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高人说林璎(下篇)


    林璎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读书的时候,就喜欢到附近的林阴墓园去走走,观看那里形形色色的墓碑和雕刻。她说:那儿有一个渡船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一条渡船,线条简单又优美,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西。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林璎曾到欧洲考察,走访了许多墓园,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所以在四年级的时候将坟墓建筑列为自己的选修课。
  今天,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妇女桌、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她的成名作越南战争纪念碑的设计。那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年级。一天,林璎在系里的告示牌上看到了征集越南战争纪念碑的通告,立刻跃跃欲试,不久就和同学一起开车到华盛顿做实地考察。她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她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林璎的老师将她的设计评为B,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寄走。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4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198071日,美国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个地方,正是斯克鲁格思们朝思暮想的所在。这年秋天,由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投稿者必须是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结果,在征集过程中一共收到1421个应征方案。方案设计者被隐去姓名,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19815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反倒是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其中也包括林璎的老师选送的设计名落孙山。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不同意见者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下令暂停工程进度,并要求在V字型建筑的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
  面临种种压力仍不肯妥协,林璎毅然要求撤回自己设计人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如此这般的要求和篡改,已经破坏了她的原设计精神,刻上她名字不但是个谎言,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侮辱。在她的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面。
  1982311日,林璎的设计获得最后批准。326日工程动工,当年10月纪念碑主体就基本完成了。这些黑色的花岗岩来自印度,在美国佛蒙特州切割,在田纳西州镌刻阵亡者姓名。这些姓名都一般大小,每个字母高1.34厘米,深0.09厘米。就是因为林璎的坚持原则和据理力争,我们才能看到华府今日的这个越战纪念碑,才能看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华裔女性令人绝倒的原创精神。林璎说: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今天,华府越战纪念碑已经举世闻名,华府越战纪念碑的故事更是众所周知。1994年,一部反映林璎事迹的特写电影记录片问世——《林马娅:清楚的幻想》。该片在美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曾获1995年奥斯卡第六十七届最佳长记录片奖。

  2002530日,在获知自己当选耶鲁大学校董后,林璎说:我的父母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在世,他一定会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而骄傲。的确,不仅是她的父亲,她的曾祖父林孝恂如果地下有知,也一定为他的这位旅居美国的曾孙女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很多年以前,年轻的林樱第一次在纽约看到一个亚洲出产的迷宫盒子时,她曾被那些层层叠叠的活动滑板深深吸引——它们是那么丝严缝密,却又可以那么顺当地开合移动,使得盒子里的空间得以重新组合,而且私密性极好,没有耐心或不动脑筋的人,永远也打不开!当林璎对这栋住宅的环境地貌以及住宅的主人作了更多的了解之后,这个迷宫盒子的光彩,更加眩目迷人了。她决定将整栋住宅设计成一个减少主义的盒子,但却不是简单的一个,而是盒子里面又套着盒子,就像多年前见过的那个神奇美丽的迷宫盒子一样。

“一眼望去,我的建筑显得比较含蓄,比较保守,不像我的雕塑那样直截了当,印象深刻。不过这座盒子住宅(Box HouseRociesColorado)只是表面看去简单,走进去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它是挺幽默,很好玩的。”对了,林璎说的就是“好玩”(playful),而不是什么“气派”、“豪华”之类的溢美之词。她的这个主意与她的客户的设想,简直是不谋而合。

住宅的主人是一对年过五十的中年夫妇,他们可是建筑师的老主顾了。他们的第一栋住宅,简直就成了吸引那些狂热的建筑爱好者们的磁铁,所以他们对于新住宅的期望是“非常的私密、非常的低调”,让他们能够住在里面,静静地享受爬山、观鸟的乐趣。他们买下这块上百英亩(超过600多亩)的山林,只在上面修建这么一栋不很大的住宅,主要目的是想要保护这片土地上的野生环境不受到人为的干扰和破坏——要知道,离这里不远之处便是一个生意兴旺的滑雪场,天晓得将来会扩张到哪里。除了林璎设计的这栋盒子住宅之外,这片山地上将来可能修建的仅有的一栋建筑,就是到这两夫妻年老之后,为可能需要聘请的护理人员提供的一座单栋小楼。

林璎非常理解和尊重唐纳德.居德(Donald Judd)夫妇的意愿,她没有将这栋盒子住宅放在山地的最高处,而是为它找到一个从山地外面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看见的落脚点——一处将近海拔3400米高的台地,周围环绕着高山,构成一幅峰峦起伏的360度全景画。那里原有一条看林人的小路,稍加整理就成了一条不错的私家车道,从附近的交通干道可以直接开到住宅面前。

“我的基本想法是建造一座朴素的,不很起眼的盒形结构,简单到第一眼看到它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林璎这么想,也这么做了。所以,从车道驶近住宅,最先看到的是这座长形建筑的窄窄的一端,映入眼帘的只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木头的长方形。等再接近一些,转到住宅的前立面,才会看出这是一大一小两个各两层楼高的柚木“盒子”(总面积将近1000平房米),中间由一个天台走道连接起来。“大盒子”里装着厨房、起居室、餐厅,以及主卧室和书房,“小盒子”里楼下是家庭健身房和车库,楼上是客房。

住宅建完以后,居德夫妇在周围再种上了大齿杨树(Aspen),等这些树长大以后,车库所在的那个“小盒子”,基本上会被这些杨树遮蔽起来。事实上,这些新栽种的枝干柔韧的树苗,已经让这栋住宅看上去真象一个偶然跌落到林子里的木盒了。树丛造成的摇摇曵曵的、蒙蒙胧胧的光影给了林璎新的灵感——她设计了一些面积很大、百页窗似的可开可合的活动遮板,通过滑轨推进拉出,既调节室内的采光,也让住宅的外观有些戏剧性的变化。

让我们从天台走道下面的主入口走进这栋住宅。“我希企,来客会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冲上客房部分的天顶阳台,欣赏周围美得令人窒息的景色,”林璎这样解释为什么有了一个天台走道,还需要在楼顶开辟一个小阳台——这里太美了,不坐下来细细品味,岂不是太可惜了吗?何况登高更能望远啊。即使身处室内,林璎从日本传统建筑中得到借鉴,将每扇窗户设计得象一个风景画框,从不同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画面。你可以将窗外的活动遮板完全打开,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分界;你也可以将活动遮板逐块地合上,窗外的美景就变成了墙面上那一幅幅尺寸多变的装好框的风景画。

这些遮板可不像看上去那么“苗条”,它们结实得很,结实到油漆工人可以站在那些栅格上工作。要让这么巨大、这么复杂的遮板活动自如,而且还要容易维护修理,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建筑包工头保罗.里克斯(Paul Ricks)回顾说:“让面积这么大,设计这么这么单纯简洁的遮板轻松自如地运作起来,无论是加工,还是架设,那可是需要非常高的精度啊”保罗要求他的工人要达到三十二分之一英寸的加工精度(换算成公制单位,几乎只有0.8毫米),每一个门闩和活页都必须纹丝不错,而且要完全“隐身”。

在室内,林璎采用了可以活动的嵌板、滑道、可以隐藏到墙内的滑门等,玩起了迷宫盒子的游戏,她可不想一个空间那么轻易地就被固定下来。在“大盒子”的里面,有个用木墙围成的“盒中盒”,那是一楼的厨房,其上是主人的更衣室和洗浴室。在客房所在的“小盒子”里,也有个“盒中盒”,那是健身房和澡房。其实,这些“盒中盒”里还有不少“机关”,例如厨房的墙面可以部分放下,成为一张吧台,甚至可以全部收折起来,象个清清爽爽的小集装箱,而将估计有段时间不会用的厨房用具收藏在里头。就连书房的大书桌,也是可以收折的。

因为整个外部环境均由林木环绕,所以林璎在选材上特别突出了木材。她甚至在天台走道上特意开了一个大圆洞,以便让两棵杨树将头探上二楼来。整栋住宅的外表面由柚木板贴面,里层的“盒中盒”则采用了浅色的桉木。林璎强调,这些木材质地比较硬,不容易刮伤,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维修和养护。

 

                                       2008 627,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