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收获机械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了对农机的补贴,农业机械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势头,玉米收获机械的火热市场恰是最好的代表;不过在欣喜之余,我们还是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毕竟国内的农机市场还有待成熟,很多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玉米农机市场发展任重而道远!

      浅析玉米收获机械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农民多年的梦想,也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中起步较早而又实现较慢的机械收获作业。令人备受鼓舞的是,近年来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强力拉动、各地农机部门的全力推动及农机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市场持续升温、技术不断提升、产品日渐成熟,使玉米收获机行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从总体上说,现在玉米机械化收获已经到了从局部市场向更大市场推广的阶段。

  随着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归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补贴是拉动需求的催化剂

  日前农业部在山东淄博举行全国玉米跨区机收启动仪式,全国玉米跨区机收全面启动,全国玉米主产区秋收工作全面展开。目前我国玉米机收水平不足5%,但已经具备了快速推进的条件,明年农业部将启动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购机补贴将逐步扩大玉米收获机械补贴的实施范围,提高补贴力度,大力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向纵深发展。

  据农业部透露,到2006年底,全国玉米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达1.5万台,机收面积为125万公顷,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168%和96%,机收水平也提高了2.3个百分点。目前全国共有2万多台玉米收割机,今年三秋将有近1万台投入跨区机收,玉米机收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热点。

  据了解,今年农业部在不对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补贴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玉米收获机械补贴的范围,并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在山东、河北两省继续将玉米收获机械纳入中央补贴范围的基础上,又在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陕西等7省市选择部分县开展了玉米收获机的补贴试点。

  业内人士指出,补贴对于玉米收获机械市场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使农民的需求由潜在变为了现实,用户对机具需求的增长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想。

  二、关键技术的解决应用
  
  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机具是关键。在以机具创新为核心,深入实施了以玉米收获机械化为首项的八大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组织农机科研推广机构、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等技术力量,边实验、边选型、边推广、边改进,逐步解决了玉米收获机械的动力配套、对行性、秸秆粉碎、根茬破除等问题,使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产品质量、技术性能不断提高。

  在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发上,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实施了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使两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不断集成熟化,开发并成批生产了三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同时加大了对三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研制开发,并列入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提高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

  正式这样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促使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不断成熟,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提升农机品质,让农民买到放心的农机!

  三、农机需求的不断增大

  今年以来,在国内小麦收割机和水稻收割机市场大幅下滑的同时,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区及黑龙江农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玉米机需求数量却大幅攀升,不仅使玉米机市场呈现出持续向好的走势,产品销售的火爆,由于单纯的小麦机已趋于饱和,所以许多农机企业为玉米收获机良好的发展前景所吸引,已把产品研发的重点聚焦在有巨大发展前景的玉米机上,并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企业新的增长点之一。

  据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统计,1~5月份大中型拖拉机销量近6万台,同比增长26.7%,其中5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增幅达50%以上;联合收割机销量为8.1万台,比2006年同期增长16.3%,其中水稻联合收割机增幅在50%左右,玉米联合收割机生产、销售量大幅增长;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增长速度较快,典型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配套农具增长速度为20-30%。

   浅析玉米收获机械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眼见为实的老传统拉动农民购买力

  中收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党延德高兴地说,“今年中收已销售了300多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预计全年我们在东北地区的销售总量可以达到400台。目前我们已将黑龙江农垦农机局前期预订的大部分机具交付给了用户”。他表示,中收的产品之所以在东北地区卖得不错,与其参加东北地区玉米机械研讨会和去年末今年初在黑龙江农垦系统各农场进行玉米机的现场演示有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百姓对于产品的认可还是坚持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

  五、未来的主要方向和建议

  1.技术创新。今后几年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移栽、块茎类收获等技术装备将得到提升,并会得到很好推广。未来5-10年农机科技创新的重点主要包括:

  (1)以保障粮食持续生产能力,提高生产率、降低能耗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包括超级稻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玉米收获技术及装备、精密播种及高速移栽技术等;

  (2)以增强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包括茶叶机械化清洁生产技术及装备、蔬菜干燥加工技术等;

  (3)以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装备技术;包括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及装备、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处理加工技术,节水技术等;

  (4)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技术装备,发展精准农业为目标的智能型农业技术装备与电子信息化技术。包括用于的精准播种施肥、精准施药、精准收获等传感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作业参数信息管理技术等。

  2.加强对区域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重点突破是快速推进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机化司将水稻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作为“十一五”重点,还应进一步整合科研、开发、推广、培训等资源快速推进,同时还应将玉米、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作为下一步重点,开展科技攻关示范推广,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

    3.落实好两项政策,健全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购机补贴、燃油补贴是两项基本扶持政策,要进一步总结、探讨,围绕重点,围绕补贴效益,围绕机制的构建加强监管和引导。同时,要思考发展的主体问题,使政府、农民等在农机化发展中合理定位,并基于此,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探索金融扶贫政策,健全机制。

    4.总结跨区作业十年来的成绩,构建新型的服务体系。以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为目标,总结近年来基层在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加强指导,建立新型的服务机制。

    5.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示范推广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设立全国性、区域性两级农机示范推广点,选择较成熟的机具进行示范推广,形成科研、生产、鉴定、推广为一体的示范推广网络。

    6.加强农机化发展战略研究。农机化发展研究,一是要关注农机化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使农机化在农村、农业发展中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探讨农机与地方经济发展及农村农业发展的同步性、协调性,构建农机化发展评价体系;二是要研究农机化自身的宏观发展问题,如发展的指导思想、路径选择、发展方向与重点、政策措施等战略性问题;三是要研究微观层面上不同领域发展思路问题,如针对大宗粮食作物农机化发展模式、技术路线、体系建设以及农机农艺相结合等问题的研究。(吴鹏 编辑)

  欢迎转载,不过请注名作者和出处,否则我们将保留诉助法律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