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关于起哄哲学的争鸣与研究——

Google是上帝还是马克思?

选自曹喜蛙著《赢在互联网》

原题:Google改变了什么

原刊于《哲理》杂志2009年第6期

《哲理》杂志封面

谈Google的成功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自从它成功上市以来已经彻底变成了神话,即使那些直接克隆Google技术的互联网企业比如中国的百度也同样获得了成功。当然克隆Google的技术,或者制造所谓更好的“捕鼠器”相对都要容易些,但Google的企业文化或者更准确点说佩奇和布林的那种起哄精神,要克隆则要说着容易作起来难。

所谓Google成功的秘诀,所谓Google七堂课,每一条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起哄:

屡屡打破规则,标新立异;

以更好的产品,后来居上;

拿整个世界当实验室,精益求精;

时时以顾客的体验为念;

因为分享,所以成功;

不使坏也能赚大钱。

互联网本来就是个起哄的世界,但作为一款朴实无华、问世才几年的搜索引擎则掀起全球的搜索热,Google几乎成了网络搜索的同义词,不但是对业务琳琅满目的雅虎的起哄,同样也是对软件业霸主微软的起哄,这些还不包括Google、微软对簿公堂的李开复事件在内。

20世纪90年代末,佩奇和布林专注发展所谓互联网大户所谓“鸡肋”的搜索业务,他们的目标就是一个:让电脑做到有问必答,方便每一个使用电脑的人,他们认为搜索和整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应该有充裕、自由和公正的渠道取得高品质的信息。

按说这样的使命和工作应该是政府或国家的事情,但是却由这两个年轻人去做了,而且成功了,不仅完成了使命,而且凭自己的智慧成就了很多人以为只有血泪可以获得的财富,上演了一出现代童话故事。

2001年这家公司几乎没什么收入,到2003年,凭小小的广告字营业额却逼近几十亿,盈余突破一亿美元。

现代的公司都特别注重所谓企业形象,很多企业的官僚或烦冗缛节甚至超过有些中央政府,特别讲究对公关细节的策划,但是Google要尽量保持自己的纯洁、简单,除了出了名简单的Google搜索首页,即使在Google股票上市的前夕竟然接受谈美女多于谈商业的《花花公子》杂志的专访。尤其在股票上市这样的节骨眼、天大的事情上,别的公司都是极尽所谓专业包装之能事,比如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申报新股上市的文件,用的都是老妪能解的文字,对那些以专业自负的所谓权威来说,Google这简直就是土鳖或大不敬。

Google以为自己是谁?以为自己是上帝或马克思?以为自己是联合国或外星超人?对,Google不是上帝,不是马克思,不是联合国,不是外星超人,但他们承诺了、做到了,他们的搜索用1万台电脑编辑近43亿页网页,如果用人力浏览这43亿页网页5800年恐怕都看不完,但Google用1秒可以让你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找到你想要的资料,而且只让你搜索到自己所要的信息而不是广告。如果在以往,你可能听信捕风捉影了,只可能接受所谓专家的信口雌黄了。我们曾经担心的网络世界可能到处都是信息爆炸的垃圾,但是Google让你眼前清净很多了。

Google的成功靠的就是起哄,靠的就是这种起哄精神,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好事,打破大家都认为不可打破的规则,起哄所谓权威的老虎容颜。起哄就是要是对权威或所谓不可摇撼的规则进行质疑和改变。

Google这样做了,而且成功了,但是Google到底改变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Google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不计得失的去起哄了,推动了本来就应该前进的事业。

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家都更加成功心切、精于心计、急功近利。“起哄”?谁有心思去“起哄”?大家都无利不起早呢?那里有闲工夫去起哄?

上帝死了,马克思死了,苏联解体了,但Google还在起哄……所谓疯子去Google, 老朽去Yahoo,傻子还在微软老朽去Yahoo, 傻子还在微软,说的就是 Google人充沛的起哄精神。

本文原刊《哲理》杂志2009年第6期

《哲理》 杂志封面

《哲理》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主办单位为广西教育学院,出刊周期为月刊,出版地广西南宁市。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哲理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哲理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哲理是中国优秀期刊奖,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