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人问到北大哲学进修班的事情,正经的名字叫“西学教室”,学的课程涵盖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政治、经济、美学、文学,艺术。。。学了一段时间下来,对我最大的帮助是,多少了解了西方价值基础是怎么回事,自觉有时候可以跳出那个框架看现在的西方文化。从上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有时用西方的眼光评判我们自己的事情,却不自知,就连老许等知识阶层似乎对此也没什么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的美德却丢掉了。另一方面,学到一些方法论,在横向上扩大了自己的世界。东方人评论西方文化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你可以很大方地谈及黑人问题,犹太人问题,有时候我还是个阴谋论者——揣测西方文化倾销的企图和背后的利益关系。这些都是西方记者写的文章无法做到的,即使翻译成中文,字里行间依然透着由西方价值观主宰。西方人所做的一般只是技术性评论,两种方法恰恰符合后面提到的新旧文化批评的特点,如果结合起来就完美了。
周六上午讲了古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说起来,古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地道,古罗马人的精神是坚毅质朴,宽厚待人,当俘虏被俘的时候视死如归没有一个人背叛国家,希腊人比较夸夸其谈,矫揉造作。后来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础,罗马是西方的政治基础。罗马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是混合政体制,现在的美国既混合政体制,总统参议院众议院,罗马的衰亡是因为混合政体制被打破了,就是从取消元老院开始的。希腊哲学家批评民主,说民主的一个弊端,是可以引发多数人暴政,比如苏格拉底之死,比如现在的网络暴民(拉丁文demos,意指无知的行为倾向非理性的大众)。
现在人说中国的政治史,基本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但实际上从周代就开始了。到春秋开始衰落,孔的政治思想就是恢复周代模式,所以他的讨论是以伦理而不是以政治为框架的,要研究中国的政治史就应该从周代的政治框架开始研究。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说,政治这东西太重要了,不能把它交给哲学家,因为哲学家太抽象了。“独裁者痛恨最有道德的国民,希望他们快死,喜欢卑劣下贱的人,喜欢听谗言,对他适度的尊敬是不够的,他还要你巧言令色。——希罗多德”“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其实对于勇敢的人来说,一个被自然和老年耗尽比有机会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生命的人更不幸,因为生命迟早要归还自然。”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人老了,对年轻人的很多事情就不要管了,最多在道德方面做个榜样。文艺复兴是在模仿西塞罗。
波里比乌斯的四大理念:为什么讲大国的崛起,没有小国的崛起?因为大国的崛起对周边地区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应该承担历史使命,不能像小国只关注个体幸福,像所谓的“帝国魂”,西方人的帝国理念,也是出于神圣的使命感,灵感来自罗马帝国。罗马最辉煌的时期是共和国时期,中国人强烈的入世精神和现实关怀。世界历史的概念,认为世界历史是个循环。政治混合的概念,维系一个健康的政体,内部有秩序,对外有力量。应该肯定精英的作用,如果国家的管理者是由偶然的因素决定的,那这个国家一定也不能长久。推荐的书《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草原帝国》
下午讲西方中心主义与全球化
全球化使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逐步渗透到非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出现一种趋同现象。但全球化也提供了一个平台——既文化双向输出(是否会成为文化发达国家的借口?)全球化对欧洲中心主义有很大的消解性,文化上抵制全球化的意义,其实就是抵制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入侵和渗透。从哥伦布就开始全球化了,而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全球化导致文化全球化。(走神:一个国家如果被外来文化完全侵蚀,基本就完蛋了。我总觉得现在的中国人人心不古,但相比现代希腊人真是好多了,他们和古代希腊人有半点相像吗?一半都成了伊斯兰教徒。还有土耳其人,曾经那么强大的文明,现在也是伊斯兰文化。。。中国5000年文明还算贯穿下来了,不容易呀。)
“民族的文学才是世界的文学”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他本人是个中国文学爱好者,看的还不是名著,而是明清的传奇小说。按照西方对悲剧的定义(长度,英雄人物的死亡,第三没听清)中国是没有悲剧的,到了曹禺,但完全是对西方模式的模仿,如果翻译成西文,谁会浪费时间看呢。夏志清先生认为的中国现代小说家就三位:钱,沈,张。全球化对文学的影响,消解了二分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对立,“跨学科性”和“反体制性”使边界无限度扩张,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后现代主义作品,主题不确定,形式多重的。如果一味强调大而无当的文化批评而忽视具有审美特征的精英文化研究,是不妥的。新世纪文化研究是突破西方中心及英语中心,沿着早先的精英路线,脱离精英,指向大众,另一方面则为审美指向日常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消费文化的审美特征——表演特征,观赏性,包装性,时效性
旧文学批评——形式、主题、叙事、人物刻画
新文学批评——种族、阶级、主义、身份
周日下午后现代主义
法国20世纪上半叶哲学家加斯东·巴士拉是认识论的杰出代表,哲学的这条线索秉承伯格森,心理学的这条线索受美国詹姆斯的影响。这里有一个背景,就是在20世纪上半叶,法国在数学科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于是运用而生出数学哲学家。比如彭加勒(也可能是巴士拉)说,“科学和哲学是一回事,研究的是各种关系,没有存在的,并不代表不合理。”“真正的理性并不存在,必须需要有思想的人对其加工,理性只有从科学进步中获得材料。”
巴士拉的三项原则:1。谬误在真理中的首要地位——我们发现除了排除越来越微妙的错误以外,就没有真理问题可以解决。(这话说得好)2。对象只存在于多样性观念的前景之中(这话什么意思?)语录:简洁化是专断的,在消毒过的宇宙生活是不可能幸福的。/真实不是设想的,而是思考的。/教育问题处处充满障碍,自然科学的教师其实比别人更不知道他们的学生没明白(这涉及错误,无知,无反应心理学)。成人上物理课带着现成的经验,重要的不是获得,而是改变,是一堆飘浮物体的平衡。
巴士拉的“物质的和想象的诗学”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部分,巴士拉对火,水,空气,土这四种元素进行了精神分析。突然间和我以前看过的记录片《安德烈·马松与四种元素》挂上了钩。原来,马松秉承的是巴士拉的学术思想。那电影讲这个抽象派画家的作画过程,就跟入了定一样。超感的完美主义者追求身体与自然的关系。四种元素即是巴士拉分析的四种元素,他们是画家灵感的源泉。巴士拉阅读了大量的诗歌,分析所有的诗歌,最后不外乎讲的就是这四种元素。首先是火的精神分析,火是被压抑很久的科学研究,认识论的障碍,火含有普罗米修斯情节,社会的禁忌,迸发出光辉,对光的敬畏,常常让人和温暖和幸福联系在一起。烧酒也被叫做了L'EAUDEVIE,在情感的燃烧中,烧尽污浊,只有经过纯洁化才具有生命力。水是清澈的闪光的流动的,多样向单一过渡的过程;水也可是是死的,沉重的,波德莱尔的诗歌有所体现,奥菲丽娅滑到小溪里被淹没,兰波写“在繁星沉睡,宁静发黑的水面上,奥菲丽娅像朵巨大百合花。”水还象征忧郁和流逝的时光。火有烟,土有尘,而水流逝得很干净。人的语言具有液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