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的误读”和“不畅销的正读”



“畅销的误读”和“不畅销的正读”

张阿泉(呼和浩特)


图书销售量,好比电视节目收视率,“量”与“质”一般呈反比,“又广普又高质”、“又畅销又长销”(像《傅雷家书》)是很难出现的奇迹。
我在电视台“打工”多年,采编剪辑了不知多少长短片子,对电视的态度,从热爱逐渐变到质疑。我觉得,目前,电视的害处已大于好处。作为强媒,电视声像能覆盖最偏僻落后的山区,做到“村村通”,几乎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电视,谁与争锋?正缘于此,电视在快速传输新闻资讯的同时,也在肆意狂播泡沫电视剧和垃圾广告,吞噬掉观众大量宝贵时间,并给痴迷观看它的人带来诸多健康麻烦。
如果赶上播一部好剧,那观众要忍受的调戏和折磨就更大,各种叫卖广告每隔几分钟就会粗蛮地横插进来,吵嚷一番,把完整的情节切割得七零八落,直让人想疯掉。
有人比喻说,电视节目的接收终端,已非电视机,而直接是“浮躁的人”。
电视带给当代人的负面冲击之最,是对传统纸阅读习惯的破坏。它摄取了人们业馀绝大部分闲暇和精力,使金矿一样沉默的书籍日遭冷落,造成群体性思维浅近、创造力迟钝、实际体验减少、无所不知而又一无所知……所以业内专家提出告诫:“关上电视打开书!”
想打开书吗?自有畅销书不断新鲜出炉,成堆连片,争着迷乱你的双眼。畅销书的唯一优势就是“畅销”、唯一取向就是“吸金”,只要做到这两点,其他均可忽略不计。畅销书往往金外絮中、富于诱惑,其带给蒙昧读者的影响,与刻意追求收视率的电视节目大有一拼。
女学者李美皆曾这样评说:“容易被搅浑的是我们的心。”
“文化遗产保护的守望者”、“行动知识分子”冯骥才也指出:“文化是一种很细柔、缓慢的渗透力,是无形中作用于人的……这种节奏显然和当下快餐式的消费模式有所不同,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冯先生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文化粗鄙化”。
阅读与人生境况逼近,繁华背后是孤寒,从来“盲目追风者众,心心相知者罕”。纵是狂卖一百万册的“金书”、“火书”、“风书”,其遭际仍是被拥趸“始乱终弃”。倒是一些菜根、沙葱、野韭、秋苇似的“草书”,虽零售只几千册,却“得其所哉”,永久地停泊在知音者的插架。
可以说,“畅销的误读”和“不畅销的正读”,构成了阅读的“两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