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B股市场改造成中国股市国际板》
(一)A、B股市场并轨的争论
随着A股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解决,B股公司股改问题或A、B股市场并轨问题也总是被人提起,理由也比较充分的。笔者过去也比较赞同A、B股市场并轨的观点的。
许多专家认为,A、B股市场并轨,解决股种分置的重大的历史性制度障碍问题刻不容缓,特别在实施海外上市、QFII、QDII等替代性政策的情况下,已无存在的必要性。而且B股市场已经被边缘化、老龄化(最近一次IPO是2000年10月雷伊B,之后便无首发融资和再融资),B股投资者多为境内自然人并多被套住,在大牛市中仍处于滞涨状态且流通性差、交易量弱,现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后果,而A+B公司都用A股解决股改难题,而纯B股公司则以亏损居多。
而从操作的角度,B股公司数量很少(共110家,其中86家A+B公司,24家纯B股公司),市值不大。所以,有人建议B股市场向包括银行、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年金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境内机构开放,并建议从现金流好、间接融资能力强、股价被低估的纯B股公司开始进行股改,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纯B股公司可先回购再增发A股,或者同时增发回购等,A+B公司可定向增发A股后回购B股注销,或者B股按比例直接转A股等,核心是通过社会公募或配售而增发募集资金解决问题,对境内投资者可通过托管系统直接出售并设立外汇特别账户。其后,再进行A、B股市场并轨。而且一度传言监管部门已有B股改革草案。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不赞同A、B股市场并轨的,与A、B股市场并轨的思路正好相反。这些专家认为A、B股市场并轨时机尚不成熟,认为在目前人民币不能在资本项下自由兑换的情况下,B股市场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而用筹资发A股方式来解决,将会进一步加大流动性过剩问题。A、B股并轨对B股市场而言是利好,A、B股并轨也是长期趋势,但要解决B股市场问题,必须等到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时的自然接轨。因此,也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为何一定要A、B股市场并轨?而不能再发展B股市场?
由于理论层面上理念与认知的分歧明显,加上监管层出于证券市场整体的考虑,存在操作与监管上的种种顾虑,故B股公司股改问题或A、B股市场并轨问题被搁置了下来。但是,这却为解决B股市场问题,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与思考时间。
(二)A、B股市场并轨的新设想
今年11月17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即上海证券交易所考虑在继续吸引境内蓝筹股大公司上市、吸纳香港股市的H股、红筹股回归的同时,准备引入在中国发展较好的大型跨国公司如汇丰、可口可乐、西门子等上市,以进一步巩固蓝筹股市场的地位。
由此,笔者联想到,既然可以引进在华的跨国公司进入A股市场,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将跨国公司、外国公司、境外公司引入B股市场呢?中国证券市场总有一天要全面开放而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一部分,中国股市中也一定会有许多跨国公司、外国公司、境外公司来上市,如同我们今天的中国境内企业到海外的香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股市上市一样。在境外的证券市场中,实际上存在国际性的外国企业板或境外企业板,那未,可否考虑将目前处于“鸡肋”状态的B股市场改造并发展成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板呢?
如果这种设想可行的话,B股市场仍然以美元、港币作为股票计价单位与交易货币,在继续对境内公司实施B股的首次融资、再融资的同时,有计划地大量引入境外公司、外国公司、跨国公司(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来B股市场上市,夯实B股市场的基础,完善B股市场的结构,并向向境内机构、QFII、QDII开放B股市场,增加B股市场的流通性与交易量,以克服目前B股市场边缘化、老龄化、B股投资者被套、B股市场处于滞涨状态的问题,从容应对人民币升值与美元、港币贬值的后果。
今后,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那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施A、B股市场并轨,完成B股市场向A股市场的自然并轨,走出中国证券市场的双轨制状态,实现人民币股票市场的一统天下。
因而,在现阶段,只须对B股公司根据需要而进行必要的股改,但这种股改不是以A、B股市场并轨为前提,而是以进一步发展B股市场并寻求未来合适时机的自然并轨为前提。在这种思路支配下,目前B股市场保留间接开放、实施与A股市场股种分置的做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件好事。故这样设想可称为“只股改、不并轨、打造国际板、将来自然并轨”的思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外汇管理问题。
据上述思路与设想,A、B股市场并轨不是并与不并的问题,而是什么合适时机并、以什么方式并的问题。A、B股市场并轨问题,不只是证券市场制度创新、政策实施或操作技术问题,因为涉及货币政策、对外开放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等,故也是一种政治判断、宏观经济决策、市场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