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融需政府和银行合力扶持


原标题:多管齐下“扶”小微
今年以来,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更加注重小微企业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财税扶持服务政策频出、力度加大。本周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个内容就是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此前,央行下发《关于开办支小再贷款支持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正式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设支小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同时下达全国支小再贷款额度共500亿元。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明确要求,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中,要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营造良好的小微金融发展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先后发布,要求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营造良好的小微金融发展环境。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因而小微金融是一个难题,需要政府部门和银行合力应对。一方面,国家应对小微金融业务在税收等方面切实予以优惠,地方政府应通过扶持担保公司等举措给一些确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另一方面,银行要从服务社会、培养未来忠诚客户的大局出发,设身处地为小微企业着想,尽可能为之提供便捷、实惠的融资服务,而不是通过“乘人之危”式的高价贷款盘剥小微企业。
上海走在“扶”小微前列
    实际上,近年来,银行金融机构在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方面下了大力气、花了大功夫。在这方面,上海无疑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银行联手浦东新区创新小微金融“浦东模式”,截至去年7月末,银政合作项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68.94亿元,累计为800多户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其中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占40%左右,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3150余笔,合计金额338亿元。上海银行创新小微金融“浦东模式”还获得2013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创新推出的“张江模式”,突破现有中小企业审批权限,单一企业授信总量可达5000万元;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项目审批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则提高到3%~5%。“张江模式”还开发了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等创新担保方式。这个荣获当年上海金融创新奖一等奖的“张江模式”,为银行业服务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一直是浦发银行业务创新的方向。为更好地服务小微客户,浦发银行于今年初完成小微金融业务架构调整,将小微企业业务与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整合,通过小微专营体系的整合构建,专营体制机制的完善保障及各项资源的倾斜投入,为小微金融服务转型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浦发原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心总经理汪素南对记者说,“永远不要把马车放到马的前面。谁把客户摆在第一位,谁就会成为第一。”
    上海农商行2008年创建的小微企业授信自动化审批系统闻名业内,该系统以“机器代替人工”为创新突破口,以长期积累的小微企业信贷历史数据为基础,以国际先进评分卡建模技术为核心,运用可“三品三表”创新指标体系,采用简单化、标准化的审批流程,可以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系统实现自动审批。
    近年来,交行上海市分行通过“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模式,建立风险容忍机制和组合化担保方式,充分运用“批量化”的业务运转渠道,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实现了该行服务小微企业“展业助力、通达未来”的宗旨。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小微
    小微企业被视为中国企业的“毛细血管”,它们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权威部门统计,截至去年底,小微企业总户数已达1169.87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近八成。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信用体系建设是有效方式。2006年以来,央行以小微企业、农户等经济主体为对象,开展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小微企业、农户等融资的可获得性,增强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意识,改善了地区信用环境。截至去年底,央行共为243万户小微企业和1.51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今年3月,央行发布《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希望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充分发挥地方组织动员和综合协调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金融机构则要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信贷政策和流程,切实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希望小微企业、农户等经济主体积极参与,提高信用意识。
    中国正在多管齐下“扶”小微。42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的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进一步较大幅度提高,并将政策截止期限延至2016年底。业内人士指出,虽未明确上限将提至多少,但提高就意味着会有更多小微企业享受到所得税减半计征优惠,减负新举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小微企业活力。
    当前,中国正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小微企业无疑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金融扶持小微大有可为。前不久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