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日(10):空空荡荡定鼎门
2019-3-16
为了方便第二天早上去参观洛阳博物馆,我住到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附近的一家宾馆。入住之后出门走走,无意间走到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定鼎门是隋炀帝迁都洛阳之后所建都城的正南门,隋初叫建国门,唐时更名为定鼎门。后梁,后唐,后周时代都作为洛阳南正门,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城门。2009年,在原定鼎门遗址上修建了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展示定鼎门遗址的演变历史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外观为仿唐城门,由城门、城墙、城楼和阙楼组成,远远看去巍峨壮观。2014年,定鼎门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项目之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博物馆的南侧是定鼎门文化广场,东西宽一百八十米,南北长二百八十五米;中间有一巨大铜鼎,高约七米。除了一只巨鼎矗立中央之外,文化广场看起来空荡荡的。有爷爷奶奶推着小车带孙儿在玩,也有几位中年人在放风筝。到了傍晚,也许会有跳广场舞的出现。
我到定鼎门遗址博物馆跟前的时候,已经过了参观时间,售票处关了门。那城门、城墙和城楼显得高大雄伟,可惜不能上去参观了。拍了拍照片,准备离开。我先是准备走去洛水边看看的。作为华夏文化起源的“河图”和“洛书”,据说都与洛水有关。沿着定鼎门的城墙脚走了一段,却发现可以转到定鼎门的北边,那里似乎正在搞旅游开发。
原来,隋唐的时代,在定鼎门的北边有天街,东西宽一百四十米,南北长四点二公里,从这里一直通到洛河。现在作为旅游项目在建设的,可能是要恢复一段古街。恢复四公里多不太可能,工程实在太大。我远远看到草地中央有黄色的土墙,先以为是历史的遗存,走近一看才知是新建的。那土墙高约1米,宽约1.5米,一段一段的,每段五十来米的样子。看介绍说,天街两侧是相当于今天居民小区的“坊”,这土墙就是坊与坊之间的隔墙。
四下里看看,正在开发建设的面积得有上千亩吧。原来这里应该是农用地,用来种粮食或蔬菜的,现在都闲置下来,等待开发。已经修了不少坊墙,还修了纵横的几条街道。我决定放弃洛河,就在这里看看。深入进去,发现有片地方挖了大坑,现在有塑料布盖着。边上插了个牌子,写着“考古重地,闲人免进”。我前些天在读许海涛的《跑家》,其中讲到陕西一带农家起房子挖地基不时挖出古物的故事。我目前所在的地域,正是一千五六百年前隋唐时代的天街所在地。考古队挖出的土疙瘩里,说不定会藏着一枚小小的铜钱。于是我边走边小心踢一踢路边的土块,指望会有惊喜出现。其实就算有铜钱藏在里面也不一定看得到,天色已晚,光线很弱,路面都快看不清了。
于是往回走。定鼎门上的观赏灯已经打开,远远就看到金碧辉煌的样子。田野里几株大树枝头有一个个鸟巢,此时可以看到鸟儿正在回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