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星巴克的中国市场攻略(3)


选址与设计

    星巴克每盖一家店都像在搭建一个梦。一方面要计算它的盈利,一方面也会从顾客角度考虑如何架构一个好的第三空间,而不只是简单地建一个咖啡店。在星巴克公司有专门的房地产、结构、建筑和设计队伍,拥有一批专业的房地产经纪人、设计师和艺术家,专门为全世界的星巴克店铺提供选址与设计指导。他们量体裁衣般制定了选址的标准:一是能够强化品牌形象:星巴克是以精品咖啡自居,所以开店的位置坚持在能符合精品形象的地段,像北京的金融大楼或是国贸中心就是开店的好地方;二是测人流量。从不同时段去“抓”,看概率是多少。在星巴克看来,不仅要测人流量,更重要的是测量自己目标客户的人流量,从中选出最合适的地段。星巴克最希望能把咖啡店开设在一个一目了然并能直接引起消费者注意的地方;三是选址调查。在人流量数据的基础上,判断这是什么性质的商圈,然后跟星巴克既有的商圈比较,做一个相关的预测:入店率是多少,从这里面吸引多少人进来才能经营好,然后去计算营业额、相关的投资额、用人和租金等。同时,由于星巴克不允许加盟,所以经营者非但不能像其他咖啡店那样靠加盟金坐收渔翁之利。而为了吸引客流和打造精品品牌,星巴克的每家店几乎都开在了租金极高的昂贵地段,租金压力也是经营中的一大风险。比如,星巴克在北京主要分布在国贸、中粮广场、东方广场、嘉里中心、丰联广场、百盛商场、赛特大厦、贵友大厦、友谊商店、当代商城、新东安商场、建威大厦等地,在上海则主要分布在人民广场、淮海路、南京路、徐家汇、新天地等上海最繁华的商圈;四是找好邻居。因为好邻居可以互相造势。在星巴克眼里,书店、服饰店、办公大楼、展览会场、机场、饭店以及大学,都是好邻居的典型。除此之外,居民的平均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况以及当地的竞争环境都是影响店址选择的考虑因素。

在设计上,星巴克强调每栋建筑物都有自己的风格,因此,让星巴克融合到原来的建筑物中,星巴克一般是不会去破坏建筑物原来的设计的。在店面的装修过程中,星巴克大量使用像硬木橱柜和木制地板这样接近自然的建筑部件。店堂的设计风格按咖啡豆的“成长”过程分四个色系,星巴克称之为四个icon:咖啡豆长出来叫grow,豆采出来去晒叫roast,去煮叫blow,然后水煮出香味来叫aroma。从每个色系中再发展出16个系列的设计就形成64种变化。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将星巴克高质量的建筑风格——包括布局规划、灯光效果和室内陈设等众多因素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它的顾客,这样的设计才能够与星巴克品牌独特高贵的品质相称,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和谐。星巴克每次增加一家新店,就会先用数码相机把店址内景和环境拍下来,照片传到美国总部的专门设计部门,他们会相应地进行设计配合,再发回去找施工队。他们在设计每个门市的时候,都会依据当地的商圈特色,然后去思考如何把星巴克融人其中。所以,星巴克的每一家店,在品牌统一的基础上,又尽量发挥了个性特色。如此下来,星巴克真正做到了原汁原味。如上海星巴克设定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因此在拓展新店时,他们费尽心思去找寻具有特色的店址,并结合当地景观进行设计。例如,位于城隍庙商场的星巴克,外观就像座现代化的庙;而濒临黄埔江的滨江分店,则表现花园玻璃帷幕和宫殿般的华丽,夜晚时分,可以悠闲地坐在江边,边欣赏外滩夜景,边品尝香浓的咖啡。在广州,新自由主义在蔓延,他们崇尚“DIY”、喜欢突出的个性,这实际上是“小资情节”在广州地域的不同表现形式。星巴克以高成本投入在广州黄金地段选址,并装修成随意舒适的休憩环境,同时店内配有个性鲜明的音乐背景,消费者可对每一款咖啡进行现场加工,并且想在店内呆多久就呆多久,这些恰恰都符合新自由主义者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