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衡贸易的货币互换
廖仁平
1 前言
流通于世界各国的每一美元纸币都意味着美国的债务,而这种债务似没有偿还的迹象(特里芬悖论),这种现状的实质就是美国用纸币美元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其它大国羡慕忌妒恨着美国这种货币霸权,于是出现了货币竞相国际化的货币战,同时还配合汇率战、贸易战等争夺他国市场份额转嫁危机…微观上看个别国家在这些争战中可以获得暂时利益,但宏观地从全世界经济发展角度看则是一种负和博弈,这种负和博弈过程中的各种不公阻碍了人类文明的步伐…探索更公道更有效率的国际贸易及货币汇率管理等新规则仍是世界经济学界的重大任务之一。本博文基于平衡贸易对各国货币的公平互换等作了部分探讨,旨在消除传统货币霸权消除贸易冲突促进国际贸易繁荣。
2 平衡贸易的剩余分配特征简析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纽约大学教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一个叫“消费者剩余”;一个叫“生产者剩余”。两者相加,叫“市场总剩余”。 (消费者剩余:baike.baidu)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卖者的实际成本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实际成本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在购买过程中从市场上得到的收益;生产者剩余是卖方在出售过程中得到的收益。买卖双方的收益就是对商品总剩余的讨价还价性分配结果,也是商品交易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剩余分配原理同样适合于国际贸易。
3 双边平衡贸易模拟分析
此以A、B两国间苹果与桔子间的简单交易进行简要的模拟交易分析(苹果与桔子是形象比方,可以广义地将之分别看成是A、B两国商品篮子的名称即“苹果篮子商品”与“桔子篮子商品”,它们由A、B两国成千上万种商品共同组成,分析中暂不考虑交易成本及边际效应等)。
假定:A国货币为a元,其比较优势产品是苹果,国内市场均衡价格为每个苹果1a元;B国货币为b元,其比较优势产品是桔子,国内市场均衡价格为每个桔子2b元;A国消费者认为一个苹果至少值一个桔子,即苹果换桔子的比例应当大于1,B国消费者认为一个苹果最多值4个桔子,即苹果换桔子的比例不应当大于4…
问题:A、B两国间苹果与桔子间的平衡贸易均衡点在哪里?两国货币间的均衡公平汇率应当是多少?
分析:(1)苹果换桔子的比例在大于1小于4之间均有可能成交,具体成交比例取决于A、B两国谈判技巧及相关信息对称等情况。(2)如果信息对称,谈判技巧等也相当,则各国在交易中所分配得到的剩余量趋于相同,即苹果换桔子的比例为1︰2,此时,A、B两国都获得了1倍剩余。此时的贸易相对最公平,可以此为其平衡贸易均衡点。(3)A、B两国平衡贸易均衡点时交易商品的货币价格比就是A、B两国货币间的均衡公平汇率即:1a元︰(2×2b元)=1a︰4b
此模拟举例中的苹果代表的是A国的“苹果篮子商品”,桔子代表的是B国的“桔子篮子商品”,此两篮子商品正好是A、B两国双边贸易时各自所需要且都能从交易中得到剩余的商品篮子。显然,两篮子商品中的商品品质、种类、数量等都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导致双边贸易国间剩余分配的动态变化,为了动态确保公平互利交易,交易双方周期性地坦诚平等协商剩余分配成为必要(真实双边贸易中的这些商品篮子由成千上万宗具体贸易多次讨价还价博弈形成,它们一旦形成后,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并不需要频繁地进行这种剩余分配谈判)。
4 “智能公道经纪人”概念简介
为了简明地说明双边贸易中的一些问题,此引进一个“智能公道经纪人”概念。此人是抽象的人,它由相关商品价格信息支持系统和贸易条款约束系统及其相关汇率调控系统等共同组成,它会动态地给出一国各类商品(包括进口商品)实时价格信息等…因为它深知双边贸易长期共赢的基础就是坦诚透明的平衡贸易,它也深知欺诈霸道只能得利于一时,所以它总是能给出一种公道的平衡贸易均衡点。
双边贸易各国,只要信任这个“智能公道经纪人”,在它的建议下进行商品剩余分配,则交易成本将最低化,贸易各方都能得到基本相同的商品剩余量。基于其公道的平衡贸易均衡点的商品篮子货币价格比就是双边贸易国间的“均衡公平汇率”。
为了确保这个抽象的“智能公道经纪人”能真正智能公道地指导贸易双方公平贸易,交易国间的实时商品价格信息(主要是篮子商品在各国的市场均衡价格)要彼此共享,且允许公正的第三方随机抽查。当发现剩余分配不均衡时,要及时调整各交易篮子商品中相关商品的数量、质量、价格等。
5 动态货币互换管理
A、B两国间的平衡性双边贸易的实质是易货贸易,双方都在这种易货交易中得到了商品剩余(或实物利润),但不存在谁赚了谁的钱这个问题,货币仅仅充当了一下交易媒介的作用,让交易更高效而已,那么,此种交易中货币的存在是否多余呢?
如果技术发展到可以随时随地准确快捷地确定各物相对均衡效用值时,货币媒介的确多余,直接进行易货贸易同样可以公平地多赢;但当今人类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仍有许多交易借助货币可以极大地提高交易效率,所以货币仍有存在必要。
模拟举例中A、B两国双边贸易的“苹果篮子商品”与“桔子篮子商品”,各篮子商品中的每宗交易都是由A、B两国企业法人们间的谈判完成,显然,在微观上,每宗交易直接用货币价格进行相关谈判效率相对较高,所以得让这些企业法人手中有足够的货币。这些企业法人们对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确定是无能为力的,如何在相对公平的汇率基础上,确保这些企业法人们手中随时随地能得到交易所需要货币量,就得由A、B两国政府(或A、B两国央行牵头),宏观统计性地确定出一个相对公平的货币汇率。
宏观统计就是统计各篮子商品在各国国内市场的均衡价格,由此即可确定出剩余分配情况。当各国剩余分配量基本相同时(如1个苹果在A国为1a元,在B国为8b元;2个桔子在B国为4b元,在A国为2a元;则1个苹果换2个桔子的交易状态,A、B两国都可以得到1倍交易量的商品价值剩余,即A国得到1a元剩余,B国得到4b元剩余…),就达到了相对最公道的贸易均衡点。此相对最公道的贸易均衡点时,苹果篮子1a元货币与桔子篮子(2×2b元)货币的比率就是A、B两国货币的公道汇率,即1a元︰(2×2b元)=1a︰4b
两国央行可据此进行货币互换,根据每周或每月双边贸易规模确定货币互换数量。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这些互换的货币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它们只是一种电子记账数据即电子货币,这些电子货币可通过银行等金融系统方便快捷地分配到A、B两国需要进行双边贸易的各企业法人账户上。
6 讨论
正常情况下,一国各商品价格短期的变化是很小的,但稍长期,各商品价格可能此涨彼降,所以货币互换宜动态短期进行,建议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每次都要根据相关价格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调整汇率,以确保双边贸易各方能分配得到大致相同的剩余。
双边贸易以平衡贸易为第一重要基本原则,各方都不以赚取对方货币为目的,互换的货币要确保在互换周期内基本用完,贸易的顺逆差额度要严格控制在一个较小范围(如顺逆差额度或透支额度为总贸易额度的3%),且要求各国要在下一周期贸易中努力消除这种差额。平衡贸易原则下的双边贸易,传统贸易冲突一般会自动消失。
模拟举例分析中没有考虑交易成本及各种价格干扰(补贴、倾销、关税、物流效率等都会干扰商品成交价格),为了简便计算剩余量,应以商品到岸价格为准进行相关计算(如模拟举例中的A国苹果,无论苹果在A国国内价格多少,A国补贴多少或相关税费是多少,假定它到达B国口岸交到B国人手中的价格是1a元,则应以此为标准进行剩余计算和汇率计算。桔子同理。)。此法将各种价格影响因素都综合性地简化了,它在高度保障各国经济政策独立性的同时维护了双边贸易的开放性公平性互利性。
本模拟举例分析中没有考虑边际效应,不同交易规模态时,各商品对各国的边际价值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以通过调研商品的市场价格获得,所以,当交易规模变化较大时,要重新确定交易双方合理汇率。
现代化的商品实时报价系统的效率是很高的,它可以每小时更新一次报价,相关统计人员据此准确估算实时公平汇率非常方便,此可确保短周期货币动态互换的科学与公平。
将双边贸易模型推广到三边贸易或多边贸易,情况稍复杂些,但依据双边平衡贸易推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同样适用,其具体运用细则要稍作调整,对此本文不细论。
各国间都不以赚取它国货币为目的,只将货币看成是国际贸易媒介,大家都平等公开透明地共享商品价格信息,遵守平衡贸易法则,则绝大多数传统贸易冲突都将自动消失,国际货币也就没有了继续存在的必要,特里芬悖论将自动消失,一国通过铸币税占他国便宜的事当然也就没有了,货币战贸易战汇率战也成了多余的事,外汇储备也会成为多余的事,此将敦促美元等“世界货币”回归本国(美国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暂时会严厉反对这种公道科学的货币互换法则)…各国努力发展自己的实业,动态创新出高品质新商品,提高本国商品的总剩余(或比较优势)就会成为各国外贸管理的第一法则,如此,人类经济可望更加公道地繁荣兴旺!
2016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