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我上大学之前没有听说过。在我手头198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录这个词条。历史悠久的中国没有这样的称语,我们有家,有族,有村,有落,有街,有坊,但没有“社区”的概念。因此它是新的,外来的。英文 Community,朗文词典中解释为:a group of people living together and/or united by shared interest, religion, nationality, etc. 中文解释即为“社区”,“圈子”。朗文的解释说的很明白,社区必须有人,但可以是有形的(Living),也可以是无形的(United),所以网络上有很多虚拟社区。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还是说说有形的社区。这可以等同于我们平常说的“小区”吗?
我现在居住的小区很有意思。一共4幢楼,中间两幢是小区用地周边原有的一个村子的农民回迁楼,两边两幢是商品房。商品房中的业主互相之间基本不相识。我住了5年,我根本不知道我家隔壁的人家姓什么,几口人,甚至不知道周边的几户是否都住了人。但是中间两幢楼里的人,我看他们相互之间很熟悉。每天楼下都聚集了三三两两的人群,从早到晚地聊天。如果要我承认我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社区,打死我都不可能!我与他们除了Share 小区内的道路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其他,如 Interest, Religion, and anything else. 因此,这个小区对中间两幢楼的人是社区,但对我就不是,对两边的商品房内的业主都不是。所以我们小区一直以来就成立不了业主委员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区成为社区,就使这个小区具有了某种特质,或者说性格、气质。当小区成为房地产商的商品,社区也成了商品。房地产商自愿或不自愿地成了社区的创造者。
任何一个小区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这种气质使之成为生活在其中的业主可以互相Share 的某种东西,从而成为“社区”。这种气质发轫于开发商的头脑,形成于建筑师的图纸。如果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环境,每个人的买房过程都是一种“群分”的过程,结果必然是你自身的某种气质或者是特性与由图纸盖成的小区的一个匹配,从而形成生活在这个小区内的人可以互相Share Something 的社区。
所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这样的问题,在开发商那变成了客户定位问题。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我们在问这个问题时,早已经被定位了。
现如今,被定位的我们除了寻找被定位的社区,又能如何?
2006年8月21晨零时52分
于南十里居家中“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