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寒假-15 芒市(1):芒市一日


 温暖的寒假-15

芒市(1):芒市一日

2019-1-28

从龙陵到芒市三十多公里。我和何师傅边走边聊,不要一个小时就到达了。

芒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首府。在我的想象中,这是座边境小城,充满着异国情调。我小时候看父亲年轻时在芒市留下的照片,有大象和孔雀,象脚鼓和大榕树,芭蕉林和大金塔,就一直向往着。

办理好住宿手续之后,到附近转了转,等着雨燕的到来。她今天从昆明乘飞机直接过来,一点左右可以到达。宾馆门口不远的十字路口,有个街心花园。刚才何师傅跟我介绍说这就是三棵树,是当年周恩来总理到芒市跟缅甸负责人协商签订中缅边界条约时栽下的,现在已经不是三棵树而是三片树林了。街心公园一侧的马路边有个古迹,叫做白水井。一个石条砌成的方形宝塔,里面是口水井。井水清澈,冰凉凉的。井边有塑料勺子,行人可以随意取用。水井边有块石碑,记载着它的历史。

附近有个风情街,有各种特色小吃。雨燕来到,我们就前往逛街,顺便找东西吃。我对旅行的理解,是到陌生的地方,结识陌生的人群,看不一样的风景,吃不一样的东西。到了芒市这样有异域风情的地方,自然要尝一尝不一样的饮食。看了看,这里最有特色的东西,莫过于各种泡菜和泡水果了。我看那些大姑娘小伙子,都是抱着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满泡菜泡水果,边走边吃。我们走进一家最热闹的小店,也不知道是什么,这样那样要了一些,装了几大盘。其中还有冷冻的烤肉。我只能看着流口水,因为我正在闹肚子,吃不得这些冰冷的东西。

 

穿过步行街,来到奇珍园。这是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园,收四十元的门票。进入大门,正对面是一座金色的尖顶塔楼,典型的傣族风格。远远可以看到周恩来总理的金色画像,走近一看,原来是“周恩来总理纪念亭”。有导游在讲解,讲中国和缅甸之间历史上的边界问题,讲周恩来与缅甸国王协商划界的过程,讲签订边界条约给两国人民带来的利益,等等。继续往里走,路边是一丛丛的凤尾竹,独树成林的大榕树,还有树下闲适游荡的孔雀。竹林里还有傣族风格建筑的餐厅,经营傣家风味,前来进餐的客人可以免门票。奇珍园的最里边,有好几个展馆,展示主人收藏的各种珍宝,有各种奇石,宝石,木雕,珍木。最让我惊奇的是珍木馆。我在电视上古玩节目中看到的那些珍木,像花梨,紫檀,阴沉木等等,据说都是黄金一样的珍贵。在这个展馆中,各种珍奇木材应有尽有,而且至少是合围粗;有的,甚至像座小山一样。这些珍贵的木材只是放在这里展示,上面都挂着“非卖”的标签。如此大量的珍贵木材仅用于展示而不变现,可见主人实力之强大。

正对着进口,是一座狮子的雕像,看起来是用整块树根雕琢而成。那狮子惟妙惟肖,气势非凡,有一座小屋那么大。实在是太像了,太壮观了,反倒引起我对其真实性的怀疑。仔细一看,整个狮子是用塑料制品灌注而成的,狮子身上有隐隐约约的灌注留下的痕迹。而且,那狮子光滑的腿部可能在搬运过程中被刮伤,可以看到里面明显不是木质。正好先前在周恩来总理纪念亭听过她讲解的那位女导游过来,我想确认一下,就走过去跟她说,“这狮子真是木头的吗?”那女子听出我的怀疑,于是表现得很反感。她以不屑的神色瞟我一眼,冷冷说道:“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我一愣,贫穷?想象力?感觉脸热辣辣的,一句话说不出。

奇珍园的最里面,似乎隔着围墙就是勐焕大金塔所在的那座雷牙让山,山顶上金色的佛塔就在眼前。没有通道。我们得返回去,再绕过来。叫了辆出租,沿着盘山的公路,好一阵才到达金色佛塔的脚下。在所有的旅游介绍中,勐焕大金塔都是芒市旅游景点的第一名。在芒市的街头,很多地方都有这种金塔,大多都很壮观;但是,在所有的金塔中,勐焕大金塔是最巍峨,最壮观的。实际上是一个塔院,中间是最高大的金塔,四个角上还各有一座塔。大金塔在东西南北各开了一道门,正对着每道门,各有一尊佛像。游客无论从那道门进入,一抬头就可以瞻仰到佛的尊荣。外面还有些闷热,进入塔内顿感清爽惬意。我们正好在塔内转上两圈,既是纳凉,也是转佛。我这样三心二意的唯物主义者,对待宗教也就只有这样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态度。

 

走着走着,雨燕跟我说,这里的佛像似乎与内地的有些不同;好像更生动一些,更生活化一些。是啊,我装作内行似的解释。佛的形象本来就是人的形象,本来应该是生动而生活化的。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从印度直接过来,还没有受到儒家文化的污染,所以还保存着原本的样子,包括佛像。内地的佛教,因为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浸润,变异了,就成了那故作庄重,装模作样,虚头八脑的样子。我说这些,没有什么依据。我只是借此对儒家文化进行嘲弄。每次想起或者说起中国传统文化的虚伪做作及其对人性的压抑戕害,我就会想起儒家文化,尤其是想起朱熹;每当想起朱熹那伪君子卫道士的形象,我就来气儿。

大殿中间的佛像脚下,坐着两个小和尚。一个十来岁,一个十五六岁;他们都穿着黄色的僧袍,脚下是崭新时尚的运动鞋。此时,两人都低着头聚精会神玩手机。两位女子找小和尚请附身符。女子虔诚地跪在地上,神情专注,态度肃穆。那小和尚给女子将附身符戴到手上,嘴里念念有词,眼睛却在东张西望。雨燕说,看起来寺外的信徒要比寺内的僧人更认真更虔诚更把信仰当回事儿。我说确实如此。我在大昭寺看到的就是这样。寺外的信徒是千里迢迢一路磕着长头过来,耗尽所有财物。而寺内的僧人玩着ipai,用扫帚扫落在地上的纸钱,他都不愿弯下腰用手捡拾。

 

离开大金塔,有台阶路通往山下。就在接近山下公路的地方,有一座“滇西抗日纪念碑”。碑文上显示,所纪念的对象包括国军,同盟军,南洋机工,游击队,各族人民。我第一次看到这样写碑文,这样概括纪念对象的。这样写,既真实,也全面。再看落款,此碑是德宏州政协1990年所立。

接着去了市中心,去看树包塔。在网上的评比中,这是芒市名列第三的景点。一个广场,似乎还在修理中,地上铺 还是碎石子。广场的中央,是一棵巨大的菩提树,走进一看,菩提树下有一座塔,被树根紧紧包裹着。看起来是先有了塔,后来飞鸟带来了菩提树的种子,落到了塔上,长成了树。菩提树生命力非常旺盛,其根系非常发达,慢慢地就将塔包围,并与之融为一体。

树包塔的边上有辆手推车,边上搭着个塑料棚子,一个女子在那里买零食,似乎也在管理这里的敬香事务。一辆出租车开过来,停下。司机走下车,跟那女子打了个招呼。走到佛像前,朝一个罐子里放入两张十元的钞票,然后从边上的盒子里取出香和纸,点燃,置入香炉中;然后叩拜,念诵。仪式结束,那女子问小伙子,“是不是昨天有事,没见你没来?”小伙子说:“来了的,当时你不在。我自己请了香,磕了头。”

 

离开树包塔,还有一个景点要去。

穿过一条街道,路边是一排排的椰子树。看到很多家铺子都在卖一种手臂粗棍子样的东西。那棍子通体红色,上半截用塑料包着,根部的的竹子露出来。过去向店主一打听,说是高香,过年是点燃插在门口,有祈福消灾的意味。我事先也隐隐约约想到这方面的功能,不过没想到是过年插的高香。

转过一条街,来到菩提寺门口。菩提寺是芒市的著名寺庙之一,据说是因为门口有棵巨大的菩提树而得名。我们在转过街角的时候倒是见到一棵大菩提树,上面还有成熟的红色果子落下。正对大门,就是菩提寺的正殿。佛像供奉在二楼,楼下是空场,摆着桌凳,似乎是聚会进餐的场所。远远就看到大殿内的佛像,伟岸庄严,金光闪闪。我好像是感觉到了召唤。上二楼,脱鞋,进入殿内。殿内很宽敞,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我们在佛像面前压低呼吸,放轻脚步,慢慢走走看看,感觉到宗教带来的平静和安适。

出殿,下楼。右侧一座佛殿之下,一位着僧袍的成年男子,倚着栏杆,正在吞云吐雾。我不太清楚南传佛教有没有抽烟的禁忌。但还是感觉不自在。转到主寺的后面,两座二层的小楼,都是洗手间。其中一座门口有提示,“大师专用”。我纳闷,南传佛教不会这样等级森严吧,连洗手间都分大师和非大师?我们先还以为南传佛教会更自然更亲民一些,更少虚头八脑一些的,莫非情况相反?

 

走出菩提寺,七点多,天色暗下来了。

又到市中心的芒市广场,看了一会儿傣族兄弟姐妹自发组织的集体舞蹈,感受到一点民族风情。

返回宾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