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隐含着很多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推敲起来很有意思,《蜘蛛侠3》整个片子就在讲一句话——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有关。
《蜘蛛侠3》中的角色都经历了好人和坏人的双重转换,人性不是非黑既白而是有多面性是这片耐看的原因之一。外星寄生物的降临大概是神经兴奋剂的隐喻,谄媚于磕药成性的欧美城市青年和时尚人士,当它寄生到一个人的身体上,就会无限放大宿主的阴暗面,他变得更加自我和盲目自信,或者换句话说“更真实”。蜘蛛侠彼得有两件紧身衣,一件是传统的红色,一件被外星寄生物侵蚀后变成黑色,他渐渐变得对黑色的那件欲罢不能,因为穿上后他就可以自如使用这个世界的下流游戏规则而不受到良心的谴责,其实就是脱下文明和教养的外衣做出人之本性的选择。且看他穿上黑色的紧身衣后做的几件事(每当他变“坏”,他的发型就变成希特勒式):看到女朋友被别人戗了,把情敌暴打了一顿;带着女人到变心的前女友工作的地方闹事;和女同事调情,给房东冷脸子;威胁说不把门修好就不交房租;很飘飘然地在街上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工作被人戗了,他当场揭穿对手造假新闻的内幕,对方恳求他手下留情,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要被整个新闻界抛弃,蜘蛛侠说,“你在那么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个结果”。
好小孩蜘蛛侠的阴暗面不过如此,好人变坏有个度,因为他平时太老好人了——比如他把哈里打得落花流水,又跑过去做"不要死呀不要死呀"状——观众看着真挺压抑的,偶尔坏一下看着挺解气的。这个度拿捏的正合适,所以电影好看,如果他疯到决定炸点什么自我沉沦了,那就会让曾经历过心理重创的美国观众陷入绝望,电影也就没人看了。这里面蕴涵的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技巧中国导演根本整不明白。蜘蛛侠做的“坏事”相信有的人看起来觉得挺正常,但美国主流价值观不鼓励人变成那样,它要教人善良。善良是什么,善良是孔夫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蜘蛛侠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他很快发现自己正在变成一个不想成为的人,于是用强大的意志力戒断了外星寄生物。然而,被蜘蛛侠扔掉的外星寄生物落在了本来心术就很坏的人身上,那就麻烦大了,尽管他们平时隐藏得像个正常人,但在寄生物的作用下,心里的恶魔被放了出来。坏人和蜘蛛侠最大的区别就是贪婪,他最后就死于贪婪,那种对贫穷和失去的恐惧是整个社会压力给他造成的。还记得《星战前传》中,令阿纳金转投黑暗势力的原因吗?受母亲离世的刺激,他很害怕失去阿米达拉。对失去的恐惧,让他产生控制的欲望,而欲望令人贪婪,贪婪就会引起大问题,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考验。
蜘蛛侠为什么不贪婪?看他居住的环境就知道,他的物质世界并不富有,他也害怕失去玛丽简,但释迦牟尼和耶稣从来不在意自己的袍子破。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富有,他们的心都被正义感和救世的信念填满了,"被社会需要"给了蜘蛛侠充分的满足感。所以教育小孩子,是着眼于教他如何不被社会欺负,还是教他担负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我看还是后者重要,因为那将给他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当然,两者也并非矛盾。许多人都想当富人,富人也可以有社会责任感,而有尊严地做个穷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这电影除了受北京沙尘暴启发创造了新角色沙人,另外还受了道家老子的启发,宣扬以柔克刚,在武力上,蜘蛛侠不如沙人和被外星寄生物控制的坏人,但后来他以两样非常柔的东西打败了他们,这也可以隐喻美国对外文化政策。美国主流价值观中有些好东西,比如惩恶扬善,比如教人把妻子放在第一位,而且这电影比以前好莱坞大片有进步的是,他让你理解坏人的坏怎么来的,片中的沙人说,“我不是坏人,只是运气坏”。他去抢钱因为女儿生病了,蜘蛛侠不仅理解他,还原谅了他,他立刻被感化了。但这个世界的真实规则是,不管你是出于什么动机,只要做的事情是坏的那就是坏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不太喜欢好莱坞大片的原因是它的大美国英雄主义,经常利用配角埋汰非美国人,跟走马灯似的,上次一倒卖芯片的大片是中国人,这次轮到法国人,好在只是拿他们开个小玩笑而已,看着这样电影长大的我们的小孩大概会觉得,怎么好人都在美国呀。
看完蜘蛛侠接着看《明明》,一明白这又是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冰雪葱美圻说,张信哲那角色不会是他妈做了变性手术后变的吧,说完我俩邪邪地笑了笑,本来是讽刺他的小细嗓,没想到最后真的被美圻言中,你就想那电影有多叫人沮丧。还当个大包袱似地抖出来,我俩都当喜剧看了,前面净玩攒儿了。最后还打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字幕,哟,香港有很多变性人吗。这电影最大的看点不是周迅和戴着脏兮兮假发的吴彦祖床戏,而是张信哲和周迅对台词的场面,真绝,男人女声,女人男声,打破所有既定成见,声音性别混淆引起视觉错觉,让人有恍若世外之感,在中外电影史上都具有颠覆性意义。
《蜘蛛侠3》中的角色都经历了好人和坏人的双重转换,人性不是非黑既白而是有多面性是这片耐看的原因之一。外星寄生物的降临大概是神经兴奋剂的隐喻,谄媚于磕药成性的欧美城市青年和时尚人士,当它寄生到一个人的身体上,就会无限放大宿主的阴暗面,他变得更加自我和盲目自信,或者换句话说“更真实”。蜘蛛侠彼得有两件紧身衣,一件是传统的红色,一件被外星寄生物侵蚀后变成黑色,他渐渐变得对黑色的那件欲罢不能,因为穿上后他就可以自如使用这个世界的下流游戏规则而不受到良心的谴责,其实就是脱下文明和教养的外衣做出人之本性的选择。且看他穿上黑色的紧身衣后做的几件事(每当他变“坏”,他的发型就变成希特勒式):看到女朋友被别人戗了,把情敌暴打了一顿;带着女人到变心的前女友工作的地方闹事;和女同事调情,给房东冷脸子;威胁说不把门修好就不交房租;很飘飘然地在街上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工作被人戗了,他当场揭穿对手造假新闻的内幕,对方恳求他手下留情,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要被整个新闻界抛弃,蜘蛛侠说,“你在那么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个结果”。
好小孩蜘蛛侠的阴暗面不过如此,好人变坏有个度,因为他平时太老好人了——比如他把哈里打得落花流水,又跑过去做"不要死呀不要死呀"状——观众看着真挺压抑的,偶尔坏一下看着挺解气的。这个度拿捏的正合适,所以电影好看,如果他疯到决定炸点什么自我沉沦了,那就会让曾经历过心理重创的美国观众陷入绝望,电影也就没人看了。这里面蕴涵的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技巧中国导演根本整不明白。蜘蛛侠做的“坏事”相信有的人看起来觉得挺正常,但美国主流价值观不鼓励人变成那样,它要教人善良。善良是什么,善良是孔夫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蜘蛛侠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他很快发现自己正在变成一个不想成为的人,于是用强大的意志力戒断了外星寄生物。然而,被蜘蛛侠扔掉的外星寄生物落在了本来心术就很坏的人身上,那就麻烦大了,尽管他们平时隐藏得像个正常人,但在寄生物的作用下,心里的恶魔被放了出来。坏人和蜘蛛侠最大的区别就是贪婪,他最后就死于贪婪,那种对贫穷和失去的恐惧是整个社会压力给他造成的。还记得《星战前传》中,令阿纳金转投黑暗势力的原因吗?受母亲离世的刺激,他很害怕失去阿米达拉。对失去的恐惧,让他产生控制的欲望,而欲望令人贪婪,贪婪就会引起大问题,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考验。
蜘蛛侠为什么不贪婪?看他居住的环境就知道,他的物质世界并不富有,他也害怕失去玛丽简,但释迦牟尼和耶稣从来不在意自己的袍子破。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富有,他们的心都被正义感和救世的信念填满了,"被社会需要"给了蜘蛛侠充分的满足感。所以教育小孩子,是着眼于教他如何不被社会欺负,还是教他担负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我看还是后者重要,因为那将给他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当然,两者也并非矛盾。许多人都想当富人,富人也可以有社会责任感,而有尊严地做个穷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这电影除了受北京沙尘暴启发创造了新角色沙人,另外还受了道家老子的启发,宣扬以柔克刚,在武力上,蜘蛛侠不如沙人和被外星寄生物控制的坏人,但后来他以两样非常柔的东西打败了他们,这也可以隐喻美国对外文化政策。美国主流价值观中有些好东西,比如惩恶扬善,比如教人把妻子放在第一位,而且这电影比以前好莱坞大片有进步的是,他让你理解坏人的坏怎么来的,片中的沙人说,“我不是坏人,只是运气坏”。他去抢钱因为女儿生病了,蜘蛛侠不仅理解他,还原谅了他,他立刻被感化了。但这个世界的真实规则是,不管你是出于什么动机,只要做的事情是坏的那就是坏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不太喜欢好莱坞大片的原因是它的大美国英雄主义,经常利用配角埋汰非美国人,跟走马灯似的,上次一倒卖芯片的大片是中国人,这次轮到法国人,好在只是拿他们开个小玩笑而已,看着这样电影长大的我们的小孩大概会觉得,怎么好人都在美国呀。
看完蜘蛛侠接着看《明明》,一明白这又是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冰雪葱美圻说,张信哲那角色不会是他妈做了变性手术后变的吧,说完我俩邪邪地笑了笑,本来是讽刺他的小细嗓,没想到最后真的被美圻言中,你就想那电影有多叫人沮丧。还当个大包袱似地抖出来,我俩都当喜剧看了,前面净玩攒儿了。最后还打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字幕,哟,香港有很多变性人吗。这电影最大的看点不是周迅和戴着脏兮兮假发的吴彦祖床戏,而是张信哲和周迅对台词的场面,真绝,男人女声,女人男声,打破所有既定成见,声音性别混淆引起视觉错觉,让人有恍若世外之感,在中外电影史上都具有颠覆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