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名字代表着欧洲的心灵
读《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江小鱼
本书是基氏的电影生涯回忆录,全面回顾了基氏的从影历程:电影学校、纪录片、故事片等。行文中时时闪现着基氏对电影的天才构想,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对电影的无限眷恋。
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一名字代表着欧洲的心灵——那种微微升浮的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冥想、充分的诗意、美轮美奂的影像和对人性深度的沉思。在我看过为数不少的欧洲电影中,尤为偏爱他导演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和《蓝色》。前者在神秘的氛围中对人性的孤独作了幽远的喟叹;后者则在宁静清澈的基调中探讨了生命的自由,以及对这一自由状态的绵绵无尽的咏叹。而两者的共同点,则是在叙述中都具备了迷人的雅致。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述方式是那种淡淡的、含蓄的表现方式,它需要你去细细地体会、咀嚼,然后琢磨其中深藏的意蕴。在他的影片中,那些演员的表演都是趋于平静和充满灵气的,很少有强烈的情感爆发,但同样使人印象深刻,它们是一首首隽永的诗。
从《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他生活的某一阶段的印记、感悟与写照,它们既是一次生命的瞻首与回望,又是一次心灵的吁请与祈祷。
基耶斯洛夫斯基大半生所处的波兰,当时文化空气和我们今天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许多文化话题我们需要回避,许多艺术范围我们无法涉入,良莠不齐的文化圈娱乐并混乱着大众原本可能理智的心灵,这是另外一种危险的无政府状态。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经是“道德焦虑电影”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电影都被有意识地放置在政治环境中(比如《生命中的烙印》的全部和《影迷》的局部)。但在拍摄《十诫》时,他认识到真正的电影是简单生活和原始人性的模板,政治只是背景。这对中国现代还有良心的艺术工作者而言,也许有所启示?
也许真正的艺术作品该站在“人”的角度回应时代,而不是被时代的车轮碾得血肉模糊,却没有发出自我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细细品味,都有它的秘密和紧张刺激的事件”,我们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带着激情创作的电影中看到了美,看到了爱,看到了回家的人群,在电影的每一个段落我都能感觉到他用冷静而理智的目光注视着观众,他的电影已不是他某个人、一个国家所独有,但却可为所有人、所有国家所共有。
作为心目中的导师,基耶斯洛夫斯基无疑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施丽华 / 王立非 译 达纽西亚﹒斯多克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