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语丝0214】权之变:随境随情,因势利导


 【山语丝0214】权之变:随境随情,因势利导


中条山客
 
 
大家都知道,某一具体领导方式并不是到处都适用,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因为任何领导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因此,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就要随着自身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权变理论。
 
比较有名的是菲德勒(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专家)的随机制宜领导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不仅在于他们的个性,而且还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和领导者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菲德勒认为,上下级关系对领导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职位权力与任务结构大多置于组织的控制之下,而上下级关系可影响下级对领导者信任和爱戴的程度,以及是否愿意追随其共同工作。菲德勒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关心任务的领导者在“不利的”或“有利的”情况下,将是最有成效的领导者。但当情况仅是有些条件不利或是有利时,发现注重人际关系的领导者是最有成效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伯特·豪斯(组织行为学教授,当代人)把期望理论和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途径─目标”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激励下级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其工作中使下级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者的责任和作用就在于改善下级的心理状态,激励他们去完成工作任务或对工作感到满意,帮助下级达到目标。为此就要向下级讲清工作任务;承认并刺激下级对奖励的要求;奖励达到目的的成就;支持下级为实现目标所作的努力;为其完成任务扫清障碍;增加下级获得个人满意感的机会等。领导者的这种作用越大,对下级的激励程度越高,就越能帮助下级达到目标。“途径─目标”理论的核心是:领导者影响着介于行为与目标之间的途径。领导者是通过规定职位与任务角色,清除实现业绩的障碍,在设置目标方面谋取群体成员的支援,促进群体的内聚力和协作力,增加满足实现个人业绩的机会,减轻压力和外界的控制,使期望目标明确化,以及采取另外一些满足人们期望的措施。
 
弗鲁姆和耶顿两人在1973 年所写的《领导和决策》中提出了领导规范模式,是一种最新的权变模式。他们认为,领导者可以通过改变下属参与决策过程的不同程度,来表明领导者的行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根本没有对所有情况均适用的、唯一正确的领导作风,应该开发一系列的领导者行为,从专制独裁的到参与管理的不同领导方式。这种模式与菲德勒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将领导人的行为特点看成固定不变,要通过调整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特点,而这一模式则认为领导行为应该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弗鲁姆和耶顿还认为,领导者应该使用他们的原则制定简易的决策流程图,领导者可以根据情况最后找到合适的领导方式。这个模式对培训未来的领导者,如何选择使他们能够及时地作出决策、能够作出高质量的决策的领导方式方面,是个重大的突破。如果领导者能正确地判断情况,选择最好的领导方式就变得较为容易了。
 
美国心理学家阿吉里斯提出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也是一种权变理论。阿吉里斯主要集中在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问题上的研究。他主张有效的领导人应当帮助人们从不成熟或依赖状态转变到成熟状态。他还发现,领导方式不好会影响人的成熟。在传统领导方式中,把成年人当成小孩对待,束缚了他们对环境的控制能力。要促进人们行为的成熟,领导方式应针对下级不同的成熟程度分别指导,传统的领导方式,适用于领导那些行为不成熟的人或心智迟钝的人,对成熟的人是不适用的。还要创造条件帮助和指导下级行为趋于成熟。
 
2020年2月14日星期五,情人节,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