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起源于全民所有制,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以卢梭社会契约论来说,政府才是那个合适的代管人。但政府有自身独特的职能,比如组织、协调、控制这些可以,但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也就是构建公平的竞争市场而已,但现实中公权力却频频越位,也就是政企不分的消极所在。政府如果既是规则的设计者、裁判,本身还是运动员。那么,这场比赛一开始就不会公平,其他非公经济形式就难免牢骚满腹,我们可以找出千万条公权力进入的理由,但市场经济却强调各种类型经济形式必须站在统一起跑线。很明显,不用跑,结局就似乎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政策的顺风车,真跑起来,政府也明白国企的竞争力尽管现在得到较大提升,但若同一起跑线开始跑,那么,其他非公有经济形式一定会远超过国企,那么,十八大提出的增强国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还怎么实现?
既然面对这种矛盾,政企分开也显得纠结,那么,国企改革要实现“产权明晰”也显然缺乏现实基础,还只是奢望。换个角度看,国企产权已经很明晰,国有就是归国家吗!关键就是政府任命的国企负责人往往难以尽责而已。所以,笔者认为,国企改革的破局未来会助长国企负责人用人标准的严苛,既然政府不适合直接经营国企,那么,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在体制内部选出政治可靠的“准企业家”,政府才能放心将企业托付,公权力干预才能逐步减少!也只有这些“准企业家”执掌国企,下一步的改革才会越来越顺风顺水,国企才有可能实现华丽蜕变!权势并不能让一些人闭嘴,古代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说,但事实可以,但一个基础就是国企改革的成功依赖于正确的实施路径!产权明晰只是这片舆论大海中的一个的小浪花而已,下一步真正考验的才是勇气和决心!(张国栋|文)
普道永基国际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