开上述内容不谈,媒体称龙启明为“国内最后一名飞虎队队员”也是十分牵强。因为2010年10月20日《中国新闻网》一篇题为《忆最后一位“飞虎队员”:初恋是国民党将军女儿》的文章,说的却是于此前几天去世的吴其轺老人,与2005年《新华社》的那篇文章显然矛盾。而今年7月3日,人民网还曾转载《广州日报》一篇题为《九旬飞虎队员忆往事:参军时准备和日本战斗到死》的文章,第一个大标题就是“年逾九旬的陆建航成为国内唯一健在的飞虎队老兵”。也就是说,飞虎队队员陆建航应该还健在。
联想到“国庆节”当天,围绕天安门升旗仪式是否存在垃圾问题,《中国青年网》官微称:今天升旗后,广场好干净!《人民日报》官微为观看升旗的12万人的素质点赞!称“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没有出现一片狼藉,地面很干净!”而《中国经营报》官微却称“在升旗仪式现场,虽设置了垃圾桶,但仍有不少游客将废旧报纸和垃圾随手丢弃。几名大学生在升旗结束后自发捡起地上的垃圾。”而《21实际经济报道》则报道“国庆日上午,天安门清理垃圾3.5吨”。
即使是3.5吨,也较去年的5吨、前年的8吨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这个数字无疑更接近真相,媒体又何必将这个进步无限夸大呢?
不难看出,我们的一些权威媒体、权威网站,发布的一些信息也并不严谨,有时候甚至是不负责任,有损于媒体形象。而围绕“国内最后一名飞虎队队员”问题,报道不实还会引起其他飞虎队队员及其亲属的不满。比如飞虎队队员胡嘉衡老先生的儿子就非常不满媒体的报道,表示:“我老爸还活着,他怎么成唯一健在了?”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