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武汉一名14岁初三男生,在学校走廊被母亲扇耳光后趁人不备跳楼身亡。”
详情:
一个14岁的孩子因为在学校打扑克牌被叫家长,那个男孩的母亲雄赳赳气昂昂走过来,然后走到男孩子身边,嘴里不知道在说着什么,给我的感觉是在骂他吧,然后扇了孩子一个耳光,接着再用手掐他的脖子,掐完,放手,孩子踉跄一下,母亲又扇了孩子一个耳光然后趾高气扬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接下来就发生了让人震惊的一幕,这个男孩子静默了一两分钟,然后爬上护栏,一跃而下。
被母亲打耳光的时候,被掐脖子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应该有羞愧,或许更多的是绝望吧。
静默的那两分钟他心中可能有很多心理活动,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好丢人,回家后可能还免不了一顿打骂,刚才妈妈的那样做,那样说,是恨不得我死吗?也许我根本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死了就都高兴了,也不必再给你们谁丢脸了,也不会让你们谁没面子了,于是终身一跃,结束了这一切。
【爱吗?】
很多家长说:我怎么不爱孩子?我挣钱还不全都是为了他能吃的好,穿得好,能上个好学校,以后能有大出息,我现在严厉要求他,是为了他好。
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
很多人信奉这句话,所以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多是在“打骂”、“吼叫”、“嘲讽”中完成的。
你认为这是“对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一回家就像“恐怖片”要上演一样。
甚至有的父母骂起孩子来,可以从吃饭骂到睡觉,一直喋喋不休。
你所说的"爱"或许更多时候是对孩子的一种“凌迟”,他们接受了家长的所有的负能量,还不能顶嘴,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抵触:没人可以信任,家人也是一样。
就像你在工作上,总有人在你耳边说:“你怎么那么笨啊,业绩就不能再提高一些吗?你看看人家的业绩,如果这个月业绩再做不好,下个月就不要来了。”如此念经似的言语来回不断的提醒着你,你当作何感受?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所有的父母、老师都能明白。
呵责可以,但不要暴力;撒手可以,但不要放手,这才是真的智慧教育。
【不想回去的“家”】
我看过一篇名为《男孩留自杀字条离家,父母寻5天未果:回来吧,不逼你学习了!》的文章,大家纷纷呼唤孩子,看到文章后能尽快回家。
但是,这孩子以最坏的方式出现了,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他从一栋十一层的高楼坠楼身亡,而高楼的的马路对面,就是男孩自己的家。
这不禁让中教数据库(包含学术数据库、稿件直通车和智能主编)小编想到某一年的四川一位考生自杀后在遗书中写道:“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带回家,心烦!”
可悲吧,家庭应当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最温暖的的地方,为什么却成了这些孩子心底最深、最痛的仇恨呢?
回顾这些悲剧,父母长期打骂孩子,让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家的温暖,心想与其这样没意义地活着,倒不如死了痛快。
就算活着,这种伤害怕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吧。
【世界上没有想自杀的孩子 只有让孩子想自杀的教育】
世界上没有想自杀的孩子,只有让孩子想自杀的教育。
孩子自杀,是因为抗压力差吗?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认为并非如此,他说:“抗挫折能力是遇到挫折时,不要造成动机水平下降。比如一个孩子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被父母训了,还依然想学习,因为他有内在学习动机。导致孩子活着的动机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需求包括生存需要、审美需要、亲和需要、优胜需要、成就需要、自由需要等。积极及时地满足孩子的这些基本需求,构建起孩子的存在感、安全感和价值感,提升孩子活着的动机水平,就是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让孩子对生活有更多的眷恋,对生命有更多的敬畏,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