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儿子能在父亲健在时更多地理解他


     有多少儿子能在父亲健在时更多地理解他

                       读长篇小说《好的斯大林》 
   

                                                                     江小鱼

 

    “春天总是突然降临。”小说中这类隐喻般的句子俯拾即是。

    长篇小说《好的斯大林》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连载后,于2004年4 月在德国出版德文版。5月在俄罗斯出版俄文版。作品顿时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人们争相购买,媒体纷纷报道。

    小说展现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苏联风云变幻背景下一个知名外交官家庭的生活和父子两代人的矛盾。父亲弗拉季米尔•叶罗菲耶夫当过莫洛托夫助手、斯大林专职法语翻译和多任驻外使节,亲历二战和战后冷战,信仰坚定,正直勤勉,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跟他在国外长大,自幼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儿子维克多,则在成长过程中日益滋生着对苏联社会的不满情绪,1979年和同道出版地下刊物,发表未经审查的突破性作品,在文学界爆炸了一枚“核弹”,当即被当局查禁,开除出作协,父亲的政治生命也因此被扼杀。
    本书中的斯大林集神与人,善与恶于一身,从人性上看,既有独裁专制、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关心体贴下级的表现。作者通过人物之口,肯定“斯大林是世界级最有吸引力的人物”,“人民心中珍藏着好的斯大林”,“俄罗斯就其本质而言是斯大林魂魄”。维克多同时也认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好的斯大林”,对他有批评,也有怀念和赞美,维克多本人也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历练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这本书纠缠着某些复杂的情感,像那种短促窘迫惴惴不安的呼吸。删繁就简。剥离密密匝匝的情绪、情感荆棘发现,错综复杂的父子关系构成了这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的主干。而政治,则是其全部纠缠的死结。在书中,“我”的父亲一辈子有两个俄语词发音不准,一个是“美丽”,一个是“司机”。受父亲影响,每次遇见“美丽司机”,“我”都不得不发出奇怪的声音并因此想起父亲。“我”可能不知道,其实无论对谁而言,“父亲”都是个不可删除的隐藏文件。而当它与持续不断的政治风暴纠缠到一起后,情况就更为复杂。真正无法正确发音的,哪里是什么“美丽司机”,而正是“政治”一词。反复无常的情感荆棘,可以发现,构成这本带有自传色彩小说主干的,是错综复杂的父子关系。

    而政治,则是其中所有纠缠的死结。   

    “我”的父亲一辈子有两个俄语词发音不准,一个是“美丽”,一个是“司机”。受其影响,每当说到“美丽司机”,“我”都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并因此想起父亲。“我”不知道,其实无论对谁而言,父亲都是个不可删除的隐藏文件。而当它与持续不断的政治风暴纠缠到一起后,情况也便难以预料。真正无法正确发音的其实并非“美丽司机”,而是“政治”。这样,全书二十二万字篇幅所构成的那个倾力解开死结的手势终究不过是一个扭曲的表情,苍白而怪异。
    书中的主人公“我”对自己的出身情感复杂,矛盾百出。“我”骄傲于自己的不可一世:“我也是小少爷,我出生在官员家庭。我是被羊膜包裹着出生的人。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俄罗斯人有一个传说:这样的人生来有福,注定幸运。当母亲生我时,她曾梦见陀斯妥耶夫斯基,这是她梦中的稀客。“可同时,”我“又对出身自惭形秽,深怀恐惧:”在神秘莫测的绳结中交织着偶然的结局:像一个怯懦的跳伞员被从飞机上推下去那样,他们把我推向人世。

    不过,“我”的父亲并非张楚在《姐姐》中诅咒过的那个混蛋酒鬼。他从不酗酒,他正直勤勉,他那双灰色的眼睛里永远闪烁着青春光芒。真正的麻烦发生在“我”擅自违禁创办地下文学刊物并因此导致父亲政治生涯终结之后。而当对于父亲的肯定性评价、内疚乃至忏悔日复一日累积成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那个可使山崩地陷的隐蔽力量才真正浮现——真正的“对抗”发生在那个比喻性的“父子关系”中:对于往日的俄罗斯而言,集善与恶、人与神一身的斯大林就是“国父”,而“我”父亲,不过是斯大林的一名法语翻译。凌驾于世人之上的斯大林才是真正的“父亲”,真正的统治者。而“我”与之形成的“对抗”则因力量的过于悬殊而成为必然的悲剧。雨过天晴,尽管无数记忆“像苏格兰淋浴一样一会儿是冷水一会儿是热水”,可或冷或热依旧点点滴滴在心头,“那些过去永远过不去!”
    生活在高压政治的语境中,潜意识自会告诫我们规避风险,选择“隐喻”。而也只有回到“隐喻”,“我”才可能与生父重逢,并完成一个逆子的忏悔——而这也才是书中最动人的部分。面对那样一个被我定义为“好的斯大林”的父亲,那些不安,那些绝望,那些忏悔从一遍遍的倾诉变成揪心,它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并因此明白,父子间那永冻的隔膜原来并无国界。
    世界上,有多少儿子能在父亲健在时更多地理解他。

    叶罗菲耶夫 著,陈淑贤 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