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日(4):看不见的“孔子问礼处碑”
2019-3-15
在宾馆安顿下来八点多,时间还早。查了查地图,“孔子问礼处碑”距宾馆不到两公里,于是决定去看看。出宾馆,沿爽明街一直往南走;到头右转,沿东关大街往西两百米,就到“孔子问礼处碑”了。
洛阳也到处在搞建设。门前大街到处有铁皮棚子围着的工地,似乎在修下水道,或者在修地铁。路边一家接一家的小饭馆,小吃店,灯火通明,热气腾腾的。人行道上,行道树下,还有摆摊卖烧烤的;有推着三轮车卖零食和小吃的。空气中弥漫着汽油味儿,油烟味儿,灰尘味儿。路面的地砖都沾上一层油污,踩上去有黏糊糊的感觉。
穿过中州东路,路面变窄,成为胡同。灯光暗下来,两侧的住房看上去黑乎乎的。有骑三轮车卖水果的通过,大声吆喝着“苹果,便宜卖了”。想来也是习惯性的叫唤而已,这个时候,街上黑乎乎的,有谁会专门出来买水果呢。到了爽明街尽头右转,进入东关大街。说是大街,其实是更窄更暗的胡同。也许在古老的时候这五六米宽的道路算是大街,在今天只能算是小巷。隔十来米才有一棵电线杆子,上面挂着一盏路灯。灯光本来不够亮,加上路灯下面是一大捆密密麻麻的电线,撒到路面上的灯光就只有微弱的一点点了。路面和周边的景物看起来都是模模糊糊的。
走了两百米左右,看到右手边黑乎乎的一面墙,三米来高,四五米宽,顶上还有外倾的瓦沿,我知道这就是“孔子问礼处碑”了。我出发前多次看过网络上的图片,清楚记得这处古迹的轮廓。再走近,看到那面墙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高一些,两边低一些。那墙是砖砌的,应该是黑色。一块石碑嵌在中间的砖墙上,两边的两面墙,中间是拱门的样子,里面什么都没有。整个建筑的前边,有石栏将人行道隔开,可能是为了保护石碑。不过在稍远处看过去,却让人感觉里面是个垃圾坑。周围没有灯光,石碑上的文字一点看不到。我努力凑近,打开手机电筒,才勉强看到“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几个字。据说孔子问礼处曾经有过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有好几重的殿宇,如今只剩下这座石碑了。这座石碑是明朝万历已酉(1609)年刻立的,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倚着石栏站在碑前,发了一会儿呆。这是个什么地方呢?我为什么到这里呢?
孔子到洛阳向老子问周礼,历史上确有其事。孔子不是要克己复礼吗,他当然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周礼;而要学习周礼,当然最好是问老子了。老子当时是东周的图书管理员,也是研究周礼的权威。也有一种说法,说孔子找老子问礼,其实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因为他在宣传周礼过程中屡遭失败,信心受到了打击。他希望在与老子的交流中得到慰藉和支持。孔子向老子学习周礼确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但它与这个地方有关系吗?为什么是为“问礼处”立碑而不是为“问礼”本身立碑呢?我又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呢?只是看看这个地方吗?这样一个垃圾坑一样的地方,这样一面黑乎乎的墙,一面看不清楚的石碑,究竟有什么好看的?如果是为了回顾那段历史,为了反思那个时代的思想流变,需要千里迢迢跑到这里,在黑漆漆的夜里,傻乎乎地站在这荒僻的地方吗?如果要领会老子和孔子的精神,如果要对老子的智慧,对孔子的精神表达敬意,我在书房岂不是能更好地做到?
不远处的马路边上,灯光微弱的电线杆下,两位老太太在用我听不太懂的方言说着家长里短。
我在这里站久了可能会被误会为鬼魂,会吓着别人。于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