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和“贸易”忽悠了多少大学生


“国际”和“贸易”忽悠了多少大学生
                                    李華新
   央视记者柴静在《两会观察》(07-03-13)中,说了这样的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山东经济学院有一个国际贸易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开始靠大学的时候,就是冲着又是“国际”,又是“贸易”这两组字眼报考的,而且在当年报考的时候,正是中国要加入WTO之时,因此那个时候人们以为这个专业找工作一定会很好找。可是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好专业的学生在四年毕业之后,根本无法找到工作,学校有四百多名毕业生,能够找到工作的比例很少,但是就是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的学生却由当时的四个班,被招到十二个班,而在对今年的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摸底时,却依然发现这一志愿仍然位居第二位。

 其实,这一问题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曾经说到过,葛先生的这些话发表在2006-07-25 的《南方都市报》上,今天看来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葛先生说,在他看来,大学的专业设置应从实际出发,既不应强求一律,也不应脱离中国的实际,但社会各方面也应予以理性的配合。但这个“实际”,并不是简单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至少应该考虑两个方面:
   不过这里的一些见解,可以感到有些看法不是考虑就业问题的,但是当这些专业和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一般来说,本科的专业不宜分得过细。分得太细了,毕业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范围都会太窄。本科的专业也不应太难太深,因为大学生入学时基础毕竟有限,绝大多数人缺乏社会经验和见解,即使在课程学习上过了关,也未必能胜任这个专业的工作岗位。

  从学校的类型来看,如果是一所研究型大学,那么它的毕业生中会有相当大的比例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还会有一些毕业生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而且这类学校的生源一般较好,入学时的基础比较扎实,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如果是一所教学型大学,或偏重实用的、专业性的学院,就要以社会的近期需求为主来设置本科专业。

  但不管哪一类大学,都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更不应不顾实际需要扩大招生。有的专业的确需要设置,但需要量有限,招生一多就供过于求。现在有些大学见什么专业热门就马上设置,一窝风,所以往往一个新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刚毕业就遭遇就业难。还有些大学增加专业的目的,只是为了争“一流”,有利于提高排名,抬高身价,甚至就是为了创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出路,倒霉的自然是学生。
  与此同时,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或学以致用,还需要政府的调控和社会的配合。

  尽管中国的大学已经不再是为社会培养精英了,而是在为社会培养普通的劳动者,但是作为教育部,虽然对于大学提出了要求,但是,在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普及教育时,人们依然感到作为大学生还是有一种自我感觉良好意识的。而上大学的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却不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对待的。
  而学校在抢学生抢生源的时,其目的也不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普通劳动者,而是在考虑到自身的收益。于是,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热门的专业,一窝蜂的上所谓的社会看好的一些专业,而且每个学校都在上,因而必然要造成这样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工作。就像学者的艺考热一样,如此多的艺考生未来的就业一定是个大问题。

 如此看来,学者的大学生就业难,还不仅只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其中的学校专业设置的过热过于集中也是一个大问题。因此把责任推向学生说什么是因为就业指导思想有问题,其实是说不过去的。学生在报考的时候,其实就想到了自己就业方向,而毕业之后无法实现,这种盲目不是学生和家长造成的,而是社会是教育专业的设置造成的,是国家造成的,难道应该由学生来埋单吗?!
 学校的升级、大量的扩招,专业设置的不断复制,以及当下社会的就业面并未充分扩大,以及持续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得大量的劳动力闲置。而农民的到城里打工,也使得就业需求方不再为自己的劳动力短缺担忧,而大学本科生抢专科生,专科生强高职生,高职生抢中专生、技校生的饭碗,如此的循环,也就更加缺少了梯队就业。因而会使得就业时没有层次,用人单位则是尽量招收高文凭的学生更加重了就业中的不公平。

 所以如果今年依然如故,不去缩减不好就业的专业,不去控制招生的规模,那么这一灾难性的扎堆性的就业难,还是会继续持续下去的,而一旦成为痼疾也必然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