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佛法的區別


 佛學與佛法的區別

佛學和佛法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吳老師講的這種區別,我完全認同。

佛學屬於知識範疇,或者說是科學。科學的前提是可以質疑,可以反證。

在宗教的四框架理論裏,佛教的歷史與哲學部分屬於佛學,講佛學的人叫老師。

佛法屬於情感範疇,或者說是神學範疇。

神學範疇的前提是“信”,然後是“行”,然後是“解”,信、行、解。這屬於不可置疑,也不可反證的事情。

佛法在佛教四框架理論裏,就是屬於神學部分和文學部分,比如:實修、親證、宗教儀式、佛教故事、禪語雞湯、心靈雞湯之類,它們都在佛法範疇裏,屬於文學與神學,不屬於科學範疇,這些都屬於人類獨特精神範疇的活動。講佛法的叫大師。

佛學老師和佛法大師,其講課目的和目標不一樣:講佛學的用的是歷史資料,講佛法用的是經書,所以,傳達的理念不一樣;講佛學的所希望的是你知;講佛法的所希望的是你信。

講佛學的老師可以無所不在,講佛法的大師大多在寺院裏。求佛學者可以是求知者而不一定是信徒或實修者,而求佛法者則一定是信徒和親證實修者。這兩者的區別是有很大的。

一個對佛學無知的人,完全可能是一個虔誠的信眾,這就是我們日常看到的,有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了某些不利於己之意外的時候,往往要急匆匆地跑到寺院裏去跪佛燒香,祈求佛的指示和保佑,這時,佛就是他心靈中的那一個無所不能的,至高無上的神的形象,拜佛就是把自己對命運改變的希望寄託於神聖的佛的力量,並借助於大師的開示與加持而得以實現,這裏面最基本的支撐就是:信。這時的他需要的不是老師,而是大師;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精神的慰藉,一種對本無可控的命運的可控性修改的可能性的必然性化的堅信。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充滿了大師,而缺乏老師的時代,一個眾生心靈慰藉之需甚於佛學的時代,可能即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末法時代。

202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