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人生最后一次讲演
重庆江津聚奎书院(聚奎中学)鹤年堂是陈独秀作最后一次演讲的地方。
鹤年堂整个建筑群布局谨严、庄严、肃穆,且大部分建在巨石之上。蔡律摄
聚奎书院,始建于1870年,是中国五十大书院之一,位于重庆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是重庆市保存最完整的书院园林建筑。不仅拥有黑石、古树、群鸟、古建筑群等众多景观;更有陈独秀、冯玉祥、郭沫若等70多处名人墨迹石刻;还有鹤年堂、七·七纪念堂等抗战遗址和明代川主庙等古建筑。脚下是曲径通幽的青石板路,耳畔是朗朗书声。白屋诗人吴芳吉、巴蜀史地学家邓少琴、原中国女排总教练邓若曾等多位名人均毕业于此。
聚奎书院鹤年堂内景。来源:江津文旅
鹤年堂建于1928年至1930年,因邓鹤年捐银元一万元故名。内为仿罗马歌剧院式结构,造型独特。分上下三层,可容纳一千四百多人,当时号称“川东第一大礼堂”。后来,寓居江津的陈独秀曾在此讲学。陈独秀为赞颂邓氏兴学善举,题词称道"大德必寿",并篆刻鹰嘴石上。
鹤年堂西侧立三面尖碑,于右任题书“顶天立地”。蔡律摄
堂颜“鹤年堂”为于右任题书,鹤年堂西侧立有一石碑,石碑为三面尖碑样式,三面分别刻“奋乎百世”、“顶天立地”、“继往开来”,该碑由于右仕题写。2006年原样维修。今为江津的文化品牌“江津聚奎大讲堂”,时有名人讲演。
于右任题写 “奋乎百世”送聚奎书院鹤年堂 蔡律摄
抗战时期,陈独秀、于右任、文幼章等著名教授、学者、作家、文学家、教育家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在此登台讲学或演讲,被誉为“川东第一大礼堂”。1940年,陈独秀曾在正门内右侧小屋小住一二月,并在此作了他人生最后一次讲演。
据庞国翔先生《陈独秀为人做寿》描述: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午邀他来学校“鹤年堂”给全体学生讲演。1940年10月2日,陈独秀身穿蓝布长衫,外套马褂,脚蹬布鞋来到学校。他体态清癯,虽脸上布满苍凉,但两眼却显得深邃,陈登上讲台,说话慢而有力,他先讲匡衡凿壁偷光的掌故,劝告青年学生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为民族作贡献。接着,他又讲东洋小日本想霸占中国,全国人民要一致对外,争取抗战胜利……陈独秀讲演大约40分钟,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讲演完毕后,学生们站立两旁热烈鼓掌欢送,陈独秀对每个学生都点头微笑,稳步前行,显得很是高兴。这是陈独秀生前所作的最后一次演讲。
一床一书桌,陈独秀曾寓居于此。来源:江津文旅
陈独秀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他以光明正大和清正廉洁在社会上赢得了尊重和声望,也因其一生有过许多变化而成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从陈独秀先生在聚奎中学鹤年堂最后一次演讲看,“劝告青年学生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为民族作贡献。全国人民要一致对外,争取抗战胜利”,他的人生观是积极的,支持全民族抗战,是一位可贵的爱国者。“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他谢绝了高官厚禄的邀诱,蛰居四川江津,在贫病交迫中埋头于作书写诗和文字学研究,躬耕院外菜畦,收获过南瓜、茄子、萝卜、洋芋等菜蔬,印证《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千古名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蔡律 2020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