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光灿山水巨作《大三峡》


  《大三峡》的雄魂绝响

  大三峡(局部之一)  李光灿作

  著名山水画家李光灿,1958年生于重庆,字知三,别号三峡的风、石马山人。师从著名画家李文信教授、陈道学先生。现为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艺林画院院长、重庆两江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重庆创作中心一级创作员。李光灿讲究笔墨,注重写生,擅画峡江,用笔劲健,直中求曲,积墨破墨,厚重华滋,大气磅礴,其山水格局气象彰显生命力度,饱含情感。其笔下三峡,独具特色之大成者,高峡平湖,已为绝响。

  大三峡(局部之二)  李光灿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为创作三峡画卷,李光灿曾二十余次深入长江三峡写生,翻山越岭,深入峡谷,风餐露宿;他登临赤甲山,走进白帝城、屈原祠;徒步瞿塘峡、古栈道、古战场遗址,搜集并整理了数千份创作资料,写生、创作、思考,再写生、再创作、再思考……历时十载李光灿过上了苦行僧式的生活,创作完成百米长卷《大三峡》,已故著名画家王大同称赞李光灿《大三峡》“立非凡之意,敬非常之业。” 重庆市美协副主席徐亮先生激情点赞:“面聆三峡驻,目吟大江流。”

  石宝寨  张飞庙  李光灿作

  清代张船山在《咏三峡》中叹道“石走山飞气不训,千峰忽作乱麻皴。变他三峡成图画,千古终无下笔人”。 李光灿倾注10年心血,挥洒丹青,绘就全长78米,宽1.8米山水国画《大三峡》,以形写神,从“神”造“韵”,虚实相生,大气磅礴。既有烟云流动、苍鹰搏击、水绕山环、滩石交错、浪击飞舟、飘飘渺渺的云中三峡;又有重岩叠嶂,烟云流动,大河奔流;时而云蒸霞蔚,时而奇峰屹立,时而险滩急湍,时而水波潋滟,无处不自然,无处不天成……

  白帝城  夔门  李光灿作

  “江山多绮丽,绝景在险峰”, 李光灿从夔门瞿塘峡下笔,左向张飞庙、石宝寨延伸,右向巫峡大宁河口、神女峰、西陵峡深处的田园风光,再由三斗坪进入南津关,以大虚方式收笔。深得传统笔墨之精髓,既有南宗的气运高华,又有北宗的骨力雄峻,并将其推向极致。其中呈现出一己家数,从而与传统绘画间构成一种自足的张力。质言之,李光灿,将传统山水的笔墨与自然的丘壑之美整合臻至,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显示出一种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的艺术追求。原重庆市副市长甘宇平赞李光灿《大三峡》“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神女峰  李光灿作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长江大三峡“雄、奇、秀、险”于一身,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崇山峻岭,高山峡谷,险滩礁石,悬崖绝壁,江面狭窄,江流湍急,风光奇绝,陡峭连绵的山峰,迂回曲折的画廊,巫山云雨、楚水别愁……充满诗情画意,长江三峡,历来是艺术家们要想书写的题材。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嵒、陆俨少、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魏紫熙、岑学恭等艺术家笔下的三峡,可谓各有千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唐诗三百首中,吟咏三峡的就有12首。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刘禹锡、再到陆游、苏轼、白居易、李商隐、黄庭坚……几乎我们所熟知的每一位伟大诗人,都游览过三峡,并被其深深震撼。

  屈原祠  李光灿作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自古以来,众多墨客雅士驻足“长江三峡”挥毫作赋,泼墨丹青。李光灿先生承古人之遗风,开今世之新派,穷数十年笔力,遍绘三峡胜景,泱泱巨制,蔚为大观。三峡的旋律、三峡的魂魄:刚劲、磊落、坦荡,历尽劫难而不屈。你不得不感叹画家精巧的构思、高超的笔墨,赋予了一座山、一条河如此撼人心魄的精魂。

  大三峡(局部)西陵峡段的田园风光  李光灿作

  现代船只  李光灿作

  感恩李光灿老师书赠《大山峡百米图卷》,李光灿老师书法端庄流畅,他要用大胸怀、大气派、大手笔,来表现三峡的大景观、大气象、大格局。想起一句话:当你在夜晚孤军奋战时,漫天星光都在为你而闪烁。

  三斗坪、黄陵寺  李光灿作

  徐亮评论说:画三峡风光的人很多,但鲜有像李光灿一样画大规模长卷的。李光灿驾驭大画的能力较强,他的三峡风光长卷,比较忠实于写意山水的真实,也有现代设计的意识,整个长卷的笔墨、段落都比较考究。画家利用虎劈皴和雨点皴,对每一块山石都进行了细密的刻画,每一根线条都坚韧有力,刻画出暴雨冲刷后山岩的冼炼刚劲,在夕阳下泛出冷冷的青光。那岩石上的苍苔还带着雨露,葱郁润泽。山岩之下,又有流泉飞瀑,江涛浩浩,彷佛能看见乱石穿空,惊涛拍崖的壮观。 “百米长虹,雄魂绝版”这是观众老木观看李光灿山水画《大三峡》展览时的留言。

  蔡律  2021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