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兴奋地向我报喜:她大学刚毕业的儿子在北京找到工作了,是在一家国字头的报社,从事自己心仪已久的网络编辑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竞聘中得以脱颖而出的四人中,他是惟一的本科生,其他三人都是硕士学历。报社已经表示很快就能办理北京户口等手续,言语之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闻此喜讯,我当然也为她及她的儿子高兴,而我高兴的理由除了诸如:进京、聘用、专业、户口、顺利等原因而外,我还认真地和她说:我为你儿子高兴,也为你高兴,为你终于能懂得欣赏自己的儿子而高兴。
以前我的这位同学也经常和我讲起自己的儿子,基本都是些“不懂事、贪玩、学习不用心、好高骛远”等等的抱怨、不满之词,总之,没有赞扬,没有肯定、也没有理解、更没有欣赏。为此,我还曾和她儿子接触过几次,感到情况并不像当妈的描绘的那么糟糕,反而我觉得小伙子很阳光、很有志向,很善于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很强,对社会不陌生,并怀有几分投入实践的渴望。为此,我多次对她的儿子做了积极的肯定和赞许。此次的报喜电话,据我这位同学讲,之所以最先打给我的,就是缘于那些赞许和肯定。
我们这茬人,出生于五六十年代,和自己的下一代,这些80后出身的年轻人,在价值观、方法论、生活方式,及对生活的态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
作为家长、长辈的我们,与这些年轻人缺乏平等、充分、经常的沟通,因此尽管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心灵之间往往是陌生的,类似的情况很多。也是我的一个同学,爱人因病不幸去世,在料理后事的过程中,他找到我帮忙,希望我能够和他的儿子谈谈,因为由于他们夫妻担心儿子的承受能力,母亲的患病情况他们始终没有告诉孩子。作为父亲的确不知如何面对刚刚死去母亲的儿子,我当然义不容辞地接受了委托。在和已是大二学生的小伙子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在父母眼中根本没长大、不具备基本的心理承受力的孩子,其实是个很刚强的男子汉,他不仅能够理性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幸和苦难,而且他对事情的全部真实状况从父母的一些只言片语和电脑的痕迹中早就完全清楚,因为他了解父母的苦衷,因而他只是没有点破而已。当时他正面临高考,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显然没有令亲人失望,成功地赢得了高考,进入了一所重点大学。交谈之后,我如释重负,也深有感慨。我向我的这同学认真地做了如下的提醒:孩子长大了,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和坚强,信任、理解、欣赏、引导,是你作为父亲今后的主要责任。
我之所以举出上述两个例证,是想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许多人把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成为“代沟”,似乎弥合这种差距很难,其实只要彼此之间实现平等、坦诚、充分的沟通,彼此的关系就会实现理想的和谐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强调我们这些作为父辈的主动性责任,不要动辄端起长辈的架子,其实我们在许多方面是不及这些年轻人的,比如在时代感、求知欲望、创新和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国际化视野等等许多方面,如果我们这些50后、60后,都能心悦诚服地向年轻人学习,实现两代人的真正互动与分享,什么“代沟”还可能存在吗?!
当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之所以要如此强调,还因为:处理好同80后这代年轻人的关系,不仅是家庭关系和谐的需要,更是其他全部社会关系中都应该面对、重视的因素,在我们的身边,80后的年轻人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力量,如果我们能在充当他们的长辈、领导的同时,还能自觉调整好当他们的学生、下属、欣赏者的心态,那岂不是人生的又一乐趣吗?!
以前我的这位同学也经常和我讲起自己的儿子,基本都是些“不懂事、贪玩、学习不用心、好高骛远”等等的抱怨、不满之词,总之,没有赞扬,没有肯定、也没有理解、更没有欣赏。为此,我还曾和她儿子接触过几次,感到情况并不像当妈的描绘的那么糟糕,反而我觉得小伙子很阳光、很有志向,很善于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很强,对社会不陌生,并怀有几分投入实践的渴望。为此,我多次对她的儿子做了积极的肯定和赞许。此次的报喜电话,据我这位同学讲,之所以最先打给我的,就是缘于那些赞许和肯定。
我们这茬人,出生于五六十年代,和自己的下一代,这些80后出身的年轻人,在价值观、方法论、生活方式,及对生活的态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
作为家长、长辈的我们,与这些年轻人缺乏平等、充分、经常的沟通,因此尽管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心灵之间往往是陌生的,类似的情况很多。也是我的一个同学,爱人因病不幸去世,在料理后事的过程中,他找到我帮忙,希望我能够和他的儿子谈谈,因为由于他们夫妻担心儿子的承受能力,母亲的患病情况他们始终没有告诉孩子。作为父亲的确不知如何面对刚刚死去母亲的儿子,我当然义不容辞地接受了委托。在和已是大二学生的小伙子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在父母眼中根本没长大、不具备基本的心理承受力的孩子,其实是个很刚强的男子汉,他不仅能够理性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幸和苦难,而且他对事情的全部真实状况从父母的一些只言片语和电脑的痕迹中早就完全清楚,因为他了解父母的苦衷,因而他只是没有点破而已。当时他正面临高考,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显然没有令亲人失望,成功地赢得了高考,进入了一所重点大学。交谈之后,我如释重负,也深有感慨。我向我的这同学认真地做了如下的提醒:孩子长大了,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和坚强,信任、理解、欣赏、引导,是你作为父亲今后的主要责任。
我之所以举出上述两个例证,是想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许多人把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成为“代沟”,似乎弥合这种差距很难,其实只要彼此之间实现平等、坦诚、充分的沟通,彼此的关系就会实现理想的和谐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强调我们这些作为父辈的主动性责任,不要动辄端起长辈的架子,其实我们在许多方面是不及这些年轻人的,比如在时代感、求知欲望、创新和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国际化视野等等许多方面,如果我们这些50后、60后,都能心悦诚服地向年轻人学习,实现两代人的真正互动与分享,什么“代沟”还可能存在吗?!
当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之所以要如此强调,还因为:处理好同80后这代年轻人的关系,不仅是家庭关系和谐的需要,更是其他全部社会关系中都应该面对、重视的因素,在我们的身边,80后的年轻人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力量,如果我们能在充当他们的长辈、领导的同时,还能自觉调整好当他们的学生、下属、欣赏者的心态,那岂不是人生的又一乐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