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CEO北大演讲谈未来


10月29日上午,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以下为现场实录:

保罗·欧德宁:孔子好象确实那样说过,四十不惑,确实英特尔已经40周岁,我现在已经不想这个问题,我现在想的是未来。四十不惑,那50呢?我对50表示非常激动,我对公司的前途,对世界的前途非常激动。今天上午我想花几分钟时间讲讲英特尔,因为我工作3、4十年了,大部分时间我会回答大家的问题。

首先有关英特尔公司的情况,像刚才说我们今年40周年,是68年成立的,从一个半导体公司分拆出来的,40年以后我们差不多收入400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们进展的都非常顺利。我们盈利非常好,我们去年70亿美元净收入,今年会超过这样的水平。87个季度连续盈利。我们现金每年差不多110亿美元,商学院的学生肯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尤其是这样的环境下。世界信贷的危机,在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所以我想110亿美元每年现金的流动,还有150亿美元存在银行里,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

我们每年花100亿美元花在资本支出和研发方面,去年收入方面500强里排名60位,在美国是第十七位市值,和第七大品牌。在中国呢?英特尔已经投资了45亿美元,我们在中国大连建第一个晶圆厂,差不多25亿美元,我们在中国有四个研发中心两个封装厂。大家知道,商学院学生听过摩尔定律,是40年以前发明的,它在观察早期把晶体管放在半导体里,这是我们的主业,它注意到这个规律,就是在芯片里晶体管的数量,在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下,每18个月到24个月数量翻一番。可以说过去40年里,这个定理都是成立的,为什么这点非常重要呢?首先不像一个地球引力这样的定律,摩尔定律是观察到的事情,代表了两个事情,第一通过芯片中晶体管数量翻一番,我们可以在性能方面或者功能方面也可以翻一番,我们对计算、主机、互联网发展对各种各样的控制系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未来清洁环境和更加安全的世界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简单介绍一下半导体厂,要建这个厂差不多40到50亿美元,才能建一个半导体工厂,为了建这样的厂,为了生产产品,而且收回这样的投资,每个厂需要达到60亿到70亿的收益才能盈利,世界上只有5个公司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所以高门槛的投资规模会导致整合的趋势出现,对商学院学生来说,大家知道,当发生整合的时候是什么情况。我们的经营模式是花50亿美元建一个工厂,这个工厂使用还没有存在的半导体技术,然后给那么没有市场的市场。我们每年就是这样做的,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个行业需要每年进行大量的投资,刚才我讲到有关现金方面的评论。不管在未来1、2年世界发生什么情况,英特尔将继续投资建立新的厂,加大新技术的投资。因为可以说,创新产品是唯一可以走出困境的方式,而且我们继续加大对新技术的投资。

我最后几点介绍一下我们的情况,我们在中国有6000名员工,而且当大连工厂建好之后,员工数将扩大到9000名。我们公司当中有43000人拥有技术上的学位,12000名硕士,4000名博士还有4000名MBA的毕业生,我不知道我们当中有多少律师。所以高度技术化的公司,有80000多名员工,一般以上有技术背景,我们一直在科技前沿进行创新,我们对技术充满了激情,这是我们的基本业务,而且我们从来不满足现状,从定义商来说,我们都是乐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