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鄂湘黔“穷哥们”“抱团”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


  渝鄂湘黔“穷哥们”“抱团”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



  经济协作区是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经济发展为纽带,在同一毗邻区域内建立的一种以协商为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区域性联合组织。

  国发3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将这帮“穷哥们”拧在一起搞经济协作区,目的在于谋致富新出路,为全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协作发展探索新路。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幅员达10余万平方公里,集中了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四省市的经济欠发达区域,辖区人口近3000万,主要聚集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地区,地域相邻,山水相连,自然条件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经济和市场的互补性很强。最近几年,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经贸合作已在武陵山地区展开。 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构想,可追溯到2006年底。当时,渝中区原区长洪天云调任黔江区委书记。到任后,他把建立武陵山经济合作组织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洪天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加强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有利于资源配置、产业整合、生态保护、政策共享,为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开放的市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组织方式和有效运作形式。笔者赞同其合作模式及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