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投资、出口、内需”这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的增长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由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从十年前贾根良教授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假设,逐渐演变为可实现的路径。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需要在核心技术创新、新基建、乡村振兴战略上进一步突破,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目前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制造业相互融合、互为市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进一步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在这一点上,5G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5G经济》一书中,莫开伟等青年学者认为,5G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边缘计算及量子通信等科技相辅相成,将在生产制造和商品流通、企业协作上高效互联,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中国智造”全面升级提供保障。同时,由于5G的网络的大容量、低时延的特点,能使我们重新调整工业布局、注重环保和产业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
所以,在疫情持续的时间中,中国经济率先触底反弹,一是得力于中国对疫情控制的有效,一是中国巨大的内需和增长模式的调整、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在《中国经济的底气: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一书中,吴敬琏等专家通过回顾20年来经济策略的调整,说明只要把住提高经济质量和加强改革开发这两点,中国经济的底气,也就是自身的增长潜能还很大,在自主创新领域、实现区域发展平衡等方面,提高人均GDP和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空间。
相对于中国工业科技的世界领先水平,农业还有比较大的赶超空间。在《中国的根基》一书中,徐忠博士回顾了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结构化货币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一整套政策工具箱,中国有力地提升了涉农信贷的投放力度和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在“降成本、控风险、广覆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本次疫情暴露出的农产品流通中供应链的不完善,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和自我约束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说明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孔泾源博士在《治理改革与市场建制》一书中总结了中国市场经济与治理改革在发展中相互补充的过程。在他看来,市场经济是有条件的效率性经济,但也是有缺陷的分化型经济,治理改革的过程,就在于尽可能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同时,市场经济依赖社会公共品建设,是在民主基础上的法制性经济、基于国际合作的开放型经济,而这些对市场建制的有益补充,共同组成了“中国奇迹”。
最后,一起看看前证监会主席肖刚的《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最重要推手,中国的资本市场从建立之初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颁布,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多个生产要素都处在了市场化、股份制改革的行列中。对应的,改革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推出注册制、熔断机制、退市制度,同时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完善投资者保护,才能进一步增加证券市场的规范、透明和活力,也使得企业在发展和融资过程中有了更多层级、更多维度的低成本直接融资的机遇。同时,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能有效化解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也使得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保障了企业的活力和劳动就业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