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60岁的精彩人生


——《只有一个王石——他的选择与别不同后记

 

改革开放35年之际,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时候,一定会提到一个名字——王石。

 

王石是谁?他的个人资产肯定不入中国富豪榜前50名,他也离开公司一线位置许久,跟赚钱与花钱基本上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的一条微博、一次接受采访时候的即兴发言,乃至私生活的一些细节,都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他主要在媒体的财经版面出现,时而现身头版,有时候在副刊版面谈生活与运动,有时候甚至直接出现在娱乐版。

 

他代言的电视广告上,有一句对白:用(你的)经历定义自己。那么,我们就用王石20世纪80年代初到深圳之后,近三十年来的种种言行来重新构筑一个如此这般的王石。

 

王石是中国企业家的个性化代表,地产业大亨,中国第一房地产品牌万科的缔造者和掌门人,中国人登顶珠峰最大年龄记录的创造者。

 

作为成功人士的代表,他管理企业标榜专业化、透明度,将万科由一个十几人的贸易公司,打造成为了年销售额1400亿元的房地产龙头企业。

 

作为万科的创始人、掌舵人,王石的很多带有创建性的工作其实已不仅属于万科,而且属于整个地产界。他的一系列社会和商业活动,使得其影响远远超出地产界。

 

除了一个成功老到的商人角色外,他又是极限运动爱好者,两次登上珠峰,是第一个完成“7+2”①[1]壮举的华人,登山成就有目共睹;他是外国品牌手机在内地的形象代言人,他还为新老品牌汽车做广告;他出席《财富》论坛,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出洋留学。他的业余生活和职业生涯同样精彩。

 

他做成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住宅企业,但是放弃了公司股份,甚至连管理权都交了出去。他做公益,担任过阿拉善生态协会会长,现在是中国最具公信力和知名度的NGO(非政府组织)壹基金的执行主席。他在哈佛研究几百年前的日本,接下来要去剑桥探究犹太史……

 

更特别的是,王石不是富豪,不是资本家,他本身只是拿工薪加奖金的职业经理人,只有一点点万科的股份。他强调自己奉公守法、积极纳税,个人形象非常特立独行。

 

王石性格鲜明,言辞明快,能言善辩,好出惊人之语,颇具人格魅力,在媒体有极高的曝光率。当然,王石的张扬也引起很大争议。他不谦逊,好参与活动,好发言,而且角度每每与众不同,因此在媒体曝光频率不低,这引来了不少街谈巷议。

 

作为公众人物,他敢于公开表示“生命首先是对自己负责”。一直以来,他也是这么做的。因此,“王石潇洒”、“王石活得够多”、“不是王石,做不到这事”的说法很多。

 

在受困于种种现实障碍的中国企业家中,能做到王石这个地步的人不多,很多人十分羡慕他。

 

柳传志就曾说,他80%的精力放在了工作和应酬之中,留给自己的只有20%。柳传志心目中,最佳时间分配比例是五五开,给自己更多的空间。目前看,中国的成名大企业家,能够做到这个比例的,王石是唯一。

 

在冯仑看来,王石是近乎完美的企业家。冯仑在他的《野蛮生长》一书中曾提到:一个超大型企业的董事长一定要站在最前头,他只有看到非常大的、广阔的世界,才能把这个企业的方向找准,王石就是能够先人一步,在前面迎风走路。

 

我是在1994330日,也就是万科发展历程上的一件大事“三三零事件”的当天,认识王石然后结交了万科的。近20年的近距离观察,让我时常感到,王石的精彩既在于他的简单,也在于他的复杂。在他这个加起来都不足十画的名字背后至少蕴藏着三个角色。

 

王石的第一个角色是企业领导人的代表。作为企业领导人的代表,王石率领的企业万科在行业中的表现足够出色。同时,他又作为行业领跑者和代言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和整体经济趋势有着足够的关注和见地,同时也乐于在这方面表达自己的关注和见解。当然,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副作用。

 

早在十多年前,在诸多奖项之中,他看重的是“最受尊敬企业”与“最佳企业公民”这类强调价值观选择的奖项,他觉得这种维度的评价可以起到对中国企业引领的作用。

 

同时,他也会为企业与企业家辩护。在他看来,自由市场经济下企业家成熟需要时间,社会不能对他们太苛刻,应该多看他们的闪光点。从社会心理学来说,人都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对人的具体评价具体看个人往哪方面引导。中国很多时候只用伦理道德来判断,工农兵学商,把商人放在最末的位置。对中国企业家始终是道德批判。

 

王石的第二个角色,则是社会活动家与哲学家。在60岁,这个中国商人或者说中国男人什么都能看明白的年纪里,他突然觉得,自己是“无知者无畏”,原来“什么都不知道”。在哈佛,王石的头衔是访问学者,他研究的方向是江户时代日本的国民普及教育、知识分子的西学训练以及工商界的社会地位。在自己动手做饭就读的日子里,他开始重新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寻找“我是谁”的答案。

 

“你在社会的影响如果别人能扮演,你最好不要扮演,因为到了这个年纪,年轻人取代老年人,是逻辑规律。”登山时,他总会带着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尔特尔的《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有空就翻看。他说,这本书他已经读了三遍,还认真地进行了批注。他还对于宗教与信仰长期有思考,他的著作《让灵魂跟上脚步》讲的是他对“坚持”和“放下”、“善”和“恶”的理解;《徘徊的灵魂》则探讨信仰和理性。

 

环保问题,也是作为王石的非企业家最多被提及的。在登山时候发起捡垃圾活动,踩着单车去哥本哈根参加气候大会,接受媒体采访时不谈万科与房价、只谈环保与公益,都可见他在这方面的态度。李连杰的壹基金能够走出困局,并且在深圳落户扎根,也与王石之前以及现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至于他长期将自己的各种收入捐赠给盲童学校与心脏病医院等作为,也早就不是新闻了。

 

王石在自己的博客与微博上,经常放些花花草草的照片,还经常有对动物的关注。有年轻人抱怨,这样的内容太没有“营养”,乏味。但是,王石会反问,一个人,没有对动物的怜悯,没有对植物的好奇,是不是人生缺少了一些什么?

 

第三个角色才是王石作为一个具体的个性人物的这部分。

 

“还是作为人的一个个性,生命首先是对自己负责。”这句话是他接受记者张沉采访时的直接表达。

 

王石的冒险,也不断地被追问甚至还有质问。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知名企业家,你如果出现了危险怎么办?对公司、对家人负责任吗?

 

对此王石干脆给出了一个硬梆梆的答案——“实际上归根到底来讲,除了朝九晚五,按时上班、下班之外,什么都不能做,按照这个逻辑推下去,就没法推了,越推越保守,越推越可怕。我们再回到原点来讲,你要做你想做的事情,觉得这一生无所遗憾,就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不能说为了孩子怎么样、为了母亲怎么样、为了股东怎么样,最后遗憾了。遗憾也没有用。”

 

因此,至少在我认识王石的20年里,他都是根据自己的性格进行选择,偶然有妥协,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都很沉着。“作为个体,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企业负责的逻辑很清晰,他会问自己“我是不是尽了责?是不是尽了职?”然后,他觉得“我已经尽责尽职、自己能支配时间,就做我想做的事。”

 

过去20年,更准确地说,是1999年以来,王石作为一个明星企业家,一度红透半边天,成为公众熟悉的成功商人。不过,这一切在2008年的5月中旬之后,开始变得截然不同。他在汶川地震后发布的一篇博客,引来社会的一片质疑声,他对此深感不安,多次无条件道歉。之后王石继续他的公益之旅。同时,他继续按照自己的性格与价值观,进行自己与众不同的选择,至于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王石身上存在的多重悖论,皆系他的三重角色的混淆和冲突而导致。

 

作为一个62岁的男性中国公民,属虎的王石角色接近完美:他精力充沛,登山下海飞伞自在遨游,充分支配自己的时间;有一份非常成功的事业;他注重私人生活,远离非法活动以及不健康的爱好。

 

作为一个企业家,他一手缔造了具有现代企业制度雏形的地产龙头万科公司,至今他在公司的影响力仍无人可替代。只是,王石经常有大胆的个人言行,这对于万科来说,有过莫大的好处,也带来过天大的麻烦。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获得了足够的曝光率和话语权。他也积极推进过企业变革、社会责任以及环保等话题。不过,他在一些社会焦点问题上总有着与大众、同行不一样的观点,甚至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也正是他引起最多争议的地方。

 

要把握王石,可以由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三度提升,四个方法。

 

三度提升

 

在王石的职业生涯之中,万科有三次大规模的提升,而每一次他个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随之不断上升。

 

其一,由国有企业走向上市公司。这是王石为万科设计的漂亮一跃。

 

1991129日,万科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由此踏上了万亿市值的征程。2008年万科的市值已经达到约2000亿元。万科上市不仅仅是王石的一种自我救赎行为,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更是开创了一条做大做强的路径,由此树立了房地产企业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标杆。

 

通过上市打通了融资渠道,万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了第一轮扩张,这是万科发展历程中最为关键性的选择。万科上市是万科的一小步,却是王石个人品牌发展的一大步。王石一夜之间变成中国第一批股份制企业的总经理,这使得他能够摆脱数以万计的中小国企总经理的路径,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资金。

 

简而言之,王石把万科成功运作上市之后,这家公司就跻身“高帅富”之列,从此再不是草根企业,创始人的经济影响力与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其二,由芜杂的深圳公司走向专业的现代地产公司。

 

1991年,万科制定了“综合商社”的发展模式。综合商社是指以商贸为主导,兼顾金融、制造、运输业等多种经营的超大型公司。按照新的蓝图,万科将贸易、工业、房地产、文化传播作为万科的四大支柱,彼时的万科意气风发,走着多元化、跨地域的路,做着伟大的梦,那时候的王石在电视上慷慨激昂地讲着对零售业美好前景的看法,那一刻的万科和王石都感觉自己无所不能。

 

过度的多元化是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同时也是一个最难改正的错误,尤其对于年轻的企业来说,弱点往往是致命的,而此时的万科已经走上了这一步。

 

1993年对于万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1月份万科管理层召开会议,对公司自1988年公开发行A股以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这仅是公司一次普通的内部会议,在今天看来却成为万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会议的结论是,万科坚决放弃以综合商社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加速资本积累迅速形成规模的发展方针,并确立了以城市居民住宅为公司的主导业务。此后的万科在经历多年的“加法”之后开始了其“减法”战略,直至2001年转让万佳百货为止,万科多年的专业化战略调整全部完成。

 

经过几年的稳健发展,万科重新制定了“区域化”、“集约化”的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开拓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区域,并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及东北区域管理中心,由此逐步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及东北三个区域为重点的东部沿海布局,并适当进入内陆经济区域中心城市。

 

2003年,万科的市场占有率是0.99%,以当时的发展速度,10年后的万科市场占有率可以达到3%,营业额至少在1000亿人民币。2004年,万科在中长期规划中提到的10年达到1000亿元目标的蓝本。2012年,万科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2.19%,年销售额高达1412.3亿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房地产业务年销售额突破200亿美元的公司,继续成为房地产业的领跑者。

 

其三,由典型的企业家到非典型的大众偶像。

 

在中国,商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仅仅是具有企业家或者职业经理人的一面,不足以达到个人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最大化。因此,我们能看到张朝阳在天安门前踩滑板,也能看到有企业家频频出现于电视等各种公开场合,更有不少人著书立说,实在没有时间长篇大论的商人,也会经常发微博谈谈天气、时事,抒发心声。这些举动就是为了多层面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不断积累自己在社会和公众心目中的正面印象。但是实事求是来说,迄今为止,企业家出身而且能把自己打造为大众偶像者,王石是最成功者之一。

 

2000年,王石感觉企业的底气积累得差不多了,便开始更加广泛地走进公共平台,频繁登陆大众媒体。随着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年所拍摄的人物传记片《2020人》和“2000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王石的名声迅速溢出业界,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甚至摩托罗拉也找上门来,请他为一款手机做形象代言。

 

2005728日中午1215分,王石顺利登上了澳大利亚最高峰科塞斯科峰,这位经济界和登山界的风云人物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峰”的目标。

 

深圳的媒体兴奋地欢呼:挑战极限成为本市登山家王石一生的追求。正因为有这股力量,他把自己打造成为商界和体育界的双重明星。深圳是一座崇尚英雄的城市,深圳是冒险家的乐园,王石在深圳的超强人气,与这座城市本身的特性不无关系。

 

2006年,王石携他的新著到全国十多个大城市巡回演讲和签售。这是少有的图书推广盛况。各大城市的主流书店一时之间都挂满了印有王石大头像的巨幅广告,媒体的追捧更是不遗余力。不少购书中心的签售现场,堪与时尚娱乐明星出场相比。不同的是,围绕王石的既有时尚青年,也有成熟男人和知识女性。

 

他出席不同的场合,不断变幻“LOGO”:他是一个一丝不苟、西服笔挺、仪态潇洒的老帅哥兼酷老板;他又是一个戴遮阳帽、穿登山服、胡子拉碴坐在嘉宾席上的明星发言人。

 

在面对媒体和公众的时候,他追求完美,非常注重沟通的效果。有时,他会紧抿着嘴唇沉思,这时,你既会看到他的审慎,也会看到一个拼搏了20多年的企业家的沧桑。

 

王石能够由典型企业家飞跃成为非典型的大众偶像,这是许多企业家乃至社会人士艳羡不已的“惊险一跃”。实事求是来说,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很多,有个性的人物也很多,然而,真正能够完成这种“走向大众”的转换,突破自己的局限,融入社会的通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还是很少的。

 

四个方法

 

王石的转化,并非仅仅靠扮酷耍帅,具体来说,有四种方法:

 

一、把握现代性话语权

 

中国传统,大人物讲究三个标准:立功、立德、立言。而立言,则是王石品牌成功运转的重要因素。

 

一贯语出惊人是王石的一个特点。在他的率领之下,万科上下发掘新概念新词汇的能力也非常突出。这比起其他大多数企业和企业家,明显占有先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石就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北京大学演讲的时候,提出不按照所有制区分,而是按照企业行为来定义,他把万科和其他一批新崛起的企业统称为“新兴企业”。

 

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标榜拒绝高利润,坚持职业经理制,万科建立透明完备的管理体制。20年间,他和他的团队,引领万科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回顾万科20年的发展,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在行业还有待成熟的时候,我们守住了职业化的底线,无论碰上什么利益诱惑,我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对人永远尊重、追求公平回报和开放透明的体制。”这段话出自王石带有自传性质的图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王石对于万科的文化和自己的坚持。

 

200312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万科第一次提出以美国最优秀的房屋开发商之一——帕尔迪房屋公司作为标杆企业。为什么帕尔迪会成为万科的标杆?因为万科已经在中国没有对手,万科的住宅开发面积中国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帕尔迪。金融海啸之后,万科轻松超越遭遇行业危机的帕尔迪。

 

王石还一再对公众表示:万科在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的同时,更注意质量,提高资本与人力资源回报率,提升客户忠诚度,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未来10年,万科将致力成为基业常青的优秀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3年以前,万科的规模和利润都还不在中国一线企业之列。但是,王石能够因势利导,及时研究国际先进的企业思维与管理理论,不断结合万科的实际,一再提出新概念和新说法,牢牢地掌握住了对于自己的行为评价的话语体系,进而部分掌握了对于中国企业界问题的话语权力。这其实是王石个人品牌建立不容易被人察觉但是又至关重要的部分。很多突然知名度跃升的企业家,就是因为缺乏长期的积累,未能注意持续性创造性的立言。

 

二、主动掌控与媒体的关系

 

有了传播的内容,还需要有良好通畅的传播渠道。这一点,王石比起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要积极与重视。有不了解万科和王石的人士,一度认为,遭遇危机的时候,王石找了国际公关公司在媒体和网络上为其造势和挽回形象。其实,在王石看来,对于中国的媒体关系的处理,是他引以自豪的一个成绩。连王石都协调处理不好的媒体关系,一定是药石无攻的顽疾,绝无可能向4A公司(美国广告代理协会)求助之理。

 

20085月之前,王石一直是媒体的宠儿。这和他20多年来主动接触媒体,积极与媒体沟通有巨大的关系。而王石的思想和万科的观念能够成为一股强劲的话语,也有赖于大大小小各类媒体的持续传播。

 

早在20多年前,王石就深深体会到了媒体的正向作用。在万科进行股份制改造前后的几个月里,光在深圳当时的主流媒体——《深圳特区报》上,关于万科的文章就有36篇之多。万科的IPO宣传攻势,即使换到如今来说,也相当不错。

 

2006年,王石接受记者采访,侃侃而谈:“如果说过去两年我们希望让市场知道万科是谁,那么最近几年我们做的是让客户了解万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更清晰地了解万科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希望2008年以后通过万科品牌的价值形成杠杆,支持我们更大、更强、更快地进行市场扩张,不断巩固和完善我们在中国住宅市场的领导位置。”

 

我曾经指出过一个有趣的品牌悖论,在2004年业绩大爆发之前,万科作为公司,在社会公众中的品牌价值有很高溢价,甚至大于万科的实际价值。而同时,王石的个人品牌价值,又几乎是大于万科的品牌价值。其中的妙处非常值得研究。

 

当然,长期和媒体的良好关系,并不是万能的。

 

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之后,王石博客发帖不合时宜,他本人和万科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大量曾经对王石友好的媒体也加入到声讨和指责他的行列。这是他始料不及的。客观而言,此次事件对于王石的个人品牌是前所未有的重创。

 

201210月,他个人的私生活事件引发了网络上的超热度关注。不过,这次他选择了沉默,完全不回应相关媒体的追问。在新闻报道得最泛滥的那几天,他微博上坚持发帖,平时观点鲜明的他,此时只谈天气、划艇以及鸭子。回头看,能够沉下来不被媒体带着走,是危机公关应对的有效之举。

 

三、极度差异化、个性化

 

王石从来不是一个安于常规的人。用他的话说,他是继承了母亲(锡伯族)的民族血液里的勇敢成分。同样是作为企业家,同样是公众人物,王石在言行处理上,也是力求差异化,有时候甚至是极度个性化。

 

当人人都争着做行业老大的时候,王石把万科定义为行业的“领跑者”;当王石的好友冯仑也在大谈如何与政府搞好关系才能做大生意的时候,王石20年如一日地强调要守法经营,和官员保持距离;在很多商人热衷于打高尔夫球的时候,王石大力提倡户外极限运动;现在很多白领开始户外活动,王石又在万科提倡皮划艇运动。

 

房地产是一个牵涉面广、事关财富再分配的行业,王石则把“资本家的问题”转向“普通人的角度”:呼吁城市建设要“关注普通人”。他关于“普通人”的定义是:“不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的白领、蓝领、自由职业者和中小工商业主”,这正好呼应着某种正在萌动的社会情绪。而“关注普通人”是指:随着城市居民的贫富分化,开发商开发的别墅、高档住宅和未改造的老住宅区凸现两个极端,城市规划者和负责任的开发商,应该考虑这种差异会造成社会紧张,应该使不同收入层次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处,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这和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近几年,他继续与大多数房地产公司“为敌”,他在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说房地产进入“拐点”,说“中国房地产是个巨大泡沫”,在亚布力论坛呼吁企业家不要移民等,这些都直接碰触了社会的敏感神经。你可以不赞成王石的观点,不认同王石的做法,但你不会不知道他,而且会忍不住总想听听他怎么说、怎么看。

 

.符号化的身份确认

 

王石的个人品牌缔造,有很多符号化的指标,这使他的身份和价值能够比较清晰地得到界定。一个富于文艺气质的表达就是:他成为“中国企业家中登得最高的人”,他又是“中国人之中,登上珠峰和完成登山大满贯的年纪最大的人”。

 

业绩才是硬道理。作为职业经理人也好,企业创办人也好,首先要有过硬的财务收益作为支持。

 

一系列数字化表达非常利于大众理解王石。

 

1983年初闯深圳倒卖玉米,他赚到39000元钱。

 

作为1991年于深圳首批上市的企业,万科已连续26年持续高速增长,主营业务年复利增长超过26%,净利润年复利增长超过34%,这是在A股上市的公司中唯一的一家。

 

2004年起,万科更连续3年增长速度超过50%。

 

2012年,万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达43.7%30.4%,均打破了以往的记录,同时,万科这一年高速扩张,几乎每13天收购一家房地产公司。作为这样公司的掌门人,王石自然也风光无限。

 

同样,对于自己和万科的关系,他也生动形象地说明:“我说万科永远只做住宅,其他什么都不做。很多人怀疑,住宅总有萎缩的一天,不仅城市住宅会萎缩,总有一天城市不需要住宅了。但是我所能说的是,最后一套住宅将是万科盖的。”“当然,总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那时候)万科如果改变(专注住宅开发的)策略,我从棺材板里也要伸一只手出来干涉,这就是我坚持的理念。”能够用如此决绝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公众人物,在中国确实是罕见的。

 

身为富人,金钱观也是一个非常吸引公众注意力的话题。王石一直公开强调自己不爱钱,这在企业家里面相当少见。因为,即使是蒙牛的牛根生捐出了价值2亿多元的股份,也没有像王石那样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为何不爱钱。

 

事实上,王石的确不是那种为积累财富而积累财富的企业家。当财富多到一定程度,他就开始有另外的努力。难怪连张五常也感叹,说他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里,最大的行业——房地产的最成功机构的最高总裁”。

 

王石现任以及曾经担任过的重要的社会角色如下: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集团董事会主席

 

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二届会长

 

壹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

 

中国最年长登顶珠峰记录保持者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轮值主席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美特斯邦威、搜狐、华润置地、建业地产、现代传播等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