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四日行(8):从永宁观音山到石狮城隍庙
2010-11-8
朝东南方向离开古城,来到镇海石公园。镇海石不过是小山包上一块一人多高的石头,在马路上就可以看到。到了门口,感觉有些累,失去兴致,就不进去了。
叫了DD,直接去观音山海滩。看地图,有三公里多。下车后,只需要支付三块八。可能是有优惠吧,实在太便宜。司机还那么热情,那么细心,告诉我一会儿返回要是叫不上DD的话怎么乘车。
司机让我在进观音山的路口下车,那里有一片礁石滩可以看看,然后沿着海边可以走到观音山。
闻到了海洋的气味,心情舒畅起来,呼吸畅快起来。眼前一大片黑色礁石,面上光溜溜的,像是浮出水面的潜艇。侧面有白色的斑斑点点,那是蛤蜊壳。我走上礁石滩的时候,惊起一群海鸥,拍打着翅膀呼啦啦飞走。
隐隐有点阳光,能见度还算不错。吹着海风,听着涛声,大脑自然放空,感觉宁静而安适。这是最美好的人生时刻。在城市中,在尘世中,我经常会有逃离的冲动。这种冲动萌发的时候,脑中浮现的场景,就是这海岸,沙滩,礁石。
有着鲜艳衣服的男子在水边礁石上钓鱼,远远看去,也是不错的风景。
离开礁石滩,回到公路。观音山是深入海面岬角上的一个小山包,二三十米高的样子。通往观音山的公路,两侧是沙滩。右侧沙滩呈月牙的形状,比较开阔。湾里停着一艘小木船,在浪花拍打下晃晃悠悠摇摆着。金黄色的沙滩,干干净净的,安安静静的。左侧是个港湾,停满了大渔船。
公路的尽头,观音山脚有座铁皮小屋,估计是提供拍照,饮料,旅游纪念品之类旅游服务的。因为生意冷清,关了门。铁皮屋前面有观景台,前面有巨浪拍打礁石的景观,几位年轻人呼喊着,摆出姿势拍照。
从铁皮屋一侧可以上山。入口有大石块垒砌的隘口,像是防御工事。进入隘口,左手边有石板岔道,尽头是个地道口。往前几米,右手边石崖下也有地道,厚厚的水泥门敞开着。往里看了看,一米八高,两米宽的样子。观音山属于海防前线,这些设施应该属于战备地道。
石板小道沿北边山崖延伸。山崖边上有水泥构造的散兵坑,俯视着下面的港口。从上往下看,港口尽收眼底。港口不大,停泊着几十艘渔船。港口东头修了防波堤,只留下可以进出的水道。应该是个良港,不过可能停不了大型军舰。
到山顶,又见很多坑道,地道口,散兵坑。最东头的山崖边,利用自然地形,构建出一个位置隐蔽而又易于控制的坑道。尽头的哨位,正对着海峡方向,居高临下,位置隐蔽,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哨位之下,是圆溜溜的巨大礁石,海浪拍打着,浪花四溅,蔚为壮观。
海边风太大,盐分太重,眼睛感觉有些辣,眼泪不自觉流下来。
山顶的石头很有趣,像是螃蟹壳的样子,呈酱黄色。还有像飞鸟的,像野兽的。
转了一会儿,叹了叹气,自言自语感慨一番,心绪海阔天空神游一通。感觉脸上蒙上了一层盐,头发也沾上了盐分,这才恋恋不舍离开。
返回大路,往前八百米,有金色沙滩,叫红塔湾。
近处是平缓的沙滩,浪花滚滚涌来,卷起白花花一条银练。再远处,有矗立的礁石,有海鸥从浪尖飞起又落下。沙质细腻,光脚踩在上面,脚底板有酥痒的感觉。沙滩很干净,连贝壳都很少看到。游人不多,很安静。礁石上有几位钓鱼的,像是一动不动。我走得有些累了,背包成为严重负担。躺在沙滩上睡一会儿应该很舒服,却又担心受风感冒。
继续往下一站吧。
叫来DD,前往杨家大楼。我是前天晚上才知道有杨家大楼这个景点的,临时加在今天的行程中。杨家大楼又称“九十九间房”,是泉南最大的番仔楼。
司机听说我要去这个地方,有些奇怪。他都没去过这个地方,更不知道有什么好玩的。穿过一片片农田,远远看到一座山上有一座塔。我猜那就是石狮有名景点之一的宝盖山的姑嫂塔。司机果然说是。杨家大楼所在的后杆柄村,就在宝盖山的东边。
远远看到一片破旧的水泥房,那就是杨家大楼了。楼前有一片水塘,长条形的,像是护城河。跨过“护城河”,进到一座院子。正北是三层大楼,像一般的番仔楼一样,水泥墙面,玻璃窗户,有阳台,栏杆,有尖顶。中间三楼阳台顶上,有水泥塑造的飞鹰标志,可能是这户人家的“图腾”。规模确实不小。正面七开间,三层。正房大门紧闭着。透过窗户看进去,里面还套着几进的院落。水泥墙面上长满了黑斑,墙脚长满野草。
东侧的厢房也是番仔楼,二层,规模比正房小一些。对着正房是一排平房,估计以前是下人住的地方。厢房和平房现在还有人住。厢房下一女子看着手机,磕着瓜子。我跟她打个招呼,想了解一点这户人家主人的情况。女子头也不抬,也不吱声。平房这边有小卖部,还有打麻将的。
从院子西头出去,到村里看看。村里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的,没什么行人。又看到几座番仔楼,都是新建。外形是番仔楼的丑样子,墙体用的是当地传统的红砖。楼顶都有楼名,“玉树楼”,“跨越楼”,“攀影楼”等等。
村外公路边有公交车候车亭,藤蔓爬满亭子,下面有水泥长凳,干干净净的。坐下休息一会儿,我的脚后跟有些酸疼了。今天实在走得太多。身后的背包让我很受累。
我以为在这乡下不容易叫到DD,想不到很容易。司机姓林,当地人,高个子,粗嗓门。林师傅说话有明显的福建口音,不过基本上都听得懂。林师傅知道我要坐快八点的飞机,就说太早了,建议我到什么什么地方再去逛逛。我担心有诈,就说什么什么地方都去过了。
路过石狮市我昨天晚上住过的酒店附近,林师傅又问去没去过城隍庙,这就让我有点动心。我昨天晚上是想过要去城隍庙看看的,只是因为太累,才没去。现在去机场时间还早,而且到机场吃饭也是个问题,又贵又不好吃。真的不如去逛逛城隍庙,打发打发时间,还可以顺便解决晚饭。于是就让林师傅调头到城隍庙。临下车的时候,我掏出水果刀,说要送给林师傅。林师傅一愣,拒绝了。一来,车上不能带刀,被后面上来的乘客发现要投诉;二来车上有录音录像监控,司机接受乘客的礼物会被处分。我感觉自己有些唐突,尴尬地收回。
城隍庙所在区域叫做八卦街,周边是菜市场,美食街。穿过拥挤的步行街,来到城隍庙门前。这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二层楼。整体造型呈弧形,向外凸出。一楼有五道门。正门前面有两根巨大的黑色石柱,镂空雕着巨龙,怒目而对。大门是红木制造,面上是繁复的雕刻。两边各两道门规模稍小一些,也是黑色雕龙的石柱,也是红木雕花的门面。二楼正中,也是红色雕花的木门,门楣上有“城隍古地”匾。前面两根立柱,缠着龇牙咧嘴的两条彩色陶瓷巨龙。再外侧还有两根立柱,是飞凤的造型,也是彩色陶瓷。三层楼顶上的正中,有“敕封忠祐侯”匾额,两边也彩陶的飞龙。在周边灰蒙蒙的环境中,这城隍庙的外观实在是色彩太艳丽,造型太浮夸,装饰太累赘。
进入殿内。神龛,供桌,烛台,香炉,神像,旗幡,灯笼,神像,整个空间被塞得满满的。灯火通明,金光闪闪。香客其实不少,都在虔诚地烧香,叩拜,抛掷阴阳鱼。神态庄重肃穆,口中念念有词。整个大殿内,只有我一人闲游散漫,东张西望。柱子上,墙上,天花板上,到处是复杂的装饰,好像留下任何一点空白就是浪费。听说石狮城隍庙很灵验,有求必应。做生意的发了财,从政的当了官,学生考上学,都要来还愿,捐献。殿内这些复杂的陈设,就是还愿的人们捐献的。殿内有个电子屏,滚动播放着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捐献的信息。
里里外外转了一圈,看了一遍,建筑和陈设的金光灿灿,信众的叩拜敬香,我却没有看到宗教的神圣。在人们眼里,宗教更多是一种交换吧。不过,人们还是有很强的契约精神,讲究诚信,履行承诺。
我忽然想起了“内卷化”。
“内卷化”是个学术术语,属于经济社会学的范畴。我在黄宗智的《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中第一次看到这个概念(内卷化也并非黄宗智首先使用。最早使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尔茨)。黄宗智所谓内卷化,我的理解是一种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他说的是,在中国,因为人多地少,农民又缺乏非农就业渠道,于是劳动力人口就密集向农业投入。我们知道,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利润最大化。但对于缺乏非农就业渠道的农民而言,没有能力追求利润最大,只能追求收益最大化,追求就业最大化。这样,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后,农民还会继续追加劳动投入,直到边际收益等于零。这时,也就实现了产出最大化。超过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后,产出增量被成本增量抵消掉,利润不断减少。如此,即使经济有增长,积累不能增长,所以即使有增长,还是没发展。这种现象,黄宗智有时叫做“过密化”。这一表达要比“内卷化”更贴切一些。
最近几个月,生硬晦涩的“过密化”出圈了。似乎是某所大学的老师在讨论教育问题是,引申使用了“内卷化”。出圈后的“内卷化”,可以理解为超越本来性质和功用的追求细节和形式的资源投入。打个比方来说,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应该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但是,这一目标过于宏大,过于抽象,很难量化度量,很难据此建立衡量的指标体系。于是,教育目标被具体化。对学校来说,有各种指标,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就业任务,等等。对老师来说,有各种指标,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等。对学生来说,学科成绩,科研论文,等等。这些具体的可考核的指标,其实只是教育目标的可度量可落实的方面,只是教育目标中很小很少的一部分,远远没有涵盖全部的教育目标。因为实践中只有这些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可度量的指标就取代了全部的目标。进一步的考核制度要更加精细,更容易量化,就可能放弃越来越多重要的内容,而将注意力,将激励的方向转向那些过于形式的过于表面的方面。比如,学生写论文,就不再追求内容和实质,创新和突破,而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数学公式的应用,甚至是字数的多少。将精力过于投注到形式上,细节上,学术发展必然陷于停滞。看起来是风风光光,实际上是空空如也。
“内卷化”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寺院盖得富丽堂皇,神像修得巍峨壮观,但进入寺院的人们并没有信仰,也没有虔诚。博物馆,艺术馆盖起了高高的大楼,购置了先进的设备,但内部缺乏历史文物,缺乏有价值有品位的展品。大学有了豪华的大楼,一流的实验设施,但没有一流的学者,没有深厚的底蕴,甚至没有大学的精神。
站在“内卷化”的城隍庙门前发了一会儿呆,离开。穿过一个大市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店铺应接不暇。海鲜,干贝,香料,肉类,水果,干果,蔬菜,菜油,大米,香烛……理发店,小诊所,小吃店,小饭馆,真是一个繁荣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街市。我之前做功课,知道城隍庙边上的市场有当地特色小吃。走了一圈,也碰到了。可惜,不是海鲜,就是甜食,与我的胃口相克。遗憾,我这次到海边,带来眼睛,却没带胃。
找到一家卖酸菜面的,看起来还不错。店内干干净净的,小老板文文静静的。面条,酸菜佐料,还有很多种蔬菜可以选。正合我意。下了一碗面,加了好几种菜。才十五元。真是物美价廉。临出门,我没忘记将我那把一直没送出去的水果刀送给小老板。顺便,表扬一番他的厨艺。
快八点上飞机,快十点到武汉,快十二点回到家。
泉州四日行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