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不由你


  英国作家西蒙.克里切利在《哲学家死亡录》一书的“最后的话”中写道:“各种调查表明,当提到面对死亡的态度时,大部份人都希望死得痛快一点,轻松一点,正如俗话所说:‘不要给任何人造成负担。’我想,隐藏在这种陈辞滥调的背后的事实是,人们之所以不想成为负担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的子女和爱人能够照顾好他们。害怕死亡就是害怕虚弱无能,害怕待在不体面的养老院里,害怕受到忙碌而遥远的家人和生活窘迫的朋友的忽视。”

   其实,更深一步的真相是害怕因死亡而被这个我们曾经热爱过的世界彻底的遗弃。

   几千年来,墓地一直被汉民族百姓视为一种永恒的身体的“归宿”,人们赐予它“千年寿域”、“万古佳城”的美名。但在急躁而又浅薄的现代生活中,生的疯狂压抑了对“松扉”、“泉屋”的应有的观照,当墓地的物质与精神品质被社会集体遗忘时,墓地就变成了一种对“存在”的根本上的“遗弃”的证据和村夫们用为全社会所有的地为自己谋财的一门生意。,自然的延伸,扫墓便成为了活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与郊游活动关联的习俗。

   被遗弃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人人、永远如此。唯一可做的就是自己去营造好自已的“归宿”。虽不可永恒,但管到灵魂不再需要物质来寄托的时间阶段之内,应当是完全可能。

   当想到“躺在这里面的那个傢伙是我”的时候,墓地的质量想不好都困难。但这只有勇于为自己的人生担负起全然之明白人才会自觉去努力,更需要有“仁者爱人”的“克己服礼”者之坚持与牺牲。

   不要相信他人的终极关怀,这不仅仅是信任和能力的问题,因为非终极者是无法理解“终极者”的状态,也就无法实施真切有效的关怀。

   尽可能在尚有精力的状态下为自己监制一块墓地,这才是“死得其所”的真实内容和可靠的保障。

   听不听由你,信不信不由你。

201571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