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喊泡沫最多的当数房地产了,炒作地皮,买卖楼花,虚拟成本,空置率高,银行贷款风险加大,百姓收入与房价严重脱节,等等等等。也是,十万元以上的消费对于咱平民百姓来说,已经是从勒紧裤腰带转移到少吃不喝了(小康康不康,还不得用房子、车子、票子等来说话)。大家都在喊各种泡沫在增多,泡沫可畏、泡沫害人,实际上市场的泡沫不是政府一句话、一纸文就可以全面调控的。市场是泡沫的“发言人”,需求是泡沫的“杀手剑”,没有这些标准衡量,泡沫也只能是泡沫。譬如汽车,经济界有关人士又在开始喊泡沫多了,汽车的泡沫变得五花八门了,汽车泡沫再不捏碎它就不可理喻了。汽车的泡沫究竟来自哪里?汽车的泡沫到底是什么样子?汽车的泡沫可以控制吗?我看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是只有市场这个老师啊,政府、个人是无法作出圆满答复的。
屈指算来,来自汽车产业的泡沫无非是新车频繁下线、盲目追加投资、市场人为炒作、汽车行业缺少规范等因素导致。现在大街上车来人往,随便抓个问:a证?b证?十有五六称有证无车。中国汽车市场大啊,什么档次,什么消费群体,都得满足啊,新车不频繁下线,行吗?!消费者都去挤进口车、中高档车的独木桥?口袋里的票子不同意啊。新车纷墨登台,可喜可贺才是。至于什么人都敢闭门造车,什么车也敢造,就另当别论了。全国投资汽车的项目的确越来越多,单是上市公司包括借壳上市的汽车公司就有四十多家,更不用说每省每市每县还都有几个汽车制造厂了。但大家都把投资瞄准家庭小轿车的开发,不管三七二十一惟小轿车是瞻,就不可想象了。把投资扔在一个不成熟的车型上或没有市场潜力的汽车上,让资金用汽车去拉动钢铁、化工、物流、电子、劳动力等产业的发展,盲目合资经营汽车然后等待收购、兼并、整合,这样的泡沫可就大啦,再加上人为的炒作,如此说,汽车产业链就十分危险了,不捏碎就是纵容、包庇了。
虚拟成本是商人惯用的伎俩,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是中国是个很大很大的市场,竞争也相当残酷,并不是制造汽车的成本一直在上升??原材料却在不断下降啊。说远了,地球上可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了,物以稀为贵,最终都得涨价,不过现在不是时候。可是中国的车市总不能坚持抗着让国外品牌来卖吧,国产汽车若不踏踏实实地以质量、价格、服务惠泽中国百姓,最终也没有出路。所以,泡沫如时间只要愿意挤还是不少的。问题是谁来挤?怎么挤?谁来评定效果?
汽车泡沫殃及的不仅是汽车产业本身,更倒霉的是那些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若汽车“老大”一倒,那还不得连着一片“亲戚”。因此,经济界警告警惕汽车泡沫也是有理由的。曾几何时,贷款买房成为百姓生活的乐趣,贷款买车也如服饰发型每年流行着,现在银行放贷谨慎也是怕被泡沫砸倒。老百姓感慨买车尚易养车难继,也担忧被汽车边缘产业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泡沫累着。
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是人心,最大的泡沫是语言。虽不敢完全苟同,但也暗地里认可。泡沫者,虚幻也。谁也不希望庞大的车市大厦有一天轰然倒塌,却找不到一根钢铁的骨头。有血有肉有灵性有活力有骨气,方是汽车英雄本色。洗手洗脸泡澡有点儿泡沫才有情调,可是经济、市场就难能潇洒了,车市也不可能例外。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2004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