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方飘鸿:优美:来自高贵的自重!


 

优美:来自高贵的自重!

 
 
       方飘鸿   文
 
 
         有一句话,一直涡旋于我的脑际,令我宽慰:
       “有一种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身上的每一片羽毛都粘上了
 
成熟的魅力光辉……”
        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台词。
        世间有很多优美的女性,她们是“生活艺术家”,她们或从事
 
艺术(电影,音乐,绘画,戏曲……),或是诗人,作家;抑或是瑜伽
 
修炼者,舞者……她们有一个共同的质感: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精神
 
坐标,都是在自己的领域里,美美的“做自己”,最终将自己的人生雕
 
刻成“艺术精品”!
      因为“做自己”,而养成了高贵的自重!
      她们因而绝不会去觊觎别人的人生,更不会成为别人人生的小人
 
,恶人,甚而罪人!
      我庆幸自己和她们一样,以一生的光阴“尽情的做自己”!
      ……
      十年的“楚囚生涯”,上网写博客遭遇的“女博围剿”,这些匪
 
夷所思的围困,仿佛逆海行舟,斯是何等逆境?女人,在顺境中美丽,
 
不足为奇,以金钱打造“优雅”,必然有“造作”之嫌!然而,人到中
 
年,身无分文,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有“美丽”?斯是何等“坚毅”?!
      其实,古今中外,不乏在逆境中绽放绚丽生命之花的女性,她们
 
的优美,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生命艺术精品”!
       最近一直在重读《余秋雨散文》系列,现在能入我眼的当代文
 
学无几,与其让那些苍白造作,文化肤浅,心性扭曲……的文字充斥眼
 
幕,不如读“文学经典”!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毕竟包含了东西方文史,
 
东西方哲学,戏曲,艺术等等丰厚的含蕴,阅读大师的文字,就是在逐
 
一验证自己的“腹中文墨”,这种“无声的交流”,正是天下读书人的
 
共同殊胜之感。
       今日读到余秋雨先生的关于几位优秀女性的文字段落,有非常
 
的触动之感,其实,余秋雨先生本人的遭遇,也颇令我感同身受,虽然
 
,我们处于不同的“文化等级”,我没有资格与之平级!正如他在文集
 
里不惜笔墨的大量列举“东西方卓越之人杰的遭遇”以释放内心的孤忿
 
!而我只是在“遭遇”上遇见了同类的“惺惺相惜”之感。
       恻隐之心,高贵者之人性!
       谗曲之心,卑劣者之人性!
       今日之奋笔,恰恰是因几位优秀女性的生平事迹而继发的“鹿
 
鸣”!
       我愿意以悲愤的心绪,转述一下这些“凄冷高远的秋色”(余
 
秋雨语)!
       ”一位享年78岁的女诗人亡故时,她的讣告竟然是自己临终前
 
写的一首小诗:
        ‘我有一间小木屋,仿佛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
 
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
 
求,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漂浮在永恒冷寂的太
 
空。’
        我的好友黄宗江先生在吊念这位女诗人时,一开笔就说:
        你没见过她,不知道她有多美,诗有多美!
        读完这篇自拟的讣告,我立刻堕身于一种深秋的诗意里,年迈
 
的女诗人辞世前独住在小木屋里,竟然寂寞得那么美丽,归去的那么典
 
雅……如同一份冷寂高远的秋色“!
       读这段文字时我泪眼娑婆,我的性格里一直有着翡翠的”冰冷
 
与坚毅“,然而,我的诗性与佛性又如田黄石一般的温润柔软,每每读
 
到令人感动的文字或图片,我都会尽情的一洒泪雨……
      另一段文字是有关张爱玲的”凋零与谢幕“:
      ”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寞,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
 
张爱玲那样,满世界都在为她热闹,她却躲着,躲到谁也找不到她。这
 
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致,而是一种深刻,正是在
 
这一角落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
        上海人也许会觉得她死的凄楚,可怜的人们一定会倒过来可怜
 
她,在茶余饭后讨论着她本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可怜……“
        读这段文字我特别满意,因为,我与余秋雨对于张爱玲的”宁
 
愿寂寞“所持的观感惊人的一致。毕竟,人人都是惧怕孤独的,惟有张
 
爱玲内心何等孤高自足,可以如此的遗世而居,与世无涉!对于这样的
 
女性,惟有敬仰而不可妄语!
        余秋雨先生浓墨重彩描述的第三位女性是他当年在上海戏剧学
 
院的英文老师张可女士,他说她有一种”宁静的文化风度“!这使我不
 
由得肃然起敬:
        ”张可老师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出身高贵之家,容貌美丽,娴
 
熟英语,莎士比亚研究专家,翻译家。只要学校有重要外宾来访,总少
 
不了她。高雅的仪容和漂亮的英语,看她的举手投足,言谈风度,使我
 
觉得既恢宏又神秘。坎坷的命运给她带去无尽的伤害,漫长灾难中的不
 
懈护卫,可心里似乎不懂得恨。只有听凭仁慈天性的指引,才能臻于这
 
种超凡绝尘之境“。
         ……
         然后,我包含热泪的继续读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另一位女性:
         ”人类的身体是这个世界的最高材质,我看到的另一种材质
 
:可以吸纳华彩,却又纯净透明,可以美艳惊世,却又霎时自寂。果然
 
如琉璃的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余秋雨先生把这几位女性安排在了“秋天”这篇标题文章里
 
,他的寓意可以想见。
        ……
        我想:人类的结构包含着天机!内在结构越完善,外在形貌越
 
优美!
        相同的质地,总会有相同的结构,所以,有的人外貌近似(基
 
点的相近:或眉眼,或脸型,或神韵,或体态),而有的人,精神想通
 
……
        这几位女性,她们都是人间的奇艳,有着相同的内在结构:”
 
人性之美“!
        而我,却从她们的生平事迹中,读到了安慰……感同身受,即
 
是莫大的安慰!
         
        
                                                 2015年11月2日
 
于浣花溪畔落雨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