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播出了一个关于志愿者的专题节目,题目是《到那遥远的地方》,看后深有感触,一种久违的激情又有了感觉。节目的主人公是两个大学毕业后前往边远地区支边支教的年轻人,其中的女生是个上海女孩,文弱而又乖巧,她是到了一个没有网络、手机不通、电话不便的地方去当了一年的老师,在这期间她体验了从不曾体验的艰苦和磨难,知道了社会人群之间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懂得了“珍惜”的确切含义,也感悟了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她深情地说,这一年的经历是她最可宝贵的财富,她会永远珍惜,也必将受益终生。受到节目洋溢的激情所感染,我心中涌出了一份深深的感动,也很自然联想起了自己的激情岁月。
毕业后去盘锦农村奉献青春。我们那一届当时是四个面向,下乡的比例是40%,鉴于我当时的情况,老师曾和我谈过留在城市的建议,我当时应该算是很纯粹的热血青年,因此以很激动绝对的方式拒绝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照顾和善意安排,毅然决然地作为学校的扛旗带队人,和伙伴们选择了当时条件最为艰苦的辽宁“南大荒”——盘锦大洼农场,当了一名光荣的知识青年。
时光荏苒,36年岁月弹指一挥间,今天想起当年的往事,我仍然无怨无悔。我当然不否认,我们这些学生在当时那个疯狂的年代,的确是盲从的,幼稚的,客观上充当了极左思潮的牺牲品。但我从个人的成长体验角度讲,我始终认为那一段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不仅可使自己受用终生,而且还可作为教育后辈子孙的精神财富。
时代不同了,当初的被动、狂热、盲目的知青运动,在今天则有了新的替代形式,这就是理性、主动、自觉的志愿者行动。两者之间的目的性、时代精神、社会意义当然都具有本质的不同。但我仍然认为,两者运动的参与者所体现出的激情和热血精神,确是同样源于生命的本源,同样应被我们的祖国和时代永远铭记。
我经常和我能够影响到的年轻人讲到“激情”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与此同时,年轻人尤其应该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为自己的生活轨迹做一些更为理性的设计,如果能够在年轻时自觉增加一些精彩和难忘(尽管从暂时的切身体验也许更直接地是表现为辛苦、磨难)。若干时间之后,那种充实、欣慰、快乐的情感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益强化。为了这种幸福与快乐的感觉,做些尝试难道不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