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国企“垄断模式”或成潮流
2009年中国土地市场像2007年一样“地王”频出,“北京地王”“上海地王”“深圳地王”“广州地王”……,一路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但有所不同的是,2009年央企手里钱多,而2007年是民企上市公司唱主角。所以,房价高企致开发商利润翻番,开发商无销售压力,前几个月的销售旺盛,大量资金回流,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早已超额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在没有销售压力的情况下,开发商主动降价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不差钱”是目前房价难以下调的最主要的原因。
近期多个城市土地拍卖中频频出现国企制造新“地王”现象,地价纷纷超过2007年的历史最高位。大规模出现的地价新纪录不仅短期内会拉动周边房价上涨,在未来多年内还会因自身成本过高而不断刷新房价纪录。特别是国企“豪赌”土地,将引发新一轮房地股融资扩张。
国企抬价的现象很普遍,抢地抢得像疯了一样。国企抢土地资源之快,创造出天价地王之高,引起全国房地产民企和同行及部分媒介记者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看强烈的反击和言论就知道,“糖衣炮弹”加大炮小枪同时开火。“国进民退”现象被同行判了三宗罪状:第一条,制造经济和楼市泡沫最大推手。第二条,导致高地价产生高房价最大黑手。第三条,影响楼市健康发展。由于国企疯狂抢地,不仅吹大资产泡沫,还为经济复苏埋下地雷。
根据最新消息,“业内流传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2万亿经过国企下属的房地产公司流入了土地市场。一些国企拿地不计成本,今年拍出的新‘地王’可能会导致未来5至8年内房价成本居高不下。民营企业经过2007年的泡沫后拿地普遍比较理智。其实国土部门并不希望土地价格越高越好,那样只会拖累一个区域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其实,“国土部门并不希望土地价格越高越好”这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地价和房价高企带来巨大风险,最终买单的是老百姓。有媒介说:“北京上海未来十余年房价已被透支”。事实上,北京、上海的人均收入还不到东京的1/10,而房价已比肩东京,一套100平方米的普通公寓(清水房)房价达200万元人民币以上,即以家庭户均年收入6万元计算,房价收入比已超过30倍。京沪人均收入要达到东京的水平,起码还要15年。
换言之,京沪房价已经把未来十余年的空间都透支了。日本的地产泡沫是一个富裕社会的泡沫,都拖垮了日本经济,而中国还是一个整体不富裕的社会,出现超过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其灾难性后果将比日本更可怕。
我国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房地产危机。海南、香港都曾因房地产泡沫破裂受严重拖累,深圳去年的房价大跌引发部分楼盘业主集体“断供”,风险陡然出现;杭州房价下跌幅度曾达到几千元,市场低迷持续时间超过其他城市。从一个国家来看,房地产沉淀的社会资金越多,对其他领域的发展越不利,没有一个国家因房地产发达而成为世界强国。从一个企业来看,沉迷在房地产就会丧失斗志,荒废主业。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购买不动产越多的大企业,受到的拖累就越大。当前,内地楼市正在克隆香港的模式:一旦把“地王”炒高到世界之最的天价,拿得起地的开发商就越少,最后形成寡头垄断,他们就可以随意拔高房价,牟取惊人的暴利。靠非理性疯狂拉高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并可能使整体经济和社会受害,最终榨干社会财富。内地不可能仿效香港的房市,仿效香港地产模式将祸害中国社会。
为什么“国进民退”现象总招人嫌弃,或者说缘何被人谴责与排斥?其实不过是一场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利润与利益及市场生存空间”较量而已。高地价导致高房价之责任推到“国企拿地王”事上,无非是希望国企不要和民企抢夺土地资源,或者是打击和攻击国企拿地之不利楼市发展之借口,目的是把国企“赶尽杀绝”,或者是赶出“民企生存空间”。
今年许多城市的房价出现了“跳跃式上涨”,迅猛的涨势是难以维持的,这也表明市场没有进入健康的循环。“地王”频出不是好现象,有的比周边房价还要高,除了制造房价上涨外,过多的资金沉淀在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损害很大。由于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有潜规则。
国有企业不怕地价高,因为资产在账上,拿到地就可以再去融资再去搞项目,这里亏损那里能赚回来。上市公司需要相应的业绩来维持股价,反过来又迫使开发商以更高的价格去追逐更多的土地。房地产上市公司进入一种“高地价→高股价→更高地价”恶性循环。“国企现在不差钱,上市公司可以圈股民的钱,但是地价和房价高企带来的巨大系统风险最终要金融机构和股民承担,最终买单的是老百姓。
理由之一,是国企拿地争地已经威胁到民企利益和影响到民企发展方向,及抢夺土地利润。之二,民企由于受到资金和关系及背景限制,综合实力与国企不可比,同时,民企之间竞争压力大,再有国企插入,利益空间就越来越小。理由之三,国家不希望国有资产流失,或者是掌握在民企手中,况且国有经济是占主导地位的规定下,未来国企垄断土地或成潮流。
另外,萧条期间资产泡沫膨胀,对中国而言绝非福音。目前,上海市已有13家楼盘销售价格突破10万元/平方米,周边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价格达到3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比比皆是,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房地产泡沫严重程度。比泡沫本身更严重的,是我国缺少抑制泡沫膨胀的有效机制和社会动力。抑制房地产泡沫主要依靠政府对市场投机活动的抑制,新加坡、英国、瑞典等国均有卓有成效的措施抑制房价。
我国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鼓励居民直接进行住房投资,将房地产作为社会投机工具使用,推高房价遂成为地方政府增加非税收入的基本途径,因而抑制房地产泡沫就一直缺少出台的社会动力,导致1993年、2006至2007年、2009年出现周期性的房地产泡沫。资产泡沫总会破裂的,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从美国发生的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情况看,泡沫持续的时间往往比人们预想的要长,但泡沫破裂的速度远远快于人们的预期。
当前经济尚未企稳,全球经济还在萧条期的情况下资产泡沫膨胀,对中国而言绝非福音。泡沫加速膨胀后一旦货币政策调整、社会预期改变,泡沫随时可能破裂,将动摇市场信心,居民财富损失和金融机构资产损失都会严重影响经济复苏。如果国内一线城市房价继续被哄抬炒高,将可能重蹈东京楼市“急涨长跌”的覆辙。当前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很高,风险已经很大,前车之鉴不能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