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学生的标准应该是考不上北大
庞 震
北大搞校长推荐制,我是乐观其成的,本来北大自蔡元培校长起,就开创了“囊括大典,网罗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北大传统,其核心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但,随着省内各名校校长纷纷公布其推荐人选。倒让我有些看不懂了,就比如金陵晚报刊载的泰州中学选出的北大首位推荐生。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生呢?不妨先引新闻中的一段介绍,周鹏,在省泰中是个“名人”,高中阶段,先后得过省级以上学科类竞赛奖5次。其中,数学、物理、化学拿过全省二等奖,生物、科技创新得过全省三等奖,还且还是校学生会干部。用班主任的话说,该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兼数学课代表,5门总分在年纪名列前茅。
光看那一连串的奖项和荣誉,不用说,这肯定是个好学生,如果推荐其上北大,也一定实至名归,大家都心服口服。按说,像这样皆大欢喜的结果,应该没什么异议才对。但,正因为没异议,才让我非常诧异。
诧异的原因很简单,这等优秀的学生,出众的人才,倘若没有校长推荐制,我想他通过保送、高考、竞赛加分等等诸多渠道,同样会跻身北大。原本凭实力就能上北大的学生,为何还要经由校长亲自推荐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我想,北大煞费苦心搞的招生新政,不仅仅是为了让全国各大名高中,秀一下自己最优秀的学生有多牛吧!
我虽不敢臆测北大究竟想让校长推荐怎样的学生,但这不妨碍我们“以史为鉴”。比如学术宗师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时,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特别是英文获得满分,被清华破格录取。历史学者吴晗同样如此,且以数学零分的成绩,进入清华。而蔡元培校长招聘一代大儒梁漱溟到北大任教时,梁才年仅二十四岁,不过中学学历,只对佛学有所钻研,因蔡校长爱其才,才被破格录用。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钱、吴、梁等人之所以非得“荐”而入学,关键在于,仅凭考,凭学历等等常规的人才选拨制度,是没办法进入这些一流学府的。但又由于,他们确实在某一方面禀赋出众,为了不浪费人才,才会有当时的校长,教授以个人身份出面担保,助其入学。当然荐的结果,这些落榜生们最终都成为一代大师。
所以说,校长推荐制要落到实处,延续老北大的传统,其选拔人才的标准,首先应该考虑那些通过现有高考体制考不上北大,且拥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只有这样的推荐制,才有可能弥补高考的不足,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新闻链接:金陵晚报教育A9版