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井喷是寒冬的前兆,而寒冬又是井喷的积蓄。”话说得很有见地。
不足十个月,产销达到千万辆,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2009年的车市出乎人们的预料,让人体味到一种暖融融的感觉,断档、增产、加班……成为热词。也许,“热”的现实,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冬天的脚步似乎并没有走得太远。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球排名第一的丰田面对“好”年景不增反降,自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回到原点、一言不发,始终在反思:还有什么没有做好……在丰田看来:“准备增产的同时,必须要使这个体系也能适应减产。”“好景气仅仅靠规模大是捱不过去的,只有集合众人的智慧捱过好景气以后,才可能让好景气继续维持下去,企业也会因此建立起一个在坏形势时也不会落败的强健体质。”
视丰田为竞争对手、情绪高昂的大众其表现倒是不同,大众中国携手南北两家大众,声称:2018年,中国市场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实现这个目标,肯定要扩大产能,这里有一个悬念:扩能是通过投资建新厂还是靠兼并来完成?!
今年的增长,有政策的作用,一方面是直接的作用,比如,1.6L购置税减半,这拉动了小车的消费;另一方面是间接的作用,提振了信心。不过,这也暴露出一种风险:汽车市场离开政策的拐杖,能不能还像现在这样高速地运行?!
不少城市过去“限微”,现在又是“纵微”,明天会如何?今年的增长微车的贡献度最大,如何更环保,如何提高安全性能,是微车面临的挑战。随着需求的变化,微车会不会像北京的“面的”一样淡出市场,或者为更环保的“三升车”“两升车”所取代呢,也未可知。面对暖融融的市场,不少厂家在行动,扩大产能、增加投资……这埋下了危险的伏笔:经营得好,抓住了增长的机遇;经营得不好,没准儿在新一轮的整合中,将会成为了别人的“第三”或“第四”工厂。
今日市场,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企业赚钱时很轻率地增加人手、设备,而景气一过立马裁员、废弃多余的设备。这是一种必须杜绝的不成熟的表现。
目前,全球市场产能过剩。日子难过时需要信心,考验耐力;景气时,更该调理身心,在服务、质量、成本……最“原点”的地方着手,积蓄能量,如此这般,冬天再度来临时才会变得更强,才会变危机为机遇,才会有能力藐视所谓的冬天。
(蓝畔)(独家供稿新浪,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